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交所向華民股份(300345.SZ)下發年報問詢函。
2023年年報顯示,公司營收11.75億元,同比增長367.71%;凈利潤虧損1.98億元,同比下滑462.57%。2024年一季報顯示,公司營收2.31億元,同比增加18.90%,凈利潤虧損4709.32萬元。對此,交易所要求公司說明其業績是否存在持續虧損且惡化的風險。
鈦媒體APP注意到,公司此前因新材料主業低迷,之後便開始轉型跨界光伏。而公司實施光伏業務的子公司鴻新新能源科技(雲南)有限公司(下稱「鴻新科技」),為公司2022年從實控人手中購得。交易雙方對此還約定後續三年的業績承諾,但2022年、2023年鴻新科技均出現虧損,截至年報披露時,交易對方尚未進行業績補償。另外,雖然公司去年斬獲光伏訂單超200億元,但其轉型之路依然道阻且長。
關聯收購,標的連續虧損
2012年,華民股份的前身「紅宇新材」登陸資本市場,主營業務為耐磨材料。上市之後,紅宇新材的經營發展並不順暢。數據顯示,紅宇新材僅在2015年、2019年實現凈利潤正增長;2017—2020年,扣非凈利潤連虧4年。
2018年,受股市大跌影響,紅宇新材股價節節敗退,彼時實控人朱紅玉更是陷入股權質押危機。此後,圍繞紅宇新材的控股權發生諸多資本運作,而最終控股權則落入建鴻達集團法人歐陽少紅之手。
2020年7月,紅宇新材更名「華民股份」。在經歷易主和改名之後,公司耐磨材料業務依舊難堪大任。2020—2022年,公司扣非凈利潤分別為-0.1億元、-0.11億元、-0.46億元。
如此背景之下,轉型似乎成為公司必然的選擇。2022年8月,公司以5600萬元從建鴻達集團手中收購鴻新科技80%的股權。截至評估基準日2022年7月31日,鴻新科技所有者權益帳麵價值3254.16萬元,評估價值7354.55萬元,增值額4100.39萬元,增值率126%。
有意思的是,彼時標的成立還未滿一年,亦尚未開展實際經營。資料顯示,鴻新科技成立於2022年1月,主業為光伏產業鏈上游單晶矽棒及單晶矽片材料環節,而其主要資產為待建項目——「年產10GW高效N型單晶矽棒、矽片項目」。標的情況如此,為何能獲高溢價?
為交易順利進行,建鴻達集團作出業績承諾。2022—2024年,鴻新科技凈利潤將分別不低於750萬元、1450萬元、1600萬元。鈦媒體APP發現,鴻新科技近兩年來都未完成業績承諾。2022年、2023年,鴻新科技的凈利潤分別虧損1867.29萬元、1.95億元,而建鴻達集團涉及的業績補償金額為5600萬元。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卻未在年報中對建鴻達集團長期未進行業績補償的原因作出解釋。
進一步研究發現,上述股權轉讓交易對手背後是公司實控人及其配偶。據披露,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長歐陽少紅持有交易對方——建鴻達集團的30%股權,並擔任建鴻達集團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其配偶劉平建持有建鴻達集團65%股權;公司董事羅鋒持有建鴻達集團5%股權,並擔任建鴻達集團總經理。
巨頭「捧場」,轉型不樂觀
2023年,公司先後斬獲一道新能、棒傑股份、華晟新能源、正泰新能和通威股份等廠商的矽片訂單,訂單合同總額超過200億元。
即便如此,公司的轉型之路也不樂觀。據年報顯示,2023年公司營收11.75億元,凈利潤虧損1.98億元。如此業績,交易所也質疑這背後的原因。對此,公司曾在業績預告中表示,虧損主要由於光伏產業產能爬坡期間的產業鏈價格大幅下跌,存貨跌價損失1.37億元,以及公司股權激勵計劃實施及產線建設,費用同比上升。
從業務表現上看,公司2023年光伏行業實現營收約10.56億元,在公司營收中占比89.90%,同比增幅高達1029.09%。反觀公司光伏業務成本卻達到高達10.11億元,毛利率為4.23%,同比下降4.1%,說明光伏業務僅處於微利狀態。
另外,公司與主要客戶簽訂的均為框架採購合同,合同的履行進展不一。
除了與華晟新材料1512噸單晶方棒,與先韋能源6000萬片矽片,與客戶A的10800萬片矽片履行期屆滿外,其與棒傑能源的矽片合同僅履行203萬元,與一道新能源的矽片合同還未履行,與正泰新能3年15GW矽片合同僅履行5933.65萬元。實際上,對於公司履約能力,深交所也有所質疑,曾要求公司說明公司歷次磋商時點、磋商過程、關於終止該協議的籌劃時點等。
更為關鍵的是,光伏全產業鏈價格波動的盈利困局仍在。按照合同約定的市價執行,當前矽片價格已跌破成本線,其盈利狀況還可能持續承壓。據了解,光伏產業鏈價格大幅波動,矽片環節上市公司整體盈利能力承壓,不只是公司面臨的嚴峻考驗,例如,隆基綠能和弘元綠能都深受此困擾。
還需要說明的是,光伏行業屬於資本密集型行業,比拼的不僅是研發實力,還有擴產的資金實力。而截至2023年末,公司總資產為24.46億元,其中貨幣資金僅為3.26億元;公司總負債為15.92億元,與年初相比增加10.39億元,其資產負債率也由年初的24.76%上升至65.08%。
此外,公司在研發費用率也要低於同行可比公司。2023年,公司研發費用率為4.53%,而隆基綠能為5.96%、TCL中環為4.82%、弘元綠能為5.15%。(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翟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