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涉足商業早已屢見不鮮,有人賺得盆滿缽滿,有人鎩羽而歸,還有一種是讓人看得撲朔迷離,不知他到底是賺是虧。
比如李亞鵬,大家甚至都不知道,他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麼藥。
從初代頂流小生轉型成商人,而今每每聽到關於李亞鵬的消息,無外乎是關於他的商業理想和仍未還清的債務。
如今轉戰短視頻的李亞鵬,卻又給大家呈現了另一種狀態:喝天價咖啡,收藏過億名石,名下產業市值數十億,這些似乎與大家認知中的「負翁」李亞鵬又大相逕庭。
從「富翁」到「負翁」再到「炫富」的李總,讓人有種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撲朔迷離之感,只是如今低調炫富的李亞鵬,再怎麼看仍不像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有錢人」。
縱觀他的轉型,始終充斥著三個字:理想化。
而在2021年8月3日,李亞鵬正式入駐短視頻平台,並喊出口號「分享有溫度的生活」。
曾幾何時,他用盡全力試圖用商業來幫助自己逃離演員這個身份,可最終他還是回到了演員上。
他試圖依靠短視頻,推廣傳統文化,而第一步就是要為自己立一個文化人的人設,只是沒想到慘遭翻車。
起因是在重陽節之時,李亞鵬發出了一期登山旅行的視頻。
在此過程中,他介紹起了重陽節的來歷並引用了一句古人詩詞:「明代張岱雲說,九為陽數,其日與月並應,故曰重陽!」
雲並非人名,而是「說」的意思,李亞鵬顯然沒有提前做好功課。
本想秀才華,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誰知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還慘遭網友嘲諷「沒有文人命,卻得了文人病」。
其實相較於視頻本身,大家更好奇的是通過視頻內容而窺探到李亞鵬的真正用意。
一個頂著巨額欠款的人,卻在視頻中「低調」地展示著自己的財力,那麼李亞鵬到底有沒有錢呢?
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單單從視頻本身的用意來看,他至少不像一個真正的有錢人。
這裡的不像,恰恰來源於我們前面所提到的他的有意或無意地「顯擺」。
在他的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李亞鵬曾介紹過朋友咖啡店的「鎮店之寶」,每年全球產量不超過八十公斤,有錢也未必能喝到的咖啡。
接著李亞鵬用他180萬的咖啡向大家演示,用碗是如何品嘗咖啡的。
而後李亞鵬還曾發視頻表示自己收藏了一塊石頭,買時花了15萬,然後經過專家鑑定,那塊石頭價值1.8億人民幣,收藏的古董都是價值連城。
李亞鵬早前也寫書法,並且在立春的時候還寫了一幅春聯,結果網上就有人爆料稱:李亞鵬寫的那一副對聯,有人開價500萬要買走。
儘管李亞鵬本人也很驚訝,但他也表示自己的書法確實挺值錢的,曾經自己的書法作品就賣出了200萬。
而此前有大V曾爆料,李亞鵬前幾年在北京郊區買了塊地,被他改成了農家樂,這塊地皮後來漲勢喜人、價值不菲。
這似乎又在證明著李亞鵬不俗的商業眼光,以及他自己所言的「我不缺錢」。
而日常生活中的李亞鵬,看起來也是實打實地過著有錢人的生活,他曾被拍到開著價值四百多萬的奔馳車帶著小女友去商場血拚。
也曾被爆料在他的生日宴上,單單是一瓶名酒就價值不菲,一頓晚宴更是天價。
不光如此,其實早在許久之前,他在參加《魯豫有約》的時候,就表示過自己的茶葉八千塊一斤。
被外界理解成是因為資金原因與王菲離婚時,李亞鵬也曾在採訪中特意強調,自己比王菲有錢。
種種跡象看下來,李亞鵬好像從來不曾因為當初的四千萬欠款而心煩,相反活得依然風生水起。
只是他越展示富足,越是透著一股「心虛」。
正如他曾用短視頻記錄了自己一天的工作內容一樣,真正的有錢人,誰有時間和精力在短視頻平台展示自己的生活嗎?
青年時期的李亞鵬,是命運的寵兒,二十多歲憑藉一部《將愛情進行到底》晉升當時的一線小生行列。
此後星路一帆順風。
2000年的《笑傲江湖》,2001年的《射鵰英雄傳》,2004年的《天下第一》。
從徐靜蕾到周迅再到許晴,堪稱「女神收割機」的她,經典作品也是一部接著一部。
一夜成名的李亞鵬,享受著輕而易舉得來的名利,然而或許從做演員的那天起,這本就不是他的初衷所在。
他曾經說過:「錢有時候是一個標準,超過我作為演員,作為所謂的明星掙到的錢,我就更有理由去瞧不起這個行當了。」
簡而言之,他瞧不上自己「演員」的身份,加之在得到榮耀之後,李亞鵬內心的浪漫因子在不斷涌動,更加慫恿著他總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麼。
拍戲帶給他的財務自由,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和資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增加了追求夢想的可能。
於是在事業很可能再上一層樓的時候,李亞鵬任性地和經紀人商量「此後自己一年只拍一部戲」,其餘的時間他要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而這個「事情」,就是跨界商業。
「我不適合做演員,我的理想是當一個商人。」這是若干年後李亞鵬在節目中對自己的一個定位,只是他忽略了「理想」和「妄想」之間的區別。
在確定了從商之路後,李亞鵬每年幾乎只有三四個月的時間在拍戲,其餘時間都用在了經商上面。
只是,經商和演戲一樣需要天賦,顯然李亞鵬在商業方面的天賦堪堪。
通過李亞鵬的從商經歷來看,他或許從一開始都不應該選擇經商這條路,一個理想的浪漫主義者,並不適合在風高浪急的商海中搏擊。
而真正讓李亞鵬陷入泥淖的,還要屬他涉足房地產行業。
初入地產界,李亞鵬就以1.63億元拿下了麗江束河的一塊地,打算建成總投資35億元的雪山藝術小鎮。
當時,為了給雪山小鎮打響名氣,李亞鵬遍請圈中好友楊坤、胡軍等人,號召大家在這裡置業,並成立了「中國好機友俱樂部」。
其實早在2013年,李亞鵬以新人姿態正式踏入地產界時,他就曾放言:「不以盈利為目的,只為了尋找人生價值方向」。
如今再看他這番話,不禁覺得些許可笑。一個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商人,何為商人?這一點李亞鵬在日後的採訪中也曾親口承認「我不算是一個商人」。
從廣義上來講,李亞鵬似乎想把自己定位為「儒商」,以此來區別那些沉浸於銅臭之中的利益型商人,換言之,他是在用金錢來堆砌自己的夢想,來滿足自己的文藝理想。
倒不是說有理想不對,只是既然將自己置於「商人」的位置上後,在談理想之前,就必須先談錢。
正如李亞鵬自己曾說過的:「把利益放在第一位,這就是商人。你做不到這一點,就不要標榜自己是一個商人。大家說的儒商只是一種外殼而已,核心一定是追求利益。這點我始終做不到,追求利益就要鐵腕,我天生是一個追求平等的人。」
所以在商人這個層面上來看,李亞鵬從始至終都不是一個合格的有錢人。
細看李亞鵬的從商經歷,大部分出於他的理想主義。
他設立「嫣然天使基金「,源自女兒李嫣的「兔唇」,他想為更多承受同樣痛苦的家庭做些什麼。
他舉辦「COART」藝術嘉年華,是為了延續他自己過去二十年的藝術生活。
他說:「畢竟在這個行業20年,還是有一些對於藝術的看法和理解,還是有一些想去表達的東西。」
後來,他又成立了「書院中國」,初衷不過是因為「這是我為自己去做的一件事」。
難道李亞鵬真的不在乎錢嗎?並非全然如此。
成立「嫣然天使基金」時,他帶頭捐款100萬,當時他就說:「100萬對我來說,不是一個小的數目。」
後來在節目中,李亞鵬表示「對商業上的輸贏無所謂」時,主持人說道:「你有輸的資本,不是每個人都有這種資本。」
對此,李亞鵬也曾承認:「我也輸不起很多,這都是相對的。比爾蓋茨輸100億美金他也沒問題,我輸1000萬就會很痛苦了。」
所以總而言之,在李亞鵬的商業世界裡,錢,不是不重要,只是錢從來不是他首先要考慮的事情;從心,才是重中之重。
他想要的從來都是演員身份無法帶來的,但商人身份可以給予他的仰望和成就感。
2017年,李亞鵬又高調宣布在河南鄭州啟動他的首個中國文谷文旅項目,計劃總投資約30億元。
當時,李亞鵬興致勃勃地請來於丹、王立群等不少文化名人為項目站台,這個項目後來李亞鵬撤出,由金科接盤。
2019年,李亞鵬再次在江西贛州以7.8億元的總價買下了4塊地皮,打算在這裡延續自己的中國文谷項目,總投資在61億元,堪稱三次地產投資之最。
只是隨著李亞鵬的地產「大餅」越畫越大,他的欠債也在不知不覺中越來越多。
直到李亞鵬因為項目欠下4000萬元巨債,因無力償還苦苦哀求債主「我們已經無路可走了,需要我跪下,需要我趴下,需要怎樣我都可以。」
此錄音一經曝光,外界一片譁然,昔日的頂流小生,何以在20年間落到如此窘迫境地。
他如此夢想著成為一個商人,卻始終做不到成為一個真正的商人,十年一覺商人夢,終是黃粱一夢一場空。
而就在前不久,李亞鵬旗下公司再新增被執行人信息,執行標的為58萬餘元,目前該公司被執行總金額已經達到245萬元。
那個嘴上說著「我希望自己做一些喜歡或者是真正想做的事情」的李亞鵬,或許再難圓他的商人夢。
大家常說一句俗話,叫做:一個人越缺少什麼,越急於向大眾顯擺什麼。
縱觀李亞鵬十幾年來的從商之路,我們似乎很難將其界定到一個明確的身份,但有一點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他從前瞧不上的演員身份,其實一直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他,而他也屢屢在自己有錢人的身份上大秀演技。
在商業上的屢次折戟沉沙,讓李亞鵬似乎嗅到了另外一條門路。
2010年10月24日,李亞鵬開通了微博,他標註在微博首頁上的身份包括:嫣然天使基金髮起人、嫣然天使兒童醫院發起人、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發起人、中書控股集團董事長。
他似乎有意用這些標籤,來向世人證明著自己過往十幾年在商業道路上的成績。
實際上,相比於他的這些title,大家更感興趣的或許依舊是他的債務情況。
人們常說「悶聲干大事」,往往越是高調,越是在急於向大家說明著什麼。
就像李亞鵬不斷地通過奢侈的咖啡、奇石等來炫富,看似低調,無非就是在解釋著:外界傳聞不可信,我還很有錢。
雖然事實到底如何,我們無從得知,但他的系列操作,屬實不太像真正有錢人的行為。
如今的李亞鵬將資金和精力投入到做短視頻中,自然不是為了消遣時間。
如果當初的李亞鵬仍選擇走在演員道路上,如今的他何嘗不能成為中生代演員的中流砥柱,然而詭異的是,他從始至終都不享受做演員的成功,反而享受起當「李老闆」的「負債」。
一個活在理想世界的烏托邦,懸於半空的李亞鵬夢想著在商場上裂土封侯,然而事實上,他從未真正走進過有錢人的世界,至少在表現形式上,他更像一個演員。
甚至是一個試圖用秀演技來渴求外界認同的「少年」。
作為商人,他懷揣著強烈的理想主義,註定他很難成為自己口中那個「90分」的成功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