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卡達世界盃已經落下大幕,此次來自北非的摩洛哥隊取得了卡達世界盃的第四名,是歷史上非洲球隊的最好成績,點燃了摩洛哥人的民族自豪感被點燃,球隊歸國後受到摩洛哥國王的接見,激動的球迷在街頭徹夜狂歡。
在小組賽和淘汰賽中,摩洛哥相繼擊敗擊敗歷史上曾攻伐不斷的歐洲鄰國——葡萄牙與西班牙,本國球隊淘汰西班牙後,摩洛哥球迷甚至在西班牙隊車外大喊「快回家去吧」的口號。
摩洛哥隊
作為北非國家的摩洛哥不僅在足球領域強勢出擊,它與鄰國的政治關係上也是「火藥味十足」。
特別是與阿爾及利亞,雖然兩國在民族、文化上極為接近,但兩國因領土糾紛、政體差異、地緣利益衝突而始終關係緊張。
兩國的位置
兩國一度在1963年爆發戰爭,此後又為爭奪西北非霸權而展開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對抗,不斷上演地區軍備競賽、僑民驅逐、斷交大戲。兩國長達1200公里的未劃定國界至今未得到解決。
摩洛哥與阿爾及利亞的領土爭議究竟從何而來?摩洛哥VS阿爾及利亞,究竟誰有實力稱霸非洲西北部?
未定的國界
一、馬格里布雙雄
摩洛哥位於北非西部,同歐洲的伊比利亞半島隔海相望,與阿爾及利亞等國並稱馬格里布(阿拉伯語「日落之地」)國家。
同另外兩個馬格里布國家一樣,歷史上的摩洛哥是柏柏爾人(北非游牧民族)的家園,先後被羅馬帝國等國家統治。
馬格里布國家
公元7世紀,興起於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帝國迅速崛起。在新興的伊斯蘭教信仰加持下,阿拉伯戰士所向披靡,征服了西亞北非的大片土地。大軍所到之處,伊斯蘭信仰也生根發芽。
馬格里布的柏柏爾人皈依安拉,沿海地帶的柏柏爾人與阿拉伯人融合,成為阿拉伯人的一支,而內陸地區的柏柏爾人仍保持遊牧傳統。
8世紀初,阿拉伯大軍以摩洛哥為跳板,跨海征服了伊比利亞半島。開啟了伊斯蘭國家對此地長達7個世紀的統治。
阿拉伯帝國
到公元10世紀,曾經強大的阿拉伯帝國陷入分裂,馬格里布地區也出現了眾多的割據政權。各地政權歷經更迭,1040年,阿拉伯化的柏柏爾人在馬格里布西部建立穆拉比特王朝,這成為摩洛哥國家的前身。
鼎盛時期的穆拉比特王朝向東控制著阿爾及利亞沿海地帶,向南一直延伸到西非的尼日河流域,是當時西北非第一強國,穆拉比特王朝的版圖也是如今摩洛哥激進主義者追求的「大摩洛哥」版圖的雛形。
穆拉比特王朝
公元1147年,強盛一時的穆拉比特王朝滅亡,被摩洛哥其他的阿拉伯-柏柏爾政權所取代。
馬格里布其他地區仍在不斷的上演王朝戰爭,13世紀初誕生的哈夫斯王朝和特萊姆森王國是如今突尼西亞與阿爾及利亞的前身。
馬格里布局勢變換的同時,土耳其人建立的鄂圖曼帝國在14世紀強勢崛起。1517年,鄂圖曼大軍征服埃及和利比亞,將勢力觸角伸進北非。
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的地方統治者向鄂圖曼蘇丹稱臣,蘇丹則承認他們在當地的統治地位。這已是鄂圖曼擴張的極限,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等地統治者甚至擁有建立軍隊、鑄造貨幣的權利,儼然獨立王國。
鄂圖曼帝國
對於馬格里布最西部的摩洛哥,鄂圖曼帝國已是鞭長莫及。鄂圖曼帝國代替阿爾及利亞與摩洛哥劃定了地中海沿岸的一小段邊境線,向南則是廣袤的撒哈拉沙漠,此處並未設定邊界。雖沒有土耳其人的打擾,但摩洛哥的日子過得也不舒坦。
1492年,西班牙與葡萄牙徹底將穆斯林政權驅逐出了伊比利亞半島,但這兩個基督教王國並未罷手,他們對隔海而鄰的摩洛哥發起了進攻。西葡軍隊沒占著大便宜,但摩洛哥沿海的一些城鎮落入西葡手中。
葡萄牙人入侵
與基督徒纏鬥的同時,摩洛哥本土也實現了改朝換代。1666年,阿拉維王朝確立了對摩洛哥的統治地位。
該王朝一直延續至今,此前接見征戰卡達世界盃球員的摩洛哥國王穆罕默德六世是阿拉維王朝第22代君主。
穆罕默德六世
18世紀初,阿拉維王朝統治下的摩洛哥疆域遼闊,包括今日的摩洛哥、西撒哈拉、茅利塔尼亞全境以及阿爾及利亞西部。
摩洛哥和鄂圖曼帝國一起瓜分了撒哈拉以北的非洲領土,對地中海貿易產生巨大影響。
摩洛哥與鄂圖曼帝國的輝煌沒能延續下來,19世紀後,奏響工業先聲的歐洲國家們實力越來越強,而內鬥不斷、經濟模式落後的鄂圖曼與摩洛哥不可避免的衰落下去,與歐洲列強的實力差距越拉越大。
歐洲船堅炮利
鄂圖曼帝國衰落後,對邊遠地區的控制力進一步減弱,阿爾及利亞、巴爾幹等地區紛紛成為列強擴張侵吞的目標。
1830年,因法國拖欠購糧款,惱羞成怒的阿爾及利亞德伊(當地統治者官職)用手中的扇子擊打了法國公使。德伊大人沒想到,他這一扇子將阿爾及利亞此後一個半世紀的歷史徹底改寫。
法國以此為藉口出兵征服阿爾及利亞,德伊流亡海外,鄂圖曼帝國也失去了對阿爾及利亞名義上的管控權。
法軍征服阿爾及利亞
摩洛哥對法國入侵阿爾及利亞頗為忌憚,為阿爾及利亞抵抗者提供援助。抵抗者則活動在兩國邊境上,偷襲法軍得手後就退入摩洛哥境內,搞得法軍疲於奔命。
為了斬斷摩洛哥的援助,法軍對摩洛哥發起軍事行動並迅速將其擊敗。1844年法國同摩洛哥展開了邊界談判,法國的方案是沿用此前鄂圖曼帝國統治時期阿爾及利亞與摩洛哥的邊界。
1844年法國-摩洛哥戰爭
這條邊界分為南北兩段,北段從基斯河口延續到特尼艾薩西山,界線走向明確,但是南段因鄰近撒哈拉沙漠而劃界模糊。
法國認為保留南段的模糊性有利於它繼續向南擴張,摩洛哥為早已習慣這種劃分模式,故而同意法國的提議。
法摩於1845年簽署《拉拉-馬爾尼亞條約》,劃定了地中海至特尼埃薩西山之間長165公里的邊界。
19世紀末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邊界
特尼埃薩西以南、吉爾沙漠以北地帶,法摩明確了當地的部落歸屬,卻沒有劃定明確邊界。至於吉爾沙漠再向西南到西撒哈拉之間的邊界,則因為「沙漠缺水無法住人」而完全沒有考慮劃界問題。
《拉拉-馬爾尼亞條約》是關於摩阿之間的第一份邊界條約,法國雖然將現代邊界概念引入北非,但該條約為日後摩阿領土爭端埋下禍根。
條約簡圖
二、法蘭西的奴僕
除了北非,法國還加緊在非洲其他地區擴張,希望在歐洲列強瓜分非洲的競賽中控制更多的資源、人口和市場。
法國人將北非和西非作為主要殖民方向,法國人沿著尼日河等通道進入西非腹地並將其征服,北非的突尼西亞也在1881年被法國控制。
瓜分非洲
摩洛哥實力稍強,暫時保住了獨立地位,但法國通過貸款,在19世紀末控制了摩洛哥的海關和稅收。
法國還不斷拓展阿爾及利亞南界並繼續向摩洛哥滲透,許多曾臣服於摩洛哥的沙漠遊牧部落轉投法國。至19世紀末,摩洛哥與法屬阿爾及利亞勢力交錯地帶長達1500公里,其中只有165公里劃定了邊界。
1900年,法國搶占摩洛哥管理的瓦赫蘭地區。摩洛哥自知無法對抗法國,要求繼續完善兩國邊界劃定。
瓦赫蘭是阿爾及利亞第二大城市
模糊的邊界有利於法國蠶食摩洛哥,但法國不能明說,只能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搪塞摩洛哥:
「摩阿邊界居住著大量遊牧部落,劃定邊界不利於他們遷徙」。
奈何摩洛哥人的不斷堅持,法摩兩國於1901至1902年間連續簽訂兩份邊界協定。法國並未劃定阿爾及利亞與摩洛哥的邊界,只是同意在勢力交錯地帶設立哨所和稅卡。
法國對摩洛哥的蠶食
20世紀初,非洲大陸基本被瓜分殆盡。摩洛哥雖在法國影響下,但名義上仍保持獨立,這引來了其他國家的覬覦。
1905至1911年,法國與英國、德國之間圍繞著摩洛哥爆發了兩次「摩洛哥危機」。法國雖然順利解決危機,但它也意識到必須儘快吞併摩洛哥,遲則生變。
摩洛哥危機漫畫
1912年,摩洛哥中部多個部落因繁重的債務發動叛亂。無力鎮壓的摩洛哥蘇丹轉身向法國求援,法軍隨即打著「安境保民」的旗幟開進摩洛哥首都非斯。
摩洛哥蘇丹自知引狼入室,但已無力回天,只得與法國簽署《非斯條約》,將國家權利交給法國,居住在非斯的蘇丹成為法國人的傀儡,摩洛哥自此淪為法國保護國。
摩洛哥蘇丹與法國殖民官員
同年,法軍從西非塞內加爾北上,將原效忠於摩洛哥蘇丹的茅利塔尼亞部落地區(今茅利塔尼亞共和國)併入法屬西非殖民地。而摩洛哥本土與茅利塔尼亞之間的西撒哈拉,早在1886年就已被西班牙吞併。
摩洛哥在廣義上與阿爾及利亞一都是法國殖民地,但阿爾及利亞被征服時間早於摩洛哥,當地由法國總督治理,實行法國本土的省區制。法國甚至將阿爾及利亞看做本土的一部分,法國移民的人口規模接近阿爾及利亞總人口的10%。
法國在非洲的殖民體系
法國在摩洛哥執行的是間接統治。阿拉維王朝君主雖被架空卻得以保留,摩洛哥原有的國家架構也大體上得以保留,但摩洛哥官員隊伍必須向法國效忠。法國此舉也是考慮到摩洛哥的實際情況,是從減少統治成本的實際出發。
阿爾及利亞與摩洛哥的國際邊界變成法國殖民地的內部邊界,法國在邊界線的劃定上有著最終決定權。
駐摩洛哥的法軍
法國駐烏達季(摩洛哥東北部城市)高級專員瓦爾涅在1912年提出了一份新的摩阿劃界方案,約200平方公里摩洛哥領土被劃給阿爾及利亞,失去主權的摩洛哥只得接受這條瓦爾涅線,但是南部廣袤的沙漠地帶仍未劃界。
吞併摩洛哥後,為了在外交上拉攏西班牙,好讓法國放下南部邊界的擔心,專心在本土的東北方向防範德國。法國慷他人之慨,將摩洛哥的北部和南部地帶轉讓給西班牙,西班牙在此建立西屬摩洛哥。
西屬摩洛哥
摩洛哥人未曾放棄爭取自由的權利,20世紀20至30年代,西屬摩洛哥和法屬摩洛哥先後爆發里夫起義和柏柏爾民族主義運動,里夫起義者甚至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法西被迫組成聯軍,在付出巨大傷亡後才平定起義。
1934年,法軍上校特林蓋率軍進駐摩洛哥東部城市廷杜夫,強行將此地劃給阿爾及利亞。法國根據自己的殖民統治需要,先後多次對摩阿邊界進行微調。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為日後摩阿兩國的邊境爭端埋下隱患,兩國都聲稱自己的要求有「歷史依據」。
各有依據
到二戰爆發前,摩洛哥始終是法屬非洲殖民地的重要一環,為法國提供礦產、勞工、士兵。
二戰爆發後,法國在德軍的閃擊戰下迅速潰敗。戴高樂等軍官流亡英國,他們組建「自由法國」繼續抵抗德軍,這贏得了法屬赤道非洲等殖民地駐軍的支持。
包括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等法屬殖民地則繼續效忠德國扶持的傀儡政權——維希法國,直到1943年盟軍占領該地。二戰大幅削弱了法國的國力,恰逢戰後殖民地獨立浪潮勃興,法國已無力維繫龐大的殖民帝國。
兩個法國
三、沙地戰爭
為了壓制摩洛哥的獨立浪潮,1953年法國廢黜併流放了支持獨立的摩洛哥國王穆罕默德五世。
法國人的行為沒能嚇住摩洛哥人,反倒是激起了摩洛哥民眾的憤怒,在民眾的抗議浪潮中,法國被迫於1955年允許穆罕默德五世回國,關於摩洛哥獨立的談判也同步展開。
1956年,法國宣布《非斯條約》失效,摩洛哥拿回了國家主權重獲獨立。
穆罕默德五世
摩洛哥實行二元制君主立憲,與英國的虛君不同,摩洛哥蘇丹仍掌握著任命首相、政府和軍隊官員的權力,類似於二戰前的日本天皇。
獨立後僅數月,摩洛哥民族激進勢力猛然抬頭,要求恢復摩洛哥的「歷史疆域」。1956年9月,摩洛哥《旗幟報》就在頭版刊登了一幅獨立黨成員阿伯德爾克皮爾·法希繪製的「大摩洛哥」地圖,附帶對西撒哈拉礦產資源重要性的「評論」。
1958年初,在獨立黨等激進派別的壓力下,摩洛哥國王採納了對茅利塔尼亞提出領土聲稱的建議。1960年茅利塔尼亞從法國獨立後,摩洛哥始終沒承認其獨立地位。
大摩洛哥(紅線範圍)
摩洛哥算計鄰國領土的這幾年,阿爾及利亞正和法國打得不可開交。阿爾及利亞的人口和經濟規模都大於摩洛哥,且阿爾及利亞生活著100餘萬法國移民後裔——黑腳,將阿爾及利亞看做本土組成部分的法國不肯像對待摩洛哥那樣輕易放棄這裡。
阿爾及利亞人的獨立戰爭從1954年一直打到1962年,付出9萬法軍傷亡代價的法國不得不承認阿爾及利亞獨立。
阿爾及利亞戰爭
同1830年法國剛剛入侵阿爾及利亞時一樣,摩洛哥為阿爾及利亞獨立運動提供了相應支持,希望穆斯林同胞擺脫法國的統治。
當然,摩洛哥的支持不是免費的。阿爾及利亞獨立派同意設立聯合邊界委員會,在國家獨立後「本著馬格里布友好的精神」解決與摩洛哥之間的邊界問題。
1962年7月4日,既阿爾及利亞宣布獨立次日,摩洛哥跨過法國人劃定的「瓦爾涅線」,占領了阿爾及利亞境內的貝沙爾地區,要求當地的部落酋長向摩洛哥效忠,由此揭開了摩洛哥與阿爾及利亞領土爭端的序幕。
貝沙爾
雙方爭執的焦點是特尼埃薩西山以南大部分地區的邊界劃分和領土歸屬問題。
摩洛哥認為,包括廷杜夫等周邊數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本來屬於摩方,法國在殖民時期私自將其劃入法屬阿爾及利亞,這是一種非法且不應被承認的行為。
如今摩阿兩國均獲獨立,摩洛哥還在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中為穆斯林同胞提供了諸多幫助,於情於理阿爾及利亞都應該退還這些領土。
不斷調整的邊界
阿爾及利亞則認為,上述領土已被納入本國管轄,且當地發現了儲量、品位都不錯的銀、鐵、錳等礦藏,無論如何也不能交給摩洛哥。
除了不同的歷史認知、對礦藏的追求、摩洛哥恢復「歷史疆域」的野心,阿爾及利亞的意識形態也決定了兩國必然無法和睦相處。
阿爾及利亞將自己看做反抗殖民主義的鬥士,摩洛哥的君主制則被阿爾及利亞人看做落後的封建代表。
阿爾及利亞總統與摩洛哥國王
1963年9月,分歧無法彌合的兩國爆發了戰爭。摩洛哥軍隊在戰機、坦克的配合下深入阿爾及利亞境內,企圖奪回廷杜夫和貝沙爾,阿爾及利亞也出動裝甲部隊予以反擊。由於衝突地區大都位於沙漠地帶,此次戰爭又被稱為「沙地之戰」。
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邊界衝突的加劇不僅使新獨立的非洲國家感到緊張,也讓阿拉伯國家感到不安。當年10月,同為馬格里布國家的突尼西亞試圖調節兩國衝突,但宣告失敗。
沙地戰爭
此後,阿拉伯國家聯盟、馬里、衣索比亞為代表的非洲國家、剛剛成立的非洲國家聯盟相繼對摩阿兩國進行調停。
至1964年2月,持續4個月之久的戰爭結束,兩國總計傷亡人數低於500人,衝突烈度較低。
摩洛哥知道無法擊敗阿爾及利亞這個龐然大物,暫時放棄了奪占廷杜夫和貝沙爾等地區的企圖,兩國恢復戰前狀態。
戰爭結果
四、阿特拉斯之王
沙地戰爭結束了,但摩阿兩國的爭端並未化解,兩國長達1500公里的邊界超過80%處在未劃定狀態。這些地區除了無邊的沙漠,零星分布著小型綠洲城鎮和遊牧部落聚居點。
對阿戰爭結束後,摩洛哥在1969年承認了此前一直不肯承認的茅利塔尼亞,兩國順利建交。暫時放棄廷杜夫、承認茅利塔尼亞並不意味著摩洛哥放棄追求「歷史疆域」。
茅利塔尼亞發展滯後
西撒哈拉的歸屬也是摩洛哥極為關注的問題,出於不同的政治目的,西班牙在西撒哈拉的統治受到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茅利塔尼亞等國的一致反對。
與阿爾及利亞支持當地撒哈拉人獨立,進而獲得地區影響的追求不同,摩洛哥人更關注西撒哈拉的土地。
西撒哈拉的西班牙駐軍
1975年10月,82歲的西班牙執政者弗朗哥陷入昏迷,摩洛哥料定此時西班牙無力顧及西撒哈拉,遂組織35萬民眾在3萬士兵的保護下向西撒哈拉發起「綠色進軍」,茅利塔尼亞也在南方對西撒哈拉發起滲透。
此時西撒哈拉總人口僅7萬(另有1萬歐洲移民),面對摩洛哥移民的泰山壓頂之勢,西班牙被迫與摩洛哥和茅利塔尼亞簽署《馬德里協定》,同意將西撒哈拉全部領土(26萬平方公里)讓給兩國,摩毛分占65%和35%。
瓜分西撒哈拉
《馬德里協定》沒有考慮西撒哈拉當地人的意願,1973年成立的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陣線(下文簡稱「人陣」)一直致力於建立獨立國家,人陣對摩毛兩軍發起游擊戰。
國力弱小的茅利塔尼亞退出西撒哈拉,摩洛哥趁勢吞下西撒75%的領土,餘下被人陣控制。
摩洛哥占據了最值錢的地帶
阿爾及利亞認為如果摩洛哥吞併西撒哈拉,將進一步增強其對阿爾及利亞西部領土的威脅,故而大力支援人陣,人陣總部就設在阿爾及利亞境內。摩洛哥對此惱怒無比,指責阿爾及利亞干涉摩國內政。
阿爾及利亞沒有理會,反倒在1975年大規模驅逐了境內的摩洛哥僑民,向摩洛哥示威,兩國幾近斷交。
阿爾及利亞還在非盟等組織內不斷告狀,讓摩洛哥遭受了巨大的外交壓力,摩洛哥被迫在1987年承認西撒人陣的政治地位,而阿爾及利亞在1988年恢復了同摩洛哥的全面外交關係。
阿爾及利亞境內的人陣營地
冷戰大背景下,阿爾及利亞與蘇聯關係密切,摩洛哥則與美國走的更近,這加劇了兩國的對抗。
摩阿兩國圍繞西撒哈拉的博弈並未因冷戰的結束而結束。
1994年,摩洛哥馬拉喀什發生襲擊事件,摩洛哥指責是阿爾及利亞情報部門策劃了襲擊,兩國邊境隨即關閉。
摩阿邊境
雖然阿爾及利亞總統趁1999年摩洛哥國王去世之際出訪摩洛哥,但兩國的攻訐並未停止。阿爾及利亞指責摩洛哥向本國輸出毒品,摩洛哥則要求阿方停止對西撒人陣的支援。
進入21世紀,摩阿關係又幾番起伏。2020年,阿爾及利亞發現摩方情報部門入侵了本國6000部手機,其中不乏阿方高級官員。
2021年,阿爾及利亞以「始終敵視阿爾及利亞」為由同摩洛哥斷交,摩洛哥外交部隨即強硬回復了阿方的指責,而這不過是摩阿兩國羈絆半個世紀的一個縮影。
阿爾及利亞宣布斷交
截至2021年,阿爾及利亞人口和GDP規模分別為4500萬人和1680億美元,摩洛哥則為3750萬人和1350億美元。摩洛哥總體落後阿爾及利亞,但差距不大。
相較於經濟,摩洛哥的武德更為充沛,總兵力20餘萬人,與阿爾及利亞相當,但擁有更為豐富的沙漠作戰經驗。
摩洛哥陸軍
摩洛哥與阿爾及利亞的邊界衝突因法國殖民統治而起,時至今日,這兩個實力接近的北非強國都不肯在領土問題上讓步,兩國長達1500公里的邊界地帶,僅有11%劃定了邊界。
阿特拉斯山巔雄鷹翱翔,博弈的遊戲還在繼續,摩洛哥的故事依舊跌宕。看似平靜的馬格里布地區,阿特拉斯雄鷹的野心從未消亡。
阿特拉斯山脈
長期作者|碧落清遙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