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孤島」:愛爾蘭為什麼不加入北約?

2022-03-30     環球情報員

原標題:北約「孤島」:愛爾蘭為什麼不加入北約?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是20世紀美蘇冷戰的產物。蘇聯解體後,北約不但保留了下來,反而還不斷向東擴張,成員國從最初的12個增至30個。

雖然北約經歷了多次擴張,但歐洲西部的愛爾蘭卻始終沒有加入北約,愛爾蘭成為了西歐和北大西洋沿岸地區唯一沒有加入北約的國家,宛如「北約孤島」。

北約成員國(綠)與愛爾蘭(橙色)

那麼,愛爾蘭為什麼沒有加入北約?又是怎樣在北約多輪擴張中保持中立的呢?

一、愛爾蘭漫長獨立之路

愛爾蘭拒絕加入美國主導的軍事同盟——北約,源於愛爾蘭和北約重要成員國——英國的矛盾。

愛爾蘭島、不列顛島北部(蘇格蘭)的居民是歐洲古老的民族——凱爾特人。不列顛島南部(英格蘭)的居民是日耳曼人的一支——盎格魯撒克遜人。

英倫分布,其中英格蘭(白色)為日耳曼人的一支:盎格魯撒克遜人

中世紀時期,兩島居民都是天主教徒,教權在王權之上。新航路開闢後,英格蘭、蘇格蘭發起了宗教改革運動,成為了新教國家。愛爾蘭卻沒有加入新教陣營。

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的天主教堂

16世紀時期,英格蘭不僅僅通過戰爭入侵愛爾蘭,還不斷向愛爾蘭傳播新教。民族和宗教矛盾交織,英格蘭和愛爾蘭之間衝突頻發。

1707年,不列顛島的兩個國家英格蘭和蘇格蘭組成了聯合王國(英國)。合併後的英國把愛爾蘭視為吞併的目標。1800年英國迫使愛爾蘭簽訂了《英愛合併法案》,愛爾蘭成為了英國(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的一部分。

1800年的英國,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英愛合併後,英國通過經濟、政治上的優勢,經濟上圈占天主教的土地,政治上歧視天主教徒。英國不斷向愛爾蘭島北部輸出新教徒。19世紀上半葉,愛爾蘭北部的新教徒數量超過了天主教徒。

英國往愛爾蘭島北部遷入新教徒引發的暴亂

1845年,愛爾蘭島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饑荒,造成愛爾蘭近300萬人死亡或流失。英國不但不幫助愛爾蘭人,反而要求愛爾蘭給英國出口農業和畜牧產品,這無疑於趁火打劫。英國此舉將天災變成了人禍。

愛爾蘭首都都柏林的大饑荒

大饑荒之後,愛爾蘭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鬥爭此起彼伏。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愛爾蘭人發起了獨立運動,但都無一例外遭到了英國政府的鎮壓。

一戰給了愛爾蘭人爭取民族獨立的機會。1916年4月,愛爾蘭共和軍發動復活節起義,宣布愛爾蘭脫離英國獨立。此役雖然被英國鎮壓,但卻打響了愛爾蘭人反抗的第一槍。

復活節起義

1919年1月,愛爾蘭共和軍再次發動起義。經歷了一戰荼毒,元氣大傷的英國已經無力鎮壓愛爾蘭起義。1921年,英國和愛爾蘭簽訂了《英愛條約》,確定愛爾蘭為自由邦,愛爾蘭完成了獨立的第一步。

二、英愛矛盾,愛爾蘭未加入北約

歷史上,英國不斷向北方輸送新教移民的影響,愛爾蘭島北部的新教徒數量遠超過天主教徒,和南方的情況有明顯差異。因此,英國承認的愛爾蘭自由邦並不包括北愛爾蘭6郡,拒絕將此地歸還愛爾蘭。

愛爾蘭島東北部新教徒(紅色)分布

愛爾蘭獨立後,英國的國名從「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變成了「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而愛爾蘭拒絕承認北愛爾蘭歸屬英國。

一戰後,雖然英國在戰爭中遭到削弱,卻依然是國際秩序的主導力量,愛爾蘭無法冒險挑戰英國武力收復北愛爾蘭。北愛爾蘭問題懸而未決。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和德國成為了交戰的雙方。愛爾蘭和英國因北愛爾蘭問題產生矛盾,但愛爾蘭卻又害怕如果依靠納粹德國會導致英國的全面入侵,因而愛爾蘭宣布了中立,沒有加入同盟國陣營,成為了二戰中的中立國。

二戰時期的中立國(黃色),包括愛爾蘭

與眾多經歷了二戰荼毒的國家不同,愛爾蘭在戰爭中雖然受到了波及,但因為其嚴守中立的政策基本沒有受到重大的損傷。這為日後愛爾蘭的經濟轉型以及和平解決領土爭議奠定了基礎。

二戰後,1949年,愛爾蘭通過了共和國法案,成立共和國。二戰後的國際秩序經歷了巨大洗牌,英法德等傳統的殖民大國遭到了嚴重的削弱,美蘇成為了兩個超級大國。因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的衝突,美蘇開啟了全面冷戰。

1949年,美國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根據條約規定,締約國應該採取集體自衛的措施。對於一個締約國的進攻被視為對於所有締約國的進攻。其它締約國有義務對其給予幫助,包括使用武力。

簽署北約協定

北約成立之初的成員國有12個,除了美國、加拿大之外,其餘國家都是歐洲西部、南部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作為戰後西歐頭號強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是北約防禦體系的重要一環,也是北約中僅次於美國的主導力量。

北約的擴張。1949年北約初始成員國為深藍色,愛爾蘭成「孤島」

1949年,美國提出與愛爾蘭建立雙邊防禦協定,希望將愛爾蘭納入北約防禦體系之中。由於北愛爾蘭問題仍然懸而未決,愛爾蘭和英國的矛盾難以化解,故愛爾蘭政府提出在英愛領土爭端解決之前,不加入北約。北愛爾蘭問題也成為了阻擋北約吸納愛爾蘭的一道坎。

隨著冷戰的進一步深入,美國隨後把希臘、土耳其(1952年)和聯邦德國(1955年)納入北約。蘇聯不甘示弱,1955年聯合中東歐國家成立了華沙條約組織(華約),形成兩極對峙格局。歐洲局勢高度緊張。

1960年,北約和華約對峙

在這種情況下,愛爾蘭依然選擇對北約敬而遠之,保持中立。這不僅因為愛爾蘭二戰中的中立政策讓自己免於落入戰火深淵的,更因為經歷了5年戰爭(1916年-1921年)以及多次同英國的艱苦談判(1921年-1949年)的談判換來獨立來之不易。

對於當時的愛爾蘭來說,保全400萬家鄉父老、解決與英國領土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不選邊站,繼續執行二戰時期的中立政策。而這與英國的國家安全利益不謀而合。

被一分為二的愛爾蘭島

戰後的英國元氣大傷,一個中立的愛爾蘭能夠給英國提供相對良好的國家安全環境。因此,愛爾蘭的中立政策得到了英國的承認。雖然當時英愛之間的領土爭議沒有得到解決,但英愛關係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1955年,愛爾蘭加入了聯合國,其永久中立國的地位得到了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國際社會的承認。直到今天,愛爾蘭仍然是世界僅有的7個永久中立國之一。

根據國際法,永久中立國不得參與戰爭。其餘國家也不得脅迫其參與承認戰爭義務的軍事條約組織。

永久中立國的要求和北約的性質互相矛盾。永久中立國,包括愛爾蘭、瑞典、瑞士在內的歐洲國家將不會加入北約這一區域性軍事同盟。愛爾蘭成為了西歐唯一沒有加入北約的國家。

三、獨立於北約之外的合作

20世紀50年代末,西歐國家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歐洲希望在國際舞台上展現自己的聲音,但任何一個歐洲國家都無法獨自抗衡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歐洲聯合的方案成為了眾多國家的共識。1965年,法國聯合義大利、西德、荷、比、盧6國組成歐洲共同體。這是今天歐盟的前身。

1973年,愛爾蘭、英國和丹麥加入歐共體。加入歐洲統一市場後的愛爾蘭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從農業國家逐漸向現代化國家轉變。

歐盟加盟國(英國已退出)

同時,歐共體為北愛爾蘭問題解決關鍵渠道。1988年,在歐共體主持下,兩國逐漸在領土問題上達成一致。

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告終。北約卻沒有隨著冷戰結束而解散。1997年,北約將原華約陣營的波蘭、捷克和匈牙利納入北約陣營。北約實現了第一次擴張。

與此同時,英愛爭議也在由歐共體演變而來的歐盟主持下取得了突破性進展。1998年4月,經過長達10年的談判,兩國終於達成了《貝爾法斯特協定》。

根據該協定,愛爾蘭不再將北愛爾蘭的主權寫進憲法,英國方面則承認了愛爾蘭島和平統一的可能性。《貝爾法斯特協定》簽訂後,雖然愛爾蘭和北愛爾蘭地區依然有暴力活動,但總體上維持了相對和平的局面,兩國邊境局勢大幅緩和

英愛達成《貝爾法斯特協定》後,兩國公路互通

領土爭端的暫時解決給愛爾蘭和北約合作提供了契機。1999年12月1日,愛爾蘭與北約簽訂了和平夥伴計劃,並參加了歐盟的北大西洋理事計劃。此後,愛爾蘭和北約展開了一系列的維和、人道主義合作。

在和北約合作的過程中,愛爾蘭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合作方式,即在堅持愛爾蘭「中立政策」的前提下,允許愛爾蘭軍隊與北約在有聯合國(聯合國大會或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地方進行維和、人道主義救援任務。如今,愛爾蘭已經成為了北約參與維和任務的重要夥伴。

協助北約維和任務的愛爾蘭軍隊

此外,愛爾蘭積極和美國、英國展開軍事合作。21世紀以來,為了防止恐怖主義等新興安全威脅的出現,愛爾蘭和英國達成了領空防衛的協議,由英國為愛爾蘭的領空安全提供庇佑。

作為北大西洋地區重要的補給站,愛爾蘭為美軍的非武裝飛機提供領空和機場,給美國以及北約軍隊的行動提供了便利。

愛爾蘭的卡萊門特機場(軍用),給美軍、北約提供了加油等服務

進入21世紀以來,北約繼續擴張。2004年,北約就將波羅的海三國等7個國家納入其中,實現了最大規模的東擴,成員國增加至26國。

隨著眾多中東歐國家的加入,北約也對西歐國家愛爾蘭拋出了橄欖枝。2013年,時任北約秘書長在訪問愛爾蘭首都都柏林時表示:「北約的大門時刻對愛爾蘭敞開著」。

2013年時期北約秘書長拉斯姆森

北約的橄欖枝也受到一些愛爾蘭政客的歡迎。愛爾蘭議會在野黨的中右翼聯盟統一黨就向愛爾蘭議會提交了希望愛爾蘭加入北約的要求。

但根據《愛爾蘭憲法》,加入國際組織需要經過全民公投,再由政府提交議會、內閣。根據愛爾蘭《獨立報》2018年的報告顯示,愛爾蘭民眾有一半以上的受訪者不願意加入北約。愛爾蘭政府一直以來也堅持軍事中立。

愛爾蘭自1948年確立了永久中立政策之後,該國維持了半個多世紀的和平。愛爾蘭民眾不願意冒失去和平的風險加入北約。

愛爾蘭軍隊

與北約不同,愛爾蘭此前加入歐共體(歐盟)獲得大多數民眾支持,因為歐盟是一個經濟組織,加入歐盟可以方便愛爾蘭和歐洲的人員流通,促進經濟發展。

而北約是一個軍事防禦組織,加入北約意味著愛爾蘭極有可能捲入北約和其它國家的軍事衝突。這也是愛爾蘭政府和民眾不願意加入北約的原因。

雖然沒有加入北約,但愛爾蘭和北約的合作日益密切。2019年,愛爾蘭申請加入了北約情報共享組織。作為非北約成員國之一的愛爾蘭通過和北約在共享情報方面的合作,進一步深化了同北約的合作。

2019年愛爾蘭駐愛沙尼亞大使遞交加入北約共享情報組織(總部在愛沙尼亞)

愛爾蘭堅守「中立政策」,與西方世界緊密合作的基礎上保持了外交平衡,創造了穩定的國內外環境。這吸引了諸如蘋果、谷歌、Facebook、推特、亞馬遜等眾多高科技企業入駐愛爾蘭。

眾多新世紀高科技產業巨頭將它們在歐洲總部設在了都柏林。都柏林因此有了「歐洲矽谷」的美譽。

愛爾蘭經濟已經實現了華麗轉身。2020年,愛爾蘭人均GDP高達8.5萬美元,位居世界前五位,成為首屈一指的高收入國家和已開發國家。

歷經千年,屬於「凱爾特之虎」——愛爾蘭人真正的「幸運時光」終於到來。

愛爾蘭首都都柏林,歐洲矽谷

長期作者|雄鷹

直播吧體育作者|足球與歷史愛好者

文章審核|寧波項彧

寧波諾丁漢大學國際事務與國際關係專業在讀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c06018cb6a2655f4488732a5934c75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