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5日召開的「政產學研協同 地校院企攜手 創新引領長春振興突破發展大會」,是市委十四屆五次全會後我市召開的首個大會,也是我市近年來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科技創新工作會議。
會議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落實省委「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聚焦長春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攻堅行動,推動地校院企協同發力,努力在科技成果轉化上形成一批標誌性成果、在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會上,來自部分在長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及基金機構等的負責同志、院士專家,圍繞加快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集思廣益、提出真知灼見,群策群力,助力長春創新發展。
吉林大學黨委書記 姜治瑩
以創新之力聚發展之勢
以吉大之為謀振興之策
長春市委、市政府始終高度重視校地合作,產出了一大批卓有成效的工作成果。特別是高度重視高校發展,為高校院所搭台唱戲、鋪路架橋,破解發展之難、解決發展之困。今天又發布了科技創新領域的一系列重磅文件,更是為振興突破插上了創新翅膀、注入了發展動能、增添了生機活力。
當前,長春振興之路光明、振興之勢強勁、振興之果豐碩,已進入到加快推動長春全面振興實現新突破的重要時刻。吉林大學將以此次大會為契機,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與大家同心協力、同向同行,在服務區域發展全局和長春全面發展布局中,不斷彰顯新擔當、展現新作為。
一是全力以赴引育人才,為長春振興突破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支撐。吉大將堅持多措並舉,精準引進人才。充分利用長春人才優待政策和學校人才引育機制,栽好「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吉大將健全發展體系,培養優秀人才。積極打造有利於科技人才成長的良好生態,主動搭建推動科技人才發展的廣闊舞台。同時,聚焦長春產業發展,有針對性地培養專業人才、急需人才。吉大將立足長春發展,吸引校友人才。充分發揮吉大校友遍布全國各地的優勢,關注校友發展、加強校友合作、引進校友資源。
二是勇立潮頭矢志創新,為長春振興突破提供堅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吉大將進一步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充分發揮學科綜合優勢,特別是基礎學科底蘊深厚優勢,聚焦核心技術,攻克「卡脖子」難題,以科技突破賦能長春更高質量發展。吉大將進一步建強用好科研平台,加強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建設,強化有組織科研,推動科研資源開放共享,激髮長春創新創業活力。吉大將進一步縱深推進校地合作,圍繞長春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攻堅行動,大力推進創新要素協同聯動,推動科技成果就地轉化、高效轉化。
三是持續強化示範引領,為長春振興突破提供前景廣闊的平台支撐。吉大將全力爭取重大科研項目,依託學校的科研優勢和地方的政策支持,發揮院士、領軍人才的學術影響力,與長春市共同推進,爭取仿生模本生物實驗綜合研究設施落戶長春,進而吸引優秀人才、帶動相關產業、推動經濟發展。吉大將全力建設首批科技產業園,全面落實協議內容、全面優化體制機制,推動在「吉虹醫療科技健康產業園」「吉興產業園」形成「政、產、學、研、用」等多方面融合發展的大集成、大聯盟。吉大將全力打造環吉大雙創圈,與長春市加快推進吉林省大學生創新企業孵化基地建設,打造以吉大中心校區為核心、學校周邊雙創孵化載體為輻射的創新創業新高地,打造長春市和吉大的科技創新港。
吉大將攻堅克難、全力以赴,以更加豪邁的激情、更加昂揚的鬥志、更加積極的作為,堅決為長春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打先鋒、站排頭、作貢獻。
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學思
與長春這座創新之城同奮進共成長
我和我的團隊長期致力於生物降解和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領域科學研究,2007年創建了長春聖博瑪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生產聚乳酸類可吸收醫用材料和器件,已經取得中國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12件,產值超10億元……40年來,我們始終與長春這座創新之城同奮進、共成長。
不久前的市委全會都對科技創新工作提出了明確的目標。本次大會出台的《長春市進一步加快科技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每一項務實的舉措,都彰顯了長春在大調整、大變革、大發展的大背景下,奮力實現科技創新突破的智慧和決心。藉助新政策和資金的強大支持,必將全面助推長春科技項目轉化進程,助推上下游產業發展。
我們團隊在生物醫用材料研發領域不斷創新,始終以解決國家重大需求為己任,堅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協同發展,以高端藥物和醫療器械的創新研發和國產化為目標。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我們團隊在蓮花山度假區成立了長春賽諾海思生物材料有限公司,並已簽約入駐蓮花山院士科研產業園,目標生產可吸收手術縫合線、止血海綿等創新醫療產品,投產後有望形成百億的市場銷售額,助力長春創新發展。
通過多年創新實踐,我們深深體會到,基礎研究和產業轉化的應用研究成果是相輔相成的,既可以提高科研水平,也可以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出。目前,我們已經成功地推進一批科技成果的產業轉化,實現了高性能生物醫用材料和器件的自給。
這次大會開啟了長春創新突破新征程。作為科技人,我們要有不忘獻身科研的初心、科技報國的使命;作為長春人,我們有義務為家鄉的全面振興、創新突破發展發光發熱。我們將繼續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面向增進民生福祉,集中力量在有紮實技術研發基礎、產品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顯著的項目上下大功夫,一條鏈上抓到底,培育更多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專精特新企業,爭當更多行業的領跑者,帶動長春市乃至全省科技和經濟的大發展。
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院長 甘建國
全力推動市院合作結出更多碩果
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始終與長春市緊密合作,充分發揮長春市政策扶持優勢和中國科學院科技資源優勢,持續深化市院合作,促成在長春市轉移轉化中國科學院項目613項,為長春市科技合作儲備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1000餘項,帶動長春市企業新增銷售收入164億元。尤其是近三年,長春分院認真落實市院合作協議,紮實推進相關工作並取得顯著成效:
——全力推進「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加強農業科技攻關與技術示範推廣。東北地理所共牽頭承擔了12項國家重大任務,推動吉林省成為東北三省一區黑土地保護與利用的科技「領頭雁」。梨樹模式2.0、生物育種、智能裝備研發等技術與吉林省「千億斤糧食」工程的五大重點任務緊密結合,在農安縣建設了萬畝核心示範區,累計集成14項成熟技術、新引入9項技術在核心示範區應用推廣。
——打造良性機制,構建特色科技成果轉化生態。陸續完善《成果轉化管理辦法》《成果轉化獎勵管理辦法》等政策措施,將「獎勵轉化團隊、激勵團隊成果轉化,以及培育轉化成果」三者有機融合,規劃布局了「六園兩區一街」的雙創發展新格局。
——聚焦核心產業,開展技術創新與聯合攻關。持續開展「中國科學院院所進吉林」活動,組織中國科學院力學所、金屬所等20餘家研究所與中國一汽、中車長客等重點企業開展科技交流與合作、開展技術攻關。
——深化院地合作,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多點開花。採取「雙走進、雙發布」等有效舉措,形成「需求牽引+項目推動+成果落地」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近三年共組織召開各類科技成果展會、對接會和洽談會近80次。圍繞國家、區域戰略性需求和關鍵技術組織項目394項。
下一步,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將繼續與長春市攜手同行,以實實在在的科技合作新成效,服務長春全面振興新突破。一是突出發揮基礎研究優勢,提升科技源頭供給能力;二是發揮科技資源優勢,加快促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三是圍繞長春重點領域、重點產業,培養輸出貢獻一流科技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四是發揮中國科學院智庫作用,吸引更多域外院所成果在長落地轉化,為實現長春振興突破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所長 賈平
走出科技創新服務地方發展新路
長春光機所始終秉承「科技興邦、產業報國」的理念,堅持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研產學並舉」發展道路,聚焦光電技術創新,不斷攻克制約行業發展的瓶頸技術,先後在核心元器件、高端裝備、航空航天等方面啃下一批「硬骨頭」,解決關鍵核心技術難題,為長春光電信息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長春光機所以「光+X」為理念,以破解行業瓶頸為出發點,主動尋找市場需求,與優勢企業強強聯合,建立多元化合作機制。在「光+醫療」領域與吉大一院聯合組建白求恩醫學工程與儀器中心,提高高端醫療儀器國產化水平;與一汽集團共建「國家汽車智能技術創新中心」,推動「光+汽車」領域成果落地轉化;研製螢光種子分選儀、植物表型設備等「光+農業」成果,助力長春國家農高區高水平建設。通過「光+X」理念的實踐,走出了一條科技創新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新路。
長春光機所瞄準光電行業亟需,在長春新區,與省、市、區共建吉林省光電子產業孵化器,獲國家級A類科技企業孵化器殊榮;大力支持新區建設長智光谷,打造光電子產業加速器。在長春經開區,針對我國雷射晶片受制於人的問題,整合優勢資源,牽頭籌建國家半導體雷射技術創新中心。以CMOS圖像傳感器晶片為輻射源,延伸晶片製造、封裝與應用產業鏈,與經開區政府合作共建CMOS相機產業園,打造了「上下游聯動、集群式發展」的新模式。
創新的根本在人才。科研與人才融合,事業引智留人,會快速形成光電人才聚集效應。長春光機所將積極打造青創中心、國際合作園等雙創平台,主動部署曙光、旭光、聚光人才計劃。從比利時引進高端人才,成立長光辰芯公司,成功研製出世界首款科學級背照式CMOS圖像傳感晶片;與英國牛津大學技術團隊合作成立長光辰英公司,研製成功世界首台單細胞分選儀;與德國Bimberg院士合作共建中德綠色光子學研究中心,圍繞半導體雷射器前沿領域開展基礎性研究,並促進該領域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引進哈爾濱工程大學技術團隊成立長光宇航公司,研製的碳纖維復合材料已成功應用於商業航天……長春光機所已經形成了「引進一個人才、集聚一個團隊、崛起一個產業」的良好局面。
下一步,長春光機所將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全力吸引國內外優秀光電信息人才,立足長春,輻射全國,為國家光電信息領域的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中國一汽黨委常委、副總經理 梁貴友
政產學研協同
展現央企擔當
2020年7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國一汽,為中國一汽的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三年來,我們始終牢記總書記的殷切囑託,把科技創新擺在企業最核心的位置,堅持「四個面向」,構建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體系,積極發揮央企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等三大作用。
中國一汽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專門設立支持中國一汽自主創新重大技術專項,大力支持中國一汽加快掌控關鍵核心技術,推動中國一汽創新體系能力全面提升。圍繞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著力在電池、電機、電控等三電領域和智聯、智艙、智駕、智算、智能底盤等五智領域實施關鍵技術攻關,累計突破494項關鍵核心技術,申請專利超14700件,2022年專利授權量行業第一;牽頭參與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18份,制修訂企業技術標準2900餘份,獲得省級、行業級科學技術獎項67項。
當前,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推動下,全球汽車產業處於顛覆式轉型升級,科技創新驅動汽車產業形態和商業模式發生巨大變化。中國一汽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支撐和保障。
一是狠抓戰略落地,加快提升創新能力。全面實施《創新•2030中國一汽阩旗技術發展戰略》,推動紅旗品牌新能源汽車全球戰略落地,加強與吉林省、長春市各類創新要素的協同創新,全力做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二是狠抓平台建設,完善創新研發布局。加快央企現代汽車產業鏈鏈長和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積極推進國家汽車智能集成技術創新中心籌建,進一步完善從「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到「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的鏈條式、系統性創新布局。
三是狠抓創新協同,全力壯大產業生態。以長春全球研發創新中心為主體,充分發揮聯合創新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台的協同作用,加強與地方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科技企業的創新合作,將長春總部打造成為中國智慧汽車新生態核心區、汽車跨界人才新生代培育高地。
中國一汽將緊抓時代發展機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強政產學研協同,與各界夥伴攜手,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以實際行動踐行央企使命擔當,助力吉林省、長春市全面振興實現新突破。
省科技廳廳長 李岩
常態化會商合作
加快推動振興突破
近年來,全省科技戰線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重要論述和視察吉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緊緊圍繞「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以創新型省份建設為旗幟性抓手,實施了科技創新「十大躍升行動」,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長春作為吉林省創新資源的重要彙集地、創新人才的重要集聚地、創新成果的重要產出地,聚力實施「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攻堅行動」,在東北四市率先頒布科技創新條例,體現了「一主」的責任擔當。
此次省科技廳與長春市共同簽署了《廳市工作會商制度議定書》,雙方將圍繞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打造重大科技創新平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推動「兩區」建設進行常態化會商合作,共同鑄造破解吉林振興發展難題的「金鑰匙」。
下一步,省科技廳將一如既往支持長春市科技創新發展:一是共同營造優良科技創新生態,支持長春市加快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深化財政科技經費分配使用機制改革;支持長春市高校院所和科技企業不斷健全科技激勵機制,持續為科技人員「鬆綁減負」。二是共同打造高能級科技創新平台,打造「北湖科學城」,謀劃建設長白山實驗室和三江實驗室兩個省實驗室,加快推進省科技創新研究院、省氫能產業綜合研究院兩個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建設,使之成為引領北湖科學城的重大科創平台。三是共同推動重大科技創新成果轉化與產業化,聯合長春市,緊盯經濟建設和產業發展最關鍵最緊迫的問題,聚焦光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醫藥健康、現代農業等優勢領域和產業需求,謀劃新的重大科技專項,常態化開展科技成果對接。四是共同培育壯大創新主體力量,通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破繭成蝶」專項行動等系列舉措,支持長春市科技型企業發展壯大,支持長春市扶持培育更多的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團隊和青年科技人才。
長興基金負責人 李敬言
以創新和資本為長春科創產業賦能
「長興基金作為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市財政出資、東北地區最大的產業引導基金,2022年初,高起點謀劃組建,出資總規模300億元。一年多來,長興基金高效率推進落實,已簽約子基金24支,總規模154億元。」本次大會上,長興基金負責人李敬言透露,長興基金特別聚焦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安排科創母基金達100億元。
按照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長興基金將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對標先進求創新、解放思想再出發,推動基金集聚化發展、跨越式成長,力爭到2025年組建子基金達200支,基金總規模超2000億元。同時,進一步聚焦產業、更精準發力科創,在招引上下功夫、在協作上做文章、在創新上求突破、在服務上更專業,全力推進實施「四項行動」。
實施科創資源對接行動。立足長春科創資源優勢,堅持投早投小投科技,優先孵化種子期、天使期等早期項目,登門服務大校大企大所,促進資源資本對接,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初一公里」。加強與未來科創集團全面合作,通過種子、天使、創投、產業基金的聯動,持續接棒賦能企業發展,全力支持打造一批「標誌性」成果。
實施產業鏈賦能行動。聚焦「3轉、4強、7新」現代化產業體系,圍繞全市10條「產業鏈」,主動對接各產業鏈牽頭部門,每條產業鏈建立1支基金,實現各產業鏈全覆蓋。
實施市區協同共建行動。依託各開發區(城區)產業優勢,共同組建設立N支產業引導基金,資金共出、風險共擔,同向共進、合作共贏,更好服務產業招商、項目落位、成果落地。
實施以投帶引服務行動。深挖梳理優質項目,靈活調整基金政策,完善容錯機制,將市委市政府以基金支持產業的決心和態度傳遞給企業家、科學家、創業者,吸引更多基金管理人、投資機構在長春聚集落地。
長興基金將以創新和資本為雙翼,助力產業、加力科創,為推動長春振興發展實現新突破持續賦能。
來源:長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