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想再玩會兒!」孩子總拖延,這位媽媽的做法堪稱教科書

2022-04-14     急診室老苗

原標題:「我還想再玩會兒!」孩子總拖延,這位媽媽的做法堪稱教科書

最近在和兒子的相處中,我發現孩子開始拖延了!每次吃完晚飯,我叫他去做作業,他都守著電視機戀戀不捨。我喊了好幾遍小傢伙都不動,嘴裡總重複著一句話:「我還想再玩一會兒!」

每次聽到這兒我都氣不打一處來,只要我答應他,他就會得寸進尺,玩了一會後又要接著玩。

我和身邊的家長們聊了聊,發現很多家長都有這個問題:孩子有「拖延症」,做事情拖拖拉拉,能九點做絕不八點做。你喊孩子,他總說「還要玩一會」、「讓我再玩五分鐘」。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孩子為何總是拖延?背後有科學原因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延遲滿足」,就是說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當下的慾望,先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把想做的事情暫時延後。甚至有人認為這是人跟動物的一個主要區別,因為動物一般都沒有這個能力,比如餓了就要吃,不會忍者飢餓把食物儲存起來等未來再吃。

相對小孩子來說,我們成人的這種延遲滿足的能力更強。儘管我們經常也會出現拖拉、不想上班的想法,但是成人心理成熟,知道如何調節和管理自己。比如我自己,在出現對工作懈怠、想要放鬆的時候,我就告訴自己:現在工作比玩樂更要緊,我要先完成工作,然後再去放鬆。而孩子這種延遲滿足的能力是很弱的。

小朋友在玩玩具、看動畫片的時候更容易投入其中,當大人打斷他時,他們很難控制自己的慾望和情緒,一想到因為做作業而失去眼前的快樂,他就很難接受。

並且孩子的時間觀念很薄弱,他們常常意識不到一分鐘是多少、一小時又是多少。所以當父母提醒自己時,孩子為了繼續眼前的快樂,會搬出「讓我再玩三分鐘」的理由,試圖說服父母。而往往等三分鐘過去了,孩子又要再玩三分鐘,就這麼反覆下去。在孩子的眼裡,「三分鐘」是個模糊的概念,他們無法清晰地感受到時間已經過去了多久。

拒絕和妥協都會害了娃,標準答案是這樣

當出現這種情況時,父母最常見的處理方式無外乎兩種。

一種是明確拒絕,吼娃。比如我表妹與她小女兒,每當孩子提出「還想再玩三分鐘時」,表妹直接拉下臉,對女兒吼道:「不可以!現在就去做。」小女兒往往又要和表妹拉扯一番,最後才委屈巴巴地去練琴、學習,天天如此。隨著表妹對孩子說的「不可以」越來越多,她慢慢對母親冷漠了起來,連笑臉都變少了。

第二種反應就是妥協。當孩子提出「再玩一會就去學」的要求時,很多媽媽剛開始還堅持,但當孩子展現出強烈的委屈和失落時,做家長的就忍不住心軟了,任由孩子玩下去。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很多任務完不成,只能拖到第二天去做。坦白地說,這兩種方法都不好。前者容易導致孩子厭學、產生逆反心理,親子關係也遭到了破壞。後者雖然讓孩子得到了暫時的快樂,但是長久來看,這种放縱對孩子來說弊大於利。孩子會失去合理分配時間、主動學習的能力。

那有沒有一種更好的處理辦法呢?答案是有,我前幾天在一位育兒博主分享的親子日常就看到一個非常好的辦法,堪稱教科書般的答案,家長們可以「抄作業」。這位博主每當孩子表示「玩5分鐘再去」時,她就直接定一個鬧鐘放在孩子身邊,時間到了,監督孩子立刻去學習。時間一長,他不需要家長的催促,自己關掉鬧鐘就去學習了。甚至到後期,孩子不需要再藉助鬧鐘這些外力,自己就能主動去完成學習任務了。

這樣做有兩個最主要的好處,一個是讓孩子自己做決策,他認為時間到了做作業是自己的決定,所以積極性會高很多,第二個是解決了孩子時間觀念弱的問題。

培養孩子的自制力,是解決拖延症的根本

1.減少外部因素的干擾

儘量給孩子創造一個單純的學習環境。比如,床是用來睡覺的,不要讓孩子在床上看書。餐廳、客廳是休閒、吃飯的地方,不要讓孩子在這裡學習。因為這些地方有很多外部因素,會對孩子產生干擾。學習的時候,就把孩子領到專門的書桌上,不要在桌上放太多東西。

2.先他律,後自律

自律一開始總是困難的,孩子需要一點來自外界的幫助。家長可以在這個時候介入,先讓孩子接受他律,然後逐漸養成自律。

3.讓孩子看到長遠的利益

教育孩子不要把目光聚焦在眼前的蠅頭小利上。當孩子不接受此刻必須寫作業的現實時,家長要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開。從「學習令我痛苦」轉變到「作業完成後就可以玩遊戲、看電視了。」

寫在最後:

要想解決孩子的拖延症問題,需要家長為孩子做出榜樣,堅定自己的原則,帶著孩子一起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bd0d5cc791da72abbd4939e61294e2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