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巢湖夏閣鎮里崗

2019-11-16   最憶是巢州

作者:李康滿

1964年秋天,我出生於巢北農村的一個極其普通的小村莊,這個小村莊名叫小李村,屬於夏閣鎮里崗行政村,和周邊許多村莊類似,一聽村名就知道它的內涵。現有村民僅有十三戶、五十多人,因為村民中李姓居多,故名。

據我的觀察,我國北方的村落大而稀疏,南方的村落則小而密集,北方的民眾性格粗獷豪放,南方民眾的性格多婉約細膩,村名一如民風,一聽「我的老家,就住在那兒屯」就知道這首歌來自朔風呼嘯的北方大地,而我的家鄉小李村,一聽村名就可以推測出這是一個坐標南方的小村莊。李姓本為華夏之大姓,像小李這樣的村名在中國南方的大地上可以說的隨處可見,單我們村所在的夏閣鎮就有四個之多,只不過分屬不同的行政村而已。

我們村形成於上個世紀初,我家就是這裡的第一戶人家,在我童年的記憶里,常常聽我的四叔公說,我的老家在巢城東郊亞父山下的亞父山村,說起亞父山,可謂名聞遐邇、盡人皆知,那是秦末西楚霸王項羽首席謀士范增的故里,據記載,當年范增曾在此屯兵練武,後加入項羽大軍,因能謀善斷,屢出奇計,為項王所倚重,被其尊為「亞父」,奉為座上賓,後因功高震主,受項羽猜忌,回到居巢故里,終老於此,留下亞父井、亞父墓等遺址,我的祖先在明初的移民潮中從壽州(今淮南市壽縣)遷至於此,居於亞父山下達四百年之久,到我曾祖時,終因人多地少,被迫離開故土,來到五十里外夏閣一帶,尋求生路,彼時這裡尚是遍地荊棘,先人們落地生根開荒種地,土裡求財,之後幾十年,又有幾戶人家從肥東、烔煬一帶遷來,巧的是,這幾戶都是李姓,雖不同源,卻是同姓,大家同居一地,逐漸形成村落,初名八大戶,大約在人民公社化的1958年才定名為小李村。

距村東不到四百米,便是兩座終年鬱鬱蔥蔥的青山,分別喚作大峰山、小峰山,山不高,一路如帶,纏繞山腰,蜿蜒而下,直通山腳,前幾年又修一水泥路,通往小李村,村前一方水塘,波光粼粼,塘內清澈見底,時有魚躍蝦游,每每吟誦起朱熹的「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我總懷疑是朱老先生專為我們的當家塘所寫。此塘坐落在村子正東的入口處,人們習慣地稱之為門口塘,塘雖不大,卻是鄉親們灌溉、淘米、洗菜、搗衣之所在,是名副其實的當家塘。此塘跟巢北的很多門口塘一樣,有著「九龍攢珠」之形,因為村子是西高東低,每逢雨天,總有數條水路自村內流入塘中。記得小時候,每到夏日,我們村的修海是撈魚摸蝦的高手,淘米時總喜歡一個「猛地」扎到塘頭的大柳樹根下,隨手一摸,就能掏出三五個巴掌大的鯽魚或一個斤把重的老鱉來,簡直像變魔術似的,有時他也將戰利品扔給岸上圍觀的人,讓大家也一享口福。而到夕陽西下時,家家戶戶便把自家的竹床搬到塘邊的場地上,一字排開,然後在地面上灑上涼水,晚飯後,鄉親們紛紛來到這裡乘涼,一邊搖著蒲扇一邊天南海北地閒談,村子的一些大事也在此時議決,孩子們則在場子周圍奔跑嬉鬧,有時捉些螢火蟲裝入玻璃瓶內,有時在月光下開「歌舞晚會」,有時則躺在大人的懷抱中聽我家四叔公講那些神神鬼鬼的故事。這樣溫馨的場景持續了許多年,直到不知何時被普及了的電風扇所打斷。

經過幾代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我們村終於成為周邊有名的富裕之村,小村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人口最多時達到將近百人,小村人是勤勞的,一到農忙季節,起五更、睡三更是家常便飯,「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早在三十年前,村裡家家戶戶就蓋起了樓房,在方圓數十里,第一家農家別墅式小樓出現在這裡,第一台彩電也在村裡傳出悅耳的聲音。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鄉親們又跟著時代的步伐,拿出多年的積蓄,在城市裡買下了屬於自己的商品房,成為祖輩們想也不敢想的城裡人。如果帶上早些年外出工作的人,現在,北京、上海、江蘇及本省的合肥、蕪湖、馬鞍山、黃山等大中城市都有了咱們小李村人的身影,小李人早已走出了小村,融入了城市的人流中。但是,無論走到哪裡,無論從事什麼工作,小李人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根之所在,每到新春佳節,生活在天南海北的小李人總是歸心似箭,從不同的地方飛回自己的老巢,久別重逢的鄉親們兩手緊緊相握,寒暄著、交談著,直至月上樹梢頭,才回到各自的老屋睡上一個安穩覺,此時此到,故鄉的月亮才是最圓的,老屋的木板床才是最溫暖的,這一覺睡得踏實又香甜。

小李村人是勤勞的,更是和睦的一家人,村子有個不成文的規定:無論誰家有紅白喜事,再忙也要放下手中的活兒前去幫忙,這種幫忙是不需牽頭、不打招呼,更談不上酬勞的,有時甚至連水都吃不上一口。記得有一年,我村的老立榮突然病倒,那時道路不通,也請不到車輛,村子裡四五個壯漢硬是紮起擔架,將他擔到五十里外的巢城救治,直到把病人在醫院裡安頓好,才踏上歸途,到家時已是深更半夜,他們才毫無怨言地各回各家。就連誰家有棵果樹,成熟的果實也是家家有份。

小李人的祖先多為貧苦農家,過去無錢讀書,受夠了沒有文化的苦楚,解放初期,連一個識文斷字的人都沒有,五六十年代,村中一個能記工分的讀書人都找不到,村裡的會計也只好由大隊里的會計兼著,鄉親們辦事極為不便,鄉親們深知文化的重要性,節衣縮食也要把孩子送進學堂,終於在1983年,我的哥哥考上了石家莊鐵道學院,成了村子的第一個大學生,從那以後,村子幾乎每年都有學子榮登紅榜,走出小村,走進高較,幾十年來,累計已有三十多人步入各類高校,遍及家家戶戶,他們憑著自己的努力在不同的崗位上工作著、奮鬥著,成為人們心目中敬佩的「成功人士」,他們中間既有官至正廳級的各級公務員,也有企業的高級管理幹部和工程師,更有工作在各地的人民教師及醫護人員。

最憶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