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吉米·卡特:從農場走到白宮的「局外人」

2024-10-10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0月10日報道美聯社近日刊發題為《百歲吉米·卡特:從農場到白宮再到全球舞台上獨行其是的權力人物》的文章。全文摘編如下:

隨著吉米·卡特10月1日迎來百歲生日,這位美國第39任總統受到人們的讚美。這不僅是因為他長壽,還因為他在政府中的成就、他作為全球人道主義者所做的工作,以及正如貝拉克·歐巴馬在給卡特的生日致辭中所說的,他「總能找到新方式提醒我們,我們都是被按照上帝的形象創造的」。

這在某種程度上預演了當卡特漫長的生命終結、舉國以在華盛頓舉行國葬儀式向他致敬時將會發生的一幕。不過,對於一位反對華盛頓行事方式、甚至在執掌白宮的四年中就已被拋棄的總統來說,這種讚美帶有一定的諷刺意味。對卡特來說,作為一位權力玩家,他是孤家寡人,孤獨或許是他一生的標誌性姿態——有時是迫於環境,有時是故意為之。

傳記作家喬納森·奧爾特說:「吉米·卡特一直是局外人。」

「民主黨從不屬於卡特」

這個身份可追溯到卡特早年。他的家鄉位於喬治亞州南部一個小鎮,他在小鎮外一個農場長大。

奧爾特指出:「卡特來自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這是因為卡特的父親詹姆斯·厄爾·卡特擁有土地,有黑人佃農耕種。但「卡特在普萊恩斯上學時,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光著腳,鎮上的孩子們把他當成鄉巴佬」。

卡特正是用這種二元性來定位自己的總統任期。

關於卡特人生經歷的常見版本讀起來像是陳詞濫調的政治幻想:一位虔誠的浸禮宗教徒、種花生的農民和名不見經傳的州長,在越南泥潭和理察·尼克森「水門事件」後的恥辱中,憑藉永不誤導美國人的承諾贏得選舉。

然而,當卡特決定參選總統時,尼克森是他見過的唯一總統,而且僅僅是在白宮招待會上短暫見過面。1975年和1976年初,卡特依靠他的大家族、親密顧問和其他喬治亞人,在初選的主要關鍵州占據上風。相關核心圈子被稱為「喬治亞黑手黨」,其餘人則組成「花生大隊」。當大牌候選人——大多數是參議員——意識到卡特是競爭對手時,他們已經無法阻止他。

曾為麻薩諸塞州參議員愛德華·甘迺迪工作的喬·特里皮說:「卡特的總統任期獨一無二,其團隊完全來自民主黨建制派之外。即使是在華盛頓,他們也繼續我行我素。」

特里皮說:「他們身上有一些華盛頓之外的東西,他們極其忠誠和自豪。」他指出,卡特基本上沒有任命羅斯福、杜魯門、甘迺迪和詹森政府的老人。

卡特作為在任總統,即便在1980年贏得競爭激烈的初選,他也不得不看著民主黨代表們對愛德華·甘迺迪報以熱烈掌聲。

特里皮說:「民主黨從來不屬於吉米·卡特。」

卡特也未能控制國會山、國家記者團和華盛頓的社交場所。

曾為四位總統擔任白宮顧問的戴維·格根表示,卡特「在立法方面取得一些成果」,但他的一些最雄心勃勃的議案卻失敗了,因為他並不總是能掌控與國會的談判。

格根說,「那不是他的強項。他把那項責任交給了」內閣官員和助手。

面臨根深蒂固的偏見

卡特在推動放棄對巴拿馬運河控制權的條約時,沒有得到足夠多的民主黨支持,於是他把目光投向1976年被他擊敗的傑拉爾德·福特。這位前總統說服共和黨參議員,使條約得以通過。

卡特在1978年3月16日的日記中寫道:「我感謝福特的幫助,他兌現了自己的承諾。」

然而,面對媒體,卡特沒有退路。

奧爾特說,1975年末和1976年,當卡特逐漸不被看好時,「媒體很喜歡他」。媒體歷史學家安伯·勒斯納說,但作為南方人,他面臨根深蒂固的偏見。

勒斯納說:「『水門事件』後,所有領先的候選人都受到額外審查,而對卡特的審查尤為嚴格。」

當卡特稱自己為「重生的基督徒」時,這種說法在浸禮宗福音派教徒普遍存在的地方能得到理解,但在東北部不是這樣。東北部是全國媒體的總部所在地,1976年的大多數選民是主流的新教徒、天主教徒、猶太教徒或無宗教信仰者。

卡特在接受《花花公子》雜誌採訪時抱怨說:「一些媒體人士把南方視為一個可疑的國家。」

1977年12月,卡特團隊入主白宮西翼還不到一年,《華盛頓郵報》的社會專欄作家薩莉·奎恩就給他們貼上「外星部落」的標籤,說他們沒有能力「玩『這個遊戲』」。

熟知規則但不按規則行事

卡特在華盛頓的不自在可以追溯到他在喬治亞州的崛起。

厄爾·卡特去世後,吉米·卡特繼承父親的衣缽,成為社區領袖和商人。他雖然沒有公開反對種族隔離法,但公開拒絕加入白人公民委員會。1962年,他挑戰一名操縱選舉反對他的當地政治大佬,贏得州參議員席位。

1966年,出於對州議會的不滿,卡特第一次競選喬治亞州州長。當卡特以微小劣勢錯過民主黨初選時,他沒有支持勝出的一名種族溫和派人物,儘管他們都對另一位競爭者——自稱是白人至上主義者的萊斯特·馬多克斯很反感。馬多克斯獲勝。這一沉默使他四年後獲得馬多克斯部分支持者的支持,成功當選州長。在那次競選過程中,卡特對媒體的炒作產生了怨恨。

卡特1976年對《花花公子》雜誌說,「在州長競選期間,《亞特蘭大憲法報》把我描繪成無知、有種族主義傾向、落後和極端保守的喬治亞州種花生的鄉巴佬」,而把來自大城市的競爭對手描繪成「開明、進步、受過良好教育、彬彬有禮、強有力和能幹的公職人員」。

到亞特蘭大後,卡特為他在華盛頓的任期做了預演,他以提高效率為由重組州政府,對抗立法者。

喬治亞州法律規定,卡特不能連任州長。而在華盛頓,只擔任一個任期也並非卡特自己的選擇。

奧爾特說,1981年卡特回到家鄉,感到「被選民羞辱了,至少有些沮喪」,但1982年他和妻子羅薩琳·卡特在亞特蘭大創立卡特中心。作為一個外部影響者,他獲得最持久的成功。

此後,他倡導全球民主和人權長達數十年。這位前總統的一些國際行動惹惱了他的繼任者和華盛頓的外交政策建制派。

卡特批評美國在中東的戰爭、西方對朝鮮的孤立和以色列對待巴勒斯坦的方式。在此過程中,他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勒斯納說:「理解卡特作為局外人的最佳方式,是把他視為始終了解內部圈子規則的人物。他只是不總是按規則行事。」(編譯/林朝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bdc71707942b94eb3c0ce229391d720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