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廣大老年朋友保持老驥伏櫪、老當益壯的健康心態和進取精神,既要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又要老有所為,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銀髮力量』。」
在重陽佳節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銀齡行動」老年志願者代表回信,對他們予以親切勉勵,向全國的老年人致以誠摯問候。
讓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的牽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滿足數量龐大的老年群眾多方面需求、妥善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百姓福祉,需要我們下大氣力來應對。」 (據新華網)
重陽節前,有媒體報道,北京「銀齡」支教團先後三批21位「老校長」歷時八年在阜平的18所鄉村學校支教,在太行山深處譜寫鄉村教育新篇章。前不久,教育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關於做好2024年銀齡講學計劃有關實施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根據國家銀齡教師行動計劃整體部署,今年計劃招募7000名銀齡講學教師,發揮優秀退休教師引領示範作用,支持農村地區教育發展。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優秀退休教師像北京「銀齡」支教團里的校長們那樣,沒有選擇安享休閒的退休時光,而是暫別含飴弄孫的晚年家庭生活,懷著教育夢想,在相關政策的驅動下主動請纓、成為銀齡教師,前往鄉村、海島、邊疆等教育發展相對薄弱的區域支教支研。
2023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門聯合印發的《國家銀齡教師行動計劃》明確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在保障勞動適齡人口充分就業基礎上,挖潛廣大退休教師政治優勢、專業優勢、經驗優勢,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有利於促進教育公平,營造終身學習的文化氛圍,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一年來,全國各地在此基礎上,結合本地區相關情況,主動研製區域性的銀齡教師行動計劃,深入挖掘銀齡教師教育潛能,從而有效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實際上,成為銀齡教師,是一些退休教師的主動抉擇,也是教師專業生涯的另一種接續。從援派學校到受援學校,銀齡教師實現了教師身份的轉變。在人口老齡化的時代背景下,越來越多像教師這樣的知識型群體因自然年齡而迎來了「退休」的節點,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一群體完全退出社會發展。恰恰相反,在身心健康允許的情況下,不少知識型退休群體主動選擇重返工作崗位,繼續貢獻自身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與專業經驗。一方面,他們以豐富的人生閱歷、專業素養實現著人生價值,推動自身的專業「再發展」,而不是「閒置」在完全退休生活中;另一方面,社會發展亟需這些知識型退休群體的持續幫扶,特別是那些薄弱區域、薄弱學校,亟需銀齡教師群體的有力推動。因此,無論是社會發展,還是個體抉擇,銀齡教師群體均具有存續的重要價值與深遠影響。
作為知識型退休群體的核心構成,銀齡教師以其豐富的教學經驗、紮實的科研能力等成為很多受援學校急需的專業能手。但事實上,不少銀齡教師也在受援學校發出了不同的聲音:如何能夠更高質量地幫扶受援學校?通過對部分銀齡教師群體的調研發現,有的銀齡教師承擔過多的教學任務,每天忙於備課、上課,無暇指導青年教師提高專業能力;有的銀齡教師雖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但其科研資源並沒有在受援學校得到較好釋放……這些現象折射出銀齡教師在當前教育改革中所面臨的現實困境,豐富的銀齡教師教育資源還需要有更多重視,深入挖潛銀齡教師資源正當其時。
銀齡教師擁有真摯的教育情感、無私的奉獻意識,能為受援學校提供寶貴的精神力量。銀齡教師應當政治可靠、師德高尚、愛崗敬業、業務精良,在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的時代背景下,要挖潛優秀銀齡教師的精神內涵,讓他們發揮自身的政治優勢、專業優勢和經驗優勢,通過課程教學、教學指導、課題研究、團隊建設指導等方式,指導青年教師發展成長,帶動提升受援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水平;同時發揮在教育引導和關愛保護青少年方面的優勢作用,開展系列共育活動,培育時代新人。
銀齡教師擁有豐富的課堂經驗,可以為受援學校提供難得的教學範本。銀齡教師歷經幾十年的教育生涯,具有較為豐富的課堂教學經驗,對受援學校教學具有重要的經驗支持作用。很多受援學校處於交通不發達的山區、海島等區域,教師教學水平有限。因此,要發揮銀齡教師引領、示範作用,為當地學校帶來先進教育理念、優質課程及豐富資源,激發教育的內生動力。既讓退休教師可以發揮餘熱,又促進受援校、受援地提升教育發展水平。
搭建良好平台,發揮好銀齡教師的學術研究能力,豐富受援學校科研資源。有的銀齡教師具有較強的科研創新能力,能夠為受援學校研製校本課程、凝練教育特色、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等提供一定社會資源。因此,要搭建廣闊平台,全方位推動優秀退休教師參與各級各類教育工作。將銀齡教師這顆珍貴的教育「種子」,播撒在教育發展相對薄弱的學校中,並著力喚醒「種子」向下紮根、向上生長的蓬勃力量,使其成為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建設教育強國的有力支撐。(作者 張聰系東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小朋友開心地將一個個壽桃小點心送給自己的爺爺奶奶,為他們送去節日的問候。卓忠偉 丁雯 攝
文章來源:新華網、 《中國教育報》2024年10月11日 第2版
圖片來源:新華社、中國教育新聞網(封面圖、攝影圖)
本文只為傳遞信息,如存在文章/圖片/音視頻等資源使用不當的情況,請聯繫中國教育新聞網。
本期編輯:莊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