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痛心地喊道:「還我盧德銘」,他犧牲那年,只有22歲

2022-02-24     軍武四分三十三

原標題:毛澤東痛心地喊道:「還我盧德銘」,他犧牲那年,只有22歲

盧德銘1905年6月9日出生於四川鄉獅子灣。14歲那年,他進入了白花小學。兩年後,他被成都公校(初中)錄取。在中學時期,五四運動爆發。這個時候的他閱讀了大量的進步書籍和雜誌,並開始接受共產主義思想。

面對帝國主義加劇中國分裂,軍閥鬥爭多年,人民遭受苦難的事實,盧德明表現出強烈的歷史責任感。他決心學習軍事,用武力推翻列強和軍閥,從水深火熱中拯救受難的中國民眾。

黃埔軍校由孫中山先生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成立,旨在在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合作期間培養初級軍官人才。自1925年以來,國民黨在潮州、南寧、武漢和長沙設立了分支機構。1926年3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將國民革命軍的軍事學校與黃埔軍校合併,並將其改組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

1924年初,決定參加革命的盧德明在報紙上看到了有關黃埔軍校招生的消息。他說服了父親,並請同與孫中山有密切聯繫的李筱亭寫了一封推薦信。帶著推薦信的他經過幾個月的漫長奔波,來到了位於廣州的黃埔軍校。但是當他到達時,軍校的第二階段招生已經過去,學生們已經開始了緊張的軍事學院學習生活。盧德明要求參加補考,但學校拒絕了。

幾經周折,盧德銘找到了孫中山。孫中山讀了李筱亭的推薦信,沉思了一會兒說:「好吧,我來面試你!」因此他在紙上寫下了這個問題:「當今國家革命的首要任務」。盧德銘看到了了這個話題,琢磨了一下,抬起筆,將他平時的想法變成了熱情洋溢的文字。

孫中山讀了盧德銘的即興文章非常滿意。覺得文章不僅寫得好,而且觀點明確,有理有據。文字間充滿了對革命的熱情,體現出致力於革命的決心。孫中山立即寫了一封推薦信給黃埔軍校,並對盧德銘說:「希望你言行一致,為革命服務!」盧德銘如願以償,被分配到黃埔軍校二期輜重兵隊。

盧德銘珍惜這次來之不易的機會,學習刻苦,努力讓自己在各科成績都名列前茅。孫中山訪視察軍校時,蔣介石特別介紹了盧德銘的傑出表現:「革命需要這些有前途的年輕人,革命需要大量有前途的年輕人。」

孫中山滿意地說:「今後,學校里的所有學生都應該以盧德銘為榜樣」。孫中山對盧德銘的讚美,在黃埔軍校被傳為美談。這個時候中共也注意到了盧德銘的出色表現,並很快將他發展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

1925年2月,盧德銘參加了討伐軍閥陳炯明的東征。他憑藉著自己的機智勇敢,多次巧妙潛入敵人營地,勘探敵情,為贏得東征最終的戰鬥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1925年黃埔軍校畢業後,盧德銘留在學校,並成為政治部組織科的成員。1925年11月,被調任葉挺的獨立團做連長。1926年5月,獨立團擔任北伐軍的先鋒隊。盧德銘跟著隊伍從肇慶前往湖南。6月初,他率領部堅守安仁縣以北的淥田鎮,擊敗了敵人的對此進攻。最後又主動發動反擊,全殲敵軍,這為主力部隊占領攸縣創造了有利條件,得到了葉挺的稱讚。

在隨後的平江、汀泗橋、賀勝橋等多場戰役中,盧德銘指揮得力,取得了多次的勝利,被晉升為一營營長。攻下武昌後,獨立團改編為第七十三軍團,盧德銘為軍團參謀長。

1927年6月,在武昌,國民革命軍成立了一支警衛團。盧德明任團長。這時,湖南在馬日事變後,大批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被血腥屠殺。為了保衛革命力量,上層黨組織相繼將湖南的一些領導幹部調往武漢。盧德銘將這些領導幹部安排在警衛團,不僅保衛了革命力量,而且加強了中國共產黨對軍隊的領導。

1927年8月2日,盧德銘奉命率部前往江西。他沒有趕上南昌起義,於是轉移到了江西省修水市,與平江和瀏陽的農軍會合。9月,他率部參加了以毛澤東為首的湖南江西邊境的秋收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長。

起義受挫後,在9月19日舉行的文家市一次會議上,毛澤東主張放棄進攻湖南省會長沙,將起義軍轉移到敵人的力量薄弱的農村山區。盧德明堅定地支持毛澤東的想法,他也認為,面對強大的敵人,起義部隊有在長沙全軍覆沒的可能。該意見在統一會議思路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經過激烈的辯論,會議終於通過了毛澤東的提議,並決定將軍隊沿羅霄山脈向南移動。

1927年9月25日拂曉,在毛澤東的領導下,部隊從蘆溪營地出發,跨過袁河(在江西省萍鄉)行進到大安里。這時候,江西軍閥朱培德的第21軍團三營和江西第四保安團從萍鄉出發追擊。當起義軍向距蘆溪15公里的山口岩行進時,我軍第3後衛軍被敵人伏擊。部隊倉皇戰鬥,損失慘重。在這個關鍵時刻,盧德銘站了出來,他率領部隊占領制高點,用猛烈的火力封鎖敵人夾擊,同時讓第3後衛軍迅速靠攏先鋒部隊。

9時左右,當部隊安全進入山區後,盧德明和負責掩護的戰士穿過一個空地,與部隊會合。這時,敵軍第21團3營抓住了機會占領一個山頭並向我撤離部隊猛烈射擊。因為盧德銘騎著一匹白馬,成為了敵人射擊的主要目標。在激烈的戰鬥中,盧德銘胸部中槍,不幸犧牲,犧牲時年僅22歲。

敵人撤退後,當地人埋葬了盧德明和40多名喪生的同志。當毛澤東聽到盧德明犧牲的消息時,他痛心地喊道:「還我盧德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民黨第21軍第3營營長江保定脫下軍長,試圖掩蓋雙手沾滿了革命烈士的鮮血罪行。他隱瞞了自己的罪行,在江西豐城做了一名屠夫。1951年7月,萍鄉公安機關接到豐城一位群眾的揭發信,並派人到豐城逮捕了江保定,帶他回萍鄉正法,以慰問盧德明等烈士德在天之靈。

盧德銘在南征北戰的時候經常給家人寫信。這些信件不僅表現了革命者的一貫信念,而且表明了遊子對其親人濃濃的思念之情。在給未婚妻瑞勤的一封信中,他說:「如果瑞勤真的想等我,我對你有幾個要求:第一,看書;第二,革命;第三,不要糾纏你的腳...」

1925年2月,盧德銘參加討伐陳炯明的第一次東征之後,在信中寫道:「廣東軍閥陳炯明叛逃了。我們組織了一支學生軍來與他作戰……現在陳炯明被驅趕到東江...我們擊敗了敵人。我內心很高興。」這顯示了年輕的盧德明對革命的熱情和對勝利的喜悅。

在革命的過程中,盧德銘經歷過太多戰爭的殘酷,這使他變得更加堅強。1926年汀泗橋戰役結束後,盧德銘在信中寫道:「這場戰鬥殲滅了許多敵人,但我們也遭受了很多傷亡。我們的營長曹淵同志也在這次戰役中喪生。他身受重傷時,我去攙扶他,他對我說,德銘同志,我不能與你並肩作戰了,請不要怪我,為了革命的勝利,你要帶著同志們沖啊。」

在革命的過程中,盧德明感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強大力量,從而堅定了自己的信念。1926年10月占領武昌後,盧德銘在給家人的信中感慨道:「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行,取決於群眾的支持。自從我們在廣州出發以來,老百姓一直在給我們做嚮導,他們主動為我們運送子彈和其他物資。」

在給家人的信中,他說:「我不是不想念家人。事實上,我也想念我的父母,兄弟,姐妹和侄子。在我的夢中,我曾經說夢話,叫著權一(盧德銘的大侄子)和少南(盧德銘的小侄子),當我醒來時,同志們笑我說:「參謀長還在想家呢!」

蔣介石於1927年發動四一二政變後,為了避免牽連家人,盧德銘在信中寫道:「現在由於當前形勢的變化,為了不牽連家人,我暫時不會寄信,我暫時也沒有錢寄回家,如果家裡沒有錢,將楊家煸的十幾石租賣了」。

盧德銘的革命事跡激發了幾代人。為紀念盧德明,四川省自貢市人民政府在他犧牲的地方修建了「盧德明烈士陵園」,成為地方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2009年9月14日,盧德銘被評為為新中國成立做出傑出貢獻的100位英勇典範之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bf1f8ecc34a353a4ee2b2921ccd311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