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二次》:在與命運的碰撞間,喚起走出荊棘的勇氣

2022-06-12     深度文娛

原標題:《人生第二次》:在與命運的碰撞間,喚起走出荊棘的勇氣

「有些鳥,是註定不會被關在籠子裡的。」

川藏線上,天空下著冰雹,何華傑需要完全依靠自己重新坐上輪椅,雨水淚水夾雜著,鏡頭漫長又無聲。媽媽為了讓下身癱瘓的兒子真正地自強自立,只能遠遠地躲著通過視頻看著這一切。當經過努力後真的完成這一個簡單的動作,他釋放地吼叫了一聲,「我這輩子都沒哭過,我癱瘓都沒哭過。」有網友表示,「我們無法感同身受在他一次次失敗之後的那種無助,但是很難不被一個人在經歷巨大挫折後永不放棄的精神感動。」

近日,由央視網、SMG、嗶哩嗶哩聯合出品的紀錄片《人生第二次》播出過半,關於「重啟」的故事感動了無數觀眾。除了何華傑在冰雹中有關身體的「重啟」,還有關於家庭關係、人生成長和自我容貌的重啟。

「圓缺納拒」間,讓紀錄片更具哲思和藝術

《人生第二次》的八個主題分別指向了「圓」與「缺」、「納」與「拒」、「是」與「非」、「破」與「立」這四組兩兩相對的關鍵詞。整體主題設計有一種哲學的思辨意味,既講被拐後與親生父母的再度相逢,又講脫離原生家庭的重新出發;既講遭遇橫禍後的自我接納,又講容貌背後對被拒絕的抗爭。

四組看似對立的詞,實際相輔相成、互為依託,主創團隊用一個字的內涵去印證人生的另一面,從而真正「推開世界的門」——這種東方式的哲學讓片中人物命運更豐滿,讓紀錄片的立意也更上一層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圓》中的久別重逢,看似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但被拐孩子成年後才與親生父母相認,相處時的小心翼翼、相互試探也是一種遺憾的「缺」,親情的建立還很漫長;《缺》中的長跑少年們,因為原生家庭的殘缺,當重新走入夢想之家,也似乎是在尋找一種新的「圓」;《納》中的自我和解,表面上是接納自己的慘痛遭遇以及和輪椅相處的現實,但「拒」的底色又浮現出來,拒的是在挫折面前的放棄和沉淪的人生;《拒》中的信心重建,當在人生海海走過一遭有了更深刻的反思,又何嘗不是一種重新的對自我的「納」?

這些詞都是字面的意思嗎?是,也不是。圍繞主題,這部紀錄片對於每個關鍵詞又有更深刻的擴展。

目前已經播出的四集通過對「人生」的洞察,追求人文關懷,在選擇具有獨特故事的「小人物」的同時,又充分尊重個體價值。《人生第二次》通過與時間和命運的相遇,展現出生活與人生的更多面。正如主創團隊所說,「我們可能更多的是想把過程展現給大家,而不只是一個節點。用時間換取日常生活中的戲劇衝突、故事濃度、緊湊的人物對白等。」

正因如此,我們才能看到兼具現實關照和藝術呈現的表達。例如第一集中採用三個不同角度講述被拐孩子與親生父母的重逢,在紀錄片的敘事上開創了先河;第二集中,奔跑的長鏡頭把時間凝固,讓觀眾用一種更相似的心理時間去體驗「追夢」的漫長;甚至不需要任何技巧,只是用等待和陪伴換來了具有張力的瞬間,第三集中,那個在冰雹雨下徹底釋放自己的何華傑又怎麼不會感動更多人呢?

面對不同的群體,主創團隊不干預、不煽情,呈現出時間的質感。這部紀錄片記錄複雜人性和社會現實的糾纏,也呈現善良、理想、理性等支撐著不同人持續往前走的故事。

「第二次」的力量,喚起人生圖鑑的新勇氣

什麼是「第二次」?每個人的理解不一樣,但從已經播出的故事和紀錄片的立意來看,「中國人對於命運的抗爭與和解」恰是其精髓所在。

在《人生第二次》中,每位主人公都很平凡,可能就是我們自己或者身邊的朋友,是具體的「人」,以小見大,由淺入深,折射出更深刻的社會意義和更普遍的社會樣貌。但同時他們又都是生活中的「英雄」。例如因車禍意外而高位截癱的何華傑依然滿懷希望,在和輪友自駕川藏線的路上不斷激發自己的潛能;馮婷也不斷地告別自卑,繼續努力去從內在進行修復重建,「就像原野上的大樹,絕不會因為外在的疤痕,喪失內生的堅韌力量。」

《人生第二次》的思考與觀察也落到每一個場景和每一幀畫面里。注重細節、精心打磨,著重表意明確又為思考留有空間,剪輯流暢又帶來不同節奏的觀看體驗;並且幾乎完全同期聲的運用,更直接拉近了觀眾與另一段人生的情感距離,使其真切地感受到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

馮婷因為做手術剃光頭時用手擋住自己的眼睛說「我好醜啊」;當何華傑被機器輔助著能再度行走,鏡頭卻拍到角落裡偷偷抹淚的媽媽;除夕的夜晚,困境兒童寫給未來的信把柏劍看哭了,「26歲的我,已經是一名警察了,見過很多生死,感受過黑暗,我總是會想起你,想起夢想之家的兄弟姐妹,那裡有愛也有光」的暢想也感動了無數人。

真實自有萬鈞之力。意外的遇見,也總讓紀錄片顯得更為動容。一位母親從100公里以外的地方奔波而來,為了來看被拐18年的主人公成功回家。雖然她的兒子在2000年兩歲的時候就走丟,一直到現在還沒找到,但是她依然說自己決不放棄,會一直找下去。有觀眾感嘆,「一邊看一邊哭,淚腺像是開了閘一樣,完全停不下來,媽媽對於孩子的愛總是那麼無私,那麼偉大。」

作為央視網打造的「人生三部曲」IP的第二部,如果說「第一次」講述了普通人帶有小確幸和小溫暖的「人生圖鑑」,那麼《人生第二次》記錄的則是一個個經歷過挫折,卻依然要「重啟」的故事,展現了不同中國人在困難面前的勇氣和韌勁。

在強烈的現實感面前,落腳點也是去呼喚更積極的人生信念。「當一個人經歷了大風大浪,穿越了那個最具決定性的瞬間,無論結果如何,這個人都已經和之前的自我不一樣了,這就是《人生第二次》的要義所在。」

人文記錄中國,央視網用青年視角敘主流價值

「人生的河流從『第一次』開始緩緩流,到了『第二次』,波濤洶湧,捲起了大風大浪。」

人生,似乎是紀錄片永恆的主題。如何堅持以「人生」作為創作母題,以「人文」作為方向,向著人生深處進發,縱深開掘更廣泛的社會議題?出品方央視網顯然有著更系統的布局。

《人生第一次》從12個不同的角度,展示生命中有重大意義的第一次,勾勒出一幅人生圖鑑,通過生命中的一個個重要節點,展現普通中國人的順境和逆境、拼搏與堅持、夢想和期望。《人生第二次》展現的思想主題沒有變,但重點卻傾向了主人公們經歷推開門後,知曉世界百味、直面生活疾風暴雨的決定性階段。據了解,之後「人生三部曲」IP也將在「最後一次」中迎來最終章,把中國人的生活哲學與精神世界更真實地展露。

事實上,不僅包括「人生三部曲」系列的升級,央視網在整個人文紀錄片上的深耕都為行業帶來一定啟示。包括《新兵請入列》《人生第二次》和即將推出的《人生在市》等,雖然他們主題不同,但對社會的關切相似。這些紀實人文作品都統一呈現出有溫暖、有力量和有深度的敘述風格,也折射出我國紀錄片內容日趨細膩、主題更加深刻、視角更加多元的演變過程。

不管是《人生第二次》從紀實角度激發更多年輕人勇敢地面對生活,還是《新兵請入列》用新兵成長史宣言當代年輕人的真實成長,或是《人生在市》講述圍繞菜市場發生的小人物市井煙火故事,央視網面向這群追求個性與獨特的年輕觀眾,用青年人的視角和話語體系,一次次切中社會熱點議題,展現年輕人的自立自強與人生精彩。

客觀紀實而有所節制、題材新穎而不失溫度,這些紀錄片以客觀的姿態描繪了人生不同階段、不同側面的真情流露,以溫暖的筆觸詮釋「人生的意義」——或許這正是這些紀錄片得以深入人心的關鍵,也是央視網彰顯主流價值、踐行使命責任的關鍵。

總的來說,這些作品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完整的中國,它們以細膩完整的鏡頭語言,呈現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個體故事。觀眾也從中感受到中國人生活、情感與理想的流變,紀錄片讓反映現實、指導生活更加有意義的同時,也勾勒出一個真實而立體的中國形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0788e22e051df7d9ee0115ce9db13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