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知乎周瑞/星球數據派
相關閱讀:
31省受教育程度排名:北京第1,廣西墊底,14億人只有1億上過大學!
中國最富裕的省份是哪一個?按照不同的標準或許有不同的答案:按照GDP總量,廣東已經連續30多年高居全國榜首且短期內無人能敵;按照人均GDP,目前直轄市以外最高的省份則是江蘇;而按照人均可支配收入,這個答案又變成了浙江。
但無論按照何種標準,廣東和浙江都當之無愧位居中國最富裕省份之列。
論經濟總量,廣東GDP突破12萬億元,為全國第一,換成美元比肩俄羅斯和韓國兩個大的經濟體;浙江GDP則逼近8萬億元,位居全國第四,僅次於廣東、江蘇和山東,且不斷與山東縮小差距。
論人均可支配收入,浙江2022年突破6萬元人民幣,位居27個省份之首(不含直轄市),廣東也逼近5萬元,位居全國27省第3位。
論百強市、百強縣、百強鎮規模,浙江、廣東也都在全國居領先地位,兩省發達的民營經濟造就了民富最強的兩省。
然而,一旦涉及科教尤其是高等教育,廣東和浙江卻有些尷尬,表現甚至不及湖北、陝西等中西部省份。
從2023年教育部發布的中國高校名單中的高校數量統計看,2023年廣東擁有162所高校,位居全國第3,浙江擁有109所大學,位居全國第11,兩省看似數量不少,但和江蘇高達168所位列全國之首的地位一比就顯得不夠看。尤其考慮到廣東人口接近1.3億,而江蘇只有8500萬,廣東的高校明顯偏少;浙江的人口雖然只有6500萬,但高校數量卻比江蘇少得多,尤其是高質量的雙一流大學數量,廣東、浙江加起來都不如江蘇多。
由此可見,廣東、浙江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兩省,其高校數量及高等教育水平與其經濟實力明顯是不相匹配的,兩省經濟發展水平與高等教育實力明顯存在背離。
為更全面地認知各省高校數量、質量與各地人口、經濟水平之間的匹配情況,我們從以下幾個維度來分析。
江蘇、河南、廣東、山東位居第一集團,數量全部超過150所,這四省人口均超過8000萬,廣東、山東、河南更是上億人的量級。人口最多的四省擁有最多的大學似乎理所當然。
四川、湖南、湖北、河北、安徽、遼寧、浙江、江西加上陝西可以算是第二梯隊,數量幾乎都在100所以上。這一集團包含了我國主要的教育大省,這幾省也大多數是我國人口超5000萬的人口大省。
從北京到甘肅的14個省市區可以算是第三集團,數量在50到100之間。這其中既有北京、上海、天津這樣高教資源高度密集的直轄市,也有經濟相對落後且高教資源尤其是優質高教資源稀缺的人口較多省份,如廣西、貴州等。
剩下的四省區雖然高校數量很少,但由於人口總數也居全國末尾,所以人均高教資源實際上並不算少。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大專院校總數與各省的人口總量高度正相關,而與經濟發展水平不完全匹配。僅從高校總數似乎看不出廣東、浙江這樣經濟發達的大省高教資源如何稀缺。我們再往下看。
從各省人均本科院校數量看,廣東和浙江的高教資源稀缺程度就一覽無餘了,尤其是廣東,作為人口超過日本的全國第一大省,人均本科院校數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多一點,每億人只有不到55所本科院校,在全國31省市區中敬陪末座。
浙江的情況稍好,人均擁有本科院校數量剛好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這個水平本身不算太差,但與浙江作為全國民富第一省份的地位確實不相匹配。
廣東和浙江兩省的人均本科院校數量不僅低於北京、上海這樣的直轄市,也低於經濟發展水平遠不如自己的東三省。東三省近年來經濟雖然不景氣,但高教底蘊在全國仍然處於相對領先位置;而河南、四川等人口大省則與廣東同病相憐,同樣在全國墊底的位置。
如果說本科院校是大專院校的基礎配置,那麼雙一流大學可以說是我國高校中的優質資源。
從各省人均雙一流大學數量看,廣東終於不再墊底,提高到全國中游位置,但仍然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浙江則淪為全國下游水平,人均雙一流大學數量僅為全國的一半。
至此可以看出,廣東、浙江在優質高教資源方面明顯稀缺,人均擁有優質高校數量與其經濟發展水平背離程度較高。這也是近年來兩省大力投資高等教育,不斷新建大學或者是積極引入外省市優質高校落戶的重要原因。
從經濟角度看,廣東、江蘇、浙江三個經濟最發達的大省每萬億元GDP對應的大學數量全國墊底,而東三省高居全國前列。 這項數據充分表明由於歷史等種種原因,我國高等教育布局與經濟發展的背離程度越來越高。
對於經濟發達地區而言,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優質高教資源和優質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而高校尤其是優質高校的布局往往是國家著眼於全國整體利益所進行的地域平衡的結果,兩者之間的不匹配難以避免。而相關各方也只能自尋出路,於是我們便看到了以下的圖景。
而未來將如何演變,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