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孫和外孫,為何老人更偏愛親孫呢?原因很現實

2023-10-04     老張育兒

原標題:親孫和外孫,為何老人更偏愛親孫呢?原因很現實

小時候每次去外婆家,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外甥狗,外甥狗,吃飽了就走。」

那時候年幼,不知道這句話是何意。一直覺得,這只是一句順口溜而已。

直到成年後才知道,這句話是形容外孫和外公外婆及舅舅的關係。

前兩天,看到一個特別扎心的問題:

「親孫和外孫,老人更喜歡哪一個呢?」

在我的印象中,外公外婆特別好,對我們這些外孫也很好。

直到現在,只要有時間回家,就一定要去看看外公外婆。

可是,看著網友的回覆,還是陷入了深思。原來,不是所有的外公外婆,都會把外孫當做「自己人」一樣疼愛。

@坎坷人生路:除了滿月之外,娘家媽從來沒有上門看過寶寶,更別提買什麼東西。每次帶娃回家,媽媽的表現也不是很熱情,總感覺她對親孫子的態度,更好一些。

@CC嬌嬌:怎麼說呢?我是外婆看大的孩子,好像是不成文的規定一樣。我家寶寶,也是娘家媽媽看大的,而且物質上也是傾囊付出。用媽媽的話說:咱們家,要把這個好習慣延續下去!

@℡ 兜兜侑糖:我是獨生子女,而老公兄弟姐妹三人,帶娃的任務便落到媽媽身上。偶爾,她也會抱怨幾句,但對寶寶的感情,卻是真的。當然,我知道媽媽幫忙看娃, 更多的是心疼我。

看了網友的評論之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一直在思考:親孫和外孫,到底有什麼區別呢?為何老人不能一視同仁呢?

想了很久,終於找到了兩者的區別:

1、親孫,是兒子的孩子;外孫,是女兒的孩子;

2、親孫,是自己家的血脈,跟著自己家人姓;外孫,是別人家的血脈,姓氏也不同;

3、親孫,每天都要回自己家,相處時間比較多;外孫,天黑就得回他家,見面的機會比較少。

其實想想,好像親孫和外孫之間,確實有很大不同。只不過,他們只是孩子,不應該承擔這些後果。

帶著疑惑,特意找了身邊幾個帶娃的老人,像她們求助。原因很簡單,作為當事人,她們最有話語權。

在跟老人聊天的過程中,她們證實了我的想法。確實,親孫和外孫最大的區別,還是血緣方面。

大多數老人的思想比較頑固,她們喜歡用「姓氏」和「血緣」來區分遠近。這也是為何,外孫在很多老人眼中,是「外人」的最大原因。

當然,也跟中國幾千年「重男輕女」的思想有很大關係。老人潛意識裡覺得,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何況是閨女的孩子呢?

我想說的是:時代在進步,老人的思想,也在進步。

重男輕女的思想,已經成為過去式。再加上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都在爭搶著看孩子,哪裡還有親孫和外孫只說啊?

就算還有少部分老人有這樣的心理,大家也不要去埋怨。很多時候,是骨子裡的思想根深蒂固,她們來不及改變。

身為子女,只要老人的思想不是特別頑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進行思想方面的勸告,讓老人摒棄舊思想。

當然,要是碰上思想特別頑固,而且對親孫和外孫態度明顯不一樣的老人,大家也不要做無畏的掙扎。

這個時候,奉勸出嫁的女兒:平時,少帶著孩子回家看望父母,尤其是老人親孫子在家的時候。

雖說這些話有些不禮貌,但是話糙理不糙,讓孩子小小年紀就體驗區別對待,其實對他們心靈的傷害更大。

與其這樣,倒不如讓孩子遠離這樣的是非。外公外婆明顯區別對待,那就少去幾次,不要熱戀去貼冷屁股,不讓孩子從小生出怨恨和嫉妒的心理。

想告訴年輕父母的是:

老人幫忙帶娃是情分,不要把看娃的任務,全部寄托在老人身上。

不可否認,現在年輕人的壓力確實很大,但是決定懷孕、生子的那天,說明已經做好準備。

老人,他們年輕時忙著工作,也把自己的孩子養大。原則上說,他們也該安享晚年了,畢竟看娃這個任務,還是很重的。

更何況,很多老人除了溺愛孩子之外,在教育方面並沒有什麼優勢。倒不如,還是父母承擔帶娃的主要責任,畢竟教育方面更占優勢。

還是那句話:自家的娃,自己疼。不用糾結老人疼不疼外孫,因為愛是相互的,孩子可以感受得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bc2a08fe505c5b01e293dbf3e6100d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