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馬勒

2024-07-21     櫻花細雨話文字

說到馬勒的音樂,我是初學者。雖然很多年前就有涉及和感動,但是真正愛上也就是這幾年的事。年紀漸增,對音樂和藝術的見解趨於簡單,不再執著於「懂與不懂」,而是去重新感知。

古典音樂和很多其他藝術一樣,都是需要知識儲備的,但我不認為這是藝術家的初衷。嚴肅的藝術評論我當然欣賞,但若是說不出原因的感動,也同樣很美好。

在我的好朋友里,就有很多馬勒的樂迷。他們未必識得總譜,但又總是能在馬勒的音樂里,找到了一種共鳴:

可以是聽覺的極致震撼;可以是音樂色彩的通感;可以是給自己枯燥的生活打滿雞血;可以是在慢板里淚目;可以是在合唱里打開天國之門;可以是靈魂出竅的神秘體驗。總之,他們都可以在馬勒的世界裡,找到自己所需要的。

馬勒的一生坎坷,很多交響樂的作曲靈感,都來自朋友親人的離世,在生與死的邊緣上舞蹈。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正是這種靈感,如同打開了一個萬花筒,一個安慰劑,讓聽者能更好體驗「生」這件事。

馬勒說過,他的時代終將到來。是一個什麼時代呢?越來越自動化,又越來越孤獨的時代。如此一來,人類反而更需要拳拳到肉的實感,來打破一種現代性。馬勒的音樂,便提供了這樣一種無限可能。

我最近聽馬勒的體驗,來自於紐曼帶領布商大廈在 Berlin Classic 的錄音。其實,紐曼一直我喜歡的指揮家之一,他與捷克愛樂的馬勒全集,是我最早收藏的一套錄音。中正,無功無過,尊重原譜,是很好的入門。

但是與布商大廈的這幾首錄音,給了我全然不同的感受,如同蒼勁的書法,厚重但是不粗糙,力道十足。到了慢板,又有一種悲涼的無力感,讓我想了約胡姆的布魯克納。

張愛玲說,交響樂是一種「陰謀」。聽到這種詮釋,會有一種陷入陰謀的「同謀」感,恰好也是一種很私人的體驗。

不如就繼續聆聽馬勒,讓這種美好的感覺繼續吧。

本文插圖為藝術家 Jill Carver 作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38a8d4bd3a7b5fc8c2d91a10cdc90b7.html

















喜結金頂!

2024-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