中國90後設計師,剛剛獲得艾美獎!

2024-01-19     中國新聞周刊

原標題:中國90後設計師,剛剛獲得艾美獎!

中國90後設計師,剛剛獲得艾美獎!

「獲獎的是:《最後生還者》的團隊!」

當地時間1月15日,第75屆艾美獎頒獎典禮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當頒獎嘉賓念出獲得「最佳片頭設計獎」的團隊名稱時,台下的中國設計師史敏還不敢相信,自己登上了獲獎名單。幾秒鐘後,身穿黑色禮服,腳踩高跟鞋的她有些懵懂地跟著團隊成員走上領獎台。因為難以抑制激動的心情,她一不小心摔倒在觀眾席中。

艾美獎得主史敏。圖/受訪者提供

艾美獎是美國電視界的最高榮譽,其在電視界的地位相當於奧斯卡獎在電影界的地位。過去,還沒有哪位中國大陸的設計師能夠捧起艾美獎的獎盃,而這一次,史敏以及和她的另一位團隊夥伴、設計師曾瀟霖雙雙收穫了這份獨一無二的榮譽。

獲獎後,史敏將自己去艾美獎現場領獎的經歷,以短視頻方式上傳到社交媒體,很快,她的視頻登上了熱搜,越來越多的人為她和團隊感到驕傲,稱她和曾瀟霖是「華人之光」,而更多對設計行業感興趣的年輕人,也開始留言向她「取經」學習。實際上,作為一名畢業僅僅六年的設計師,史敏的工作經歷比較簡單純粹,畢業至今,她幾乎一直供職於一家名為Elastic.tv的公司。這家公司出品了大量知名美劇、電影和遊戲的片頭,除了這次獲獎的、2023年最火爆的美劇之一《最後生還者》,人們耳熟能詳的《西部世界》《權力的遊戲》這兩部美劇的片頭,也都來自這家公司。

史敏的作品唯美、精細,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語言,如今,她的作品除了獲得艾美獎的肯定,也登上了紐約時代廣場的大屏,滾動播放,她的作品也在2023年,在中國國內最大的藝術博覽會「Art021」展出。提到如今中國藝術家「出海」,不斷在全球輸出自己的風格這件事,史敏說,其實不用拘泥於某一種特殊的風格,如今在海外,無論是中國籍的,還是其他的華裔、亞裔藝術家,只要在世界舞台上有成就,都是值得大家一起驕傲的事。「設計和藝術是沒有語言隔閡的,它是互通的,大家做的這些全球化的東西,都是值得鼓勵的。」史敏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以下是史敏的自述:

「片頭設計師」如何工作

我2010年進入北京電影學院,讀的是電影美術設計專業,本科畢業後,2015年,我去了美國南加州大學的電影學院,就讀於動畫與數字藝術系。在美國碩士剛畢業,我就進入了索尼影業,做了幾個月實習生。我離開了那裡,開始以個人藝術家的形式和一些公司合作做項目,就是在那時,我和Elastic.tv取得了聯繫,之後一直與這家公司合作。這五年期間,我負責美劇、電影和遊戲的片頭設計。我參與設計的美劇片頭有《最後生還者》《萬神殿》《暗黑物質三部曲》《鍍金時代》,電影片頭有迪士尼的《花木蘭》,漫威的《驚奇隊長》,我還負責設計了《心靈獵人》netflix網頁的海報包裝。

為什麼沒有留在索尼這樣的大公司工作呢?主要是2018年在索尼影業的實習結束後,我開始考慮兩個職業上的問題。一是我個人的藝術表達風格和當時在這些「大廠」的風格有出入,雙方追求的藝術效果並不是完全能配合到一塊。二是短暫的三個月之後,我發現在「大廠」裡面承擔的責任有點像螺絲釘。當時我作為一名剛畢業的學生,還是希望得到更多的鍛鍊,而不是說一畢業只精專某個特別的板塊,所以當時就考慮去一間小型的公司,反而能發揮更多能力,承擔更多責任。

此外,當時我還想繼續探索一下自己的藝術風格,所以對很多工作都想嘗試一下。恰好,Elastic.tv公司雖然小,但也不是真的「小」,只是和那些「大廠」相比,在職員工少一些而已,Elastic公司員工加在一起可能一共有三四百人,平時公司接的項目也都是像是HBO或者Netflix旗下那種一線的美劇項目,公司的管理層做得非常好,他們一直有這些客戶來源,在項目數量和質量上都有很好的保證。

一般我們接項目的過程是這樣的:比如《萬神殿》或者《最後生還者》這種比較大的美劇項目,會先找到我們公司,公司有幾位負責片頭的導演會在公司里尋人,選擇他們覺得風格比較匹配的藝術家,去參與這些項目。至於項目方對片頭的要求肯定是各不相同的。一些投資較大的劇組可能會有比較特殊的要求,他們一般在找到我們之前就會有一個模糊的構思、概念,甚至會直接給我們找一些參考的圖片,說:我們大概是就要這樣子的氣氛。不過有一些製片方的風格就完全不同,比方說當時《萬神殿》的製作公司就很開放,基本就是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包括我剛畢業時做的DC電視劇《末日巡迴隊》的片頭,對方的要求也是開放式的,現在想想是非常幸運的。

那麼美劇的項目工作流程是什麼樣的呢?一般都會從讀劇本、了解故事大綱開始。項目開始時,導演會發給設計師故事大綱和初期劇本。前期比稿設計可能會有幾位設計師,分別負責不同的視覺風格和不同的理念方案,讓客戶挑選。在選定初版方案後,公司會給比稿中選的那位設計師一些時間精修方案。具體來說就是:第一,完善分鏡。第二,推敲鏡頭的轉場設計。第三,細化3D模型、燈光等。在設計師把所有鏡頭用3D軟體創建出來後,就會把工程文件交接給動畫師,由他們來完成後續的動態設計、人物動畫、合成等工作。

說到這次得到艾美獎的《最後生還者》的片頭,我感覺它在創意上倒不是100%完全開放的,因為這部片子是基於遊戲改編成的美劇,原版遊戲本身在全球都有非常多的粉絲,所以出品方也會希望我們在做片頭的時候,要去考慮到原版遊戲的宗旨,在原版風格的基礎上做一些升華和擴充。當然在這個片頭裡,我們還是灌注了很多自己的構思,運用了不少隱喻和象徵的手法,比如,片頭裡那些由菌絲構成的高架橋,由菌群構成的城市天際線,代表了人類文明的表層;菌絲瘋狂生⻓擴張構成美國地圖,這個畫面可以隱喻到美國社會層面,等等。

《最後生還者》海報

我沒有在國內正式工作的經歷,只是在讀本科放暑假的時候去劇組實習過,我其實不太清楚國內的大型公司具體如何運作。在這裡,其實作為片頭設計師,我們有點像「變色龍」,各種風格都需要掌握。比方說,如果我們做紀錄片的片頭,做出的基調就會沉重一點,寫實一些。做喜劇的時候,可能會用高飽和的色調,或者誇張的構圖、造型來呈現一個比較風格化畫面。這就需要我們作為設計師去熟練地掌握不同的風格。

在我看來,設計和藝術是沒有語言隔閡的,是互通的,大可不必局限在某一種風格。無論中國的,還是華裔、亞裔的藝術家,只要是在世界這個舞台上有過任何成就,都是值得讓大家一起驕傲的,不需要特別去歸分到哪個類別里。這次我們《最後生還者》團隊六個人裡面,還有一位中國設計師曾瀟霖,他是跟我一起獲得艾美獎的中國人。我們一起共同負責了這部片頭的概念設計。他是一位特別優秀的視覺藝術家,是中國乃至世界上都數一數二的藝術家。

成功轉型的美術生

我是一個典型的美術生,畫畫是我從小的興趣。我有個印象,大概是4歲的時候,突然有一天早上我起得特別早,可能五點多就起來了。當時我家住在樓頂,有個陽台,我起來後就去陽台上拿了一支蠟筆,特別有興致地畫朝陽。可能從那一刻、那一天起,我開始覺得畫畫這件事情有意思。以前我爸爸嘗試過讓我學鋼琴,但是只要坐在鋼琴前,我就沒有耐力,連五分鐘都堅持不了,不過,如果是畫畫,我就可以沉浸在裡面,一天也不出來。

本科的時候我學的是電影美術設計,後來會轉到3D領域,其實是個人性格原因。做電影美術師,可能需要一年四季常年跟劇組到處跑,要頻繁接觸到不同的人、不同的事,這種生活和我的性格有些不符合。我喜歡安靜地在一個空間裡專注地進行自己的創作,所以後來才會轉慢慢到動畫和3D行業。

之前在國內畫畫、工作時,我沒用過3D電腦軟體作圖,主要是採用手繪或者PS。來了美國之,機緣巧合接觸到3D,今年是我用3D軟體的第六年。我能夠轉型成一位3D設計師,主要還是和之前積累的傳統繪畫的基礎有關,是一些所謂的「基本功」的保證。包括我之前學習的素描或者色彩的一些基礎,甚至我在電影學院的時候學到的燈光、攝影技術,剪輯,材質的研究等等,這些知識對我現在的工作都很有用。

舉個例子,在電影美術設計的工作中,經常需要去設計搭建一些電影中的場景。就假設現在有一部武俠劇吧,如果它發生在一間藥房裡面,那麼作為設計師的我,就必須精確地設計這間藥房的樣子。為此,需要去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研究木頭的材質,推敲怎樣可以在儘量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把場景給復原出來。在這種訓練下,我開始對材質、材料變得特別敏感,這種對材質的「敏感度」,在3D影視行業里,恰恰也是特別重要的。運用3D軟體做設計,其實和在現實生活中搭設影棚的非常相似,我如上所述的燈光,材質,以及攝影機機位,鏡頭運動,都是決定一張3D設計渲染圖在技術層面上好不好看的關鍵中的關鍵。

現在想想,我過去學的東西都用上了,也是挺巧合的一件事。目前我喜歡的藝術類型有很多,包括攝影、裝置藝術、雕塑,戲劇舞台,服裝設計,建築,電影,心理學,文學,詩歌,音樂,我都喜歡吸收,去一趟博物館或者走進大自然,我都會有很多感受。把思維擴散出去,這種思考方式對我們行業的人而言是有好處的,能夠激發靈感。

記者:仇廣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3f77fe3e55ca356ec71040d14f56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