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馬浚偉發布微博稱:北大EMBA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通過,論文查重率僅0.77%。
網友紛紛在評論區留言道:「勵志男神!」「這才是正能量的偶像!」
值得一提的是,馬浚偉考取北大是為了獲取專業知識,和真正本科生不一樣。
一邊上課,一邊寫劇本
北大畢業後,一些老粉怕他過於上進會再去念博士,表示:鴨梨山大
馬浚偉的回覆太優秀了吧
不是張學友,不是黎明
馬浚偉出生於1971年,在香港長大,一家七口住擠在不足66平方米房子。
父親是巴士司機,母親沒有工作一直體弱多病。
可想而知一家連生計都成問題。
童年時的馬浚偉
懂事的馬浚偉從14歲開始在雪糕店做兼職,16歲圖書館管理員,基本沒有自己的童年時光。
唯一的消閒方式是唱歌。馬浚偉曾經參加過44次歌唱比賽,之前的43次比賽都被淘汰了,直到拿到了1993年「第三屆先鋒歌唱比賽「拿到冠軍,簽約華納成為歌手。
93年馬浚偉出道時,公司設計了一句「他不是黎明,他不是李克勤,他不是張學友」的宣傳口號。
一下子拉踩了三位樂壇前輩,被粉絲瘋攻擊,到96年華納也沒有繼續與他續約。
歌唱事業不順,好在有貴人曾勵珍打來電話,鼓勵他轉往拍電視劇。
1988年,馬浚偉憑藉《妙手仁心1》飾演的醫生,成功贏得公眾的喜歡。
同年主演《鹿鼎記》中的康熙,因角色鮮活討喜,被網友親切稱為「小玄子」。
母親病情惡化,患抑鬱症想跳樓
正在事業一片大好的時候,馬浚偉媽媽的病情開始惡化,醫生建議動手術,但是媽媽極力反對,通過磁寫板,寫下「動手術就是要我死」。
但是媽媽看了兒子哭,心軟了,最後決定接受手術,最後動完手術。
然後,卻因為併發症媽媽還是過世了。
因為最後決定手術是他,雖然家人沒有怪罪他,他開始不斷自責。
由於悲傷的過度,馬浚偉患上了抑鬱症,每天喝得爛醉來緩解自己的痛苦。
最嚴重一次,想要跳樓身亡的瘋狂念頭。
即使這樣,他的事業沒有停滯,甚至成為TVB「收視福星」。
「TVB收視福星」咬牙硬撐
比如,大家的童年回憶曹植七步成詩,《帝女花》中周顯平的苦命鴛鴦,《金牌冰人》和張可頤飾演一對的鬥氣冤家。
2012年,馬浚偉宣布與無線解約,隨後趕赴內地發展。
但他並不滿足於現狀,考咖啡師執照、入讀北京大學的EMBA課程……
除此外,馬浚偉還熱衷活動,傳播正能量探望唐氏綜合症兒童,老人院。
現在00後都喜歡追星,喜歡看綜藝不喜歡學習。
我們不要一味粗暴阻止,如果她喜歡王源,你可以這麼說:
「王源是你偶像對不對?那麼王源是不是要很努力才能達到現在的成績?
既然他是你偶像,是不是偶像學習你也要學習呀?
咱們一起追王源好不好,努力學習才配得上對他喜歡。」
這樣說,小朋友一般容易接受。
如何做一個「時間管理大師」?
1. 極度認真過好每一天。
國外「經營四聖」之一的稻盛和夫在《活法》中說道:
我從來沒有建立過長期的經營計劃,說這話許多人會很吃驚。
當然依據經營理論,建立長期經營計劃是有必要的。
但過不好這一天就沒有明天,連明天會怎樣也搞不清,5年10年的事你怎麼能看透?
從思想上改變自己觀念,最重要的是:極度認真過好每一天。
無論你的目標多麼遠大,沒有每一天腳踏實地的努力,
沒有日積月累的業績就沒有成功,偉大的成果都來源於辛苦努力的積累。
馬浚偉對時間的規劃
2. 設定目標,公之於大眾。
立flag的意思,就是把自己的目標暴露在眾人面前。
《影響力》作者西奧迪尼說道:
「人人都有一種言行一致的願望,一旦我們採取某種立場和選擇,會迫使我們按照承諾去做。
給自己設定一個可行的目標,一開始定製一周計劃公布到社交平台,
一旦自己承諾規定時間內完成,每天腦里都會想著完成計劃,大大提高你的時間效率。
馬浚偉給自己定製目標
3. 自我激勵。
開頭我們都是興致沖沖,一腔熱投入到目標中。遇到困難不免會想到放棄。
我們不妨尋找一些可以鼓勵自己的話,勵志的電影打打雞血。
放棄很容易,但堅持很美。
馬浚偉的自我激勵
5. 運動讓頭腦更加清晰,工作效率高。
運動不僅緩解壓力,還能改善身體的循環系統,使頭腦清晰,讓我們對生活充滿熱情。
扎克伯格半年跑了584公里,潘石屹4個月跑了900公里,連90歲的巴菲特都堅持不懈每天跑步1小。跑步就是最簡單的最有效的運動。
但我們現在幾乎都是長時間沒運動,一坐就是一天,所以老是感覺頭腦發昏還不好睡覺。
不僅影響睡眠,還影響自己的工作效率,每天只要堅持運動15分鐘,不用苛求時間太長,只求堅持鍛鍊就好。
總結:
這麼多年過去了,馬浚偉還是還是看起來樣貌不變,我想:
就是這種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世界的求知慾,才是他永葆青春的秘密吧?
你看過馬浚偉哪部劇?歡迎評論區留言。
我是
@堂哥說情
一個有思想有態度的情感條主,每日更新人物故事,用別人的經歷點亮你的生活,歡迎大家關注我。喜歡請點贊,歡迎評論轉發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