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內,美英就對葉門發動第二輪空襲,是骨子裡的世界正義警察基因壓不住了還是有什麼別的考量因素?
跟「美英新一輪空襲」一同刷屏的還有四則消息:美國12月財政赤字飆升50%、美聯儲史上最大年度虧損、美銀浮虧近千億美元、花期銀行裁員2萬人。
這些看起來涇渭分明的消息之間會有什麼聯繫嗎?
1
美國12月赤字率飆升50%
美國財政部指出,美國2024財年第一季度(2023年10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赤字規模約5100億美元,較高2023財年第一季度高出890億美元,同比增長21%。其中12月赤字高達1290億美元,同比暴增52%。
赤字率飆升的背後是美國債台高築,2023年國債總額已經飆升至34萬億美元。
這一切都要從2020年說起。為了快速走出疫情泥淖,美聯儲一口氣將利率貶為零,美國選擇了財政大放水,直接給居民發錢,然後就是通脹高燒不退,美聯儲開啟了40年來最瘋狂的加息,連續加息11次,將利率從零一口氣乾上500點。
這不就是在低利率瘋狂印錢,然後不得不在高利率環境下借錢還息。
隨著利率的上升,美國負債成本也在水漲船高。去年12月的公共債務利息成本上升到1190億美元,同比增加了11%,導致2023年美國政府的融資成本總計接近6600億美元。
(來源:美國財政部,數據截止2023年9月30日)
2023年第三季度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升至123%。
中金分析稱,高負債和2023年利率走高使得美國財政負債壓力創1996年以來新高,摩根大通最近更是直言34萬億國債對美國政府而言就是在「溫水煮青蛙」。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數據顯示美聯儲2023年年運營虧損達1143億美元,為歷年之最。這要歸咎於其在2020年和2021年大力扶持經濟,然後提高利率以應對高通脹的結果。
美國銀行更是首當其衝,由於持有大量長久期國債產品影響,美銀持有至到期的債券四季度浮虧979.9億美元。
花旗銀行2023年四季度更是營收、利潤雙雙低於預期,管理層周五宣布將裁減2萬個職位,預計開源節流多達25億美元。
美國加息加出的繁榮盛世頗有搖搖欲墜之感,或許這就是為何美聯儲鮑威爾子在去年12月突發轉向要降息,市場如今甚至預測美聯儲要從「QT」快速步入「QE」。
中金測算指出,提前轉向降息,若10年美債利率降至3.5%或將每年為美財政部節省760億美元利息支出。
2
美英對葉門開展新一輪空襲
所以,美國需要降息!
但去年12月以來愈演愈烈的紅海航運風波,又給美國半路殺出么蛾子,新的通脹壓力迫上眉梢。
美國12月CPI同比和環比都超預期,自去年7月份以來通脹的第一次反彈,就連市場預期繼續下降的核心CPI都略超預期。
從CPI的結構來看,油價超預期上行是主要原因,非居住核心服務分項繼續維持強勢,顯示通脹仍然具備一定粘性,符合強勢的工資增速的現狀。
依舊強勢的通脹會影響後續降息節奏,所以美國出手了。
昨日,美國聯合英國對葉門的胡塞武裝規模強大的空襲,隨後不到24小時內又開展第二輪空襲。
據央視新聞綜合多方消息,葉門當地時間13日凌晨,美國和英國軍隊對葉門首都薩那發動新一輪空襲。
不可否認,美國反擊有合理的軍事理由,但當中也有強大的經濟動機。因為紅海航運風波依舊顯著推高全球外貿運輸成本,國際油價也跟隨波動上漲,這極有可能可能重新點燃通貨膨脹。
就在美國正式反擊之前,世界銀行已經警告說,胡塞武裝的襲擊「已經開始擾亂關鍵的航線,削弱了供應網絡的鬆弛,能源供應也可能受到嚴重干擾,導致能源價格飆升,這一切增加了通貨膨脹瓶頸的可能性。
高通脹一直都是美國總統拜登的頭號公敵,正值美國總統2024年大選之年,好不容易鮑威爾鬆口降息,如今搞出這麼一個么蛾子,拜登如何能坐得穩?
3
外資空頭正平倉「中國股票ETF」
這兩天市場討論熱度最高的一隻ETF非iShares中國大盤ETF(FXI)莫屬。原因是大家發現外資空頭開始平倉海外上市的中國股票ETF,類比2022年10月期間的表現,引發市場無限遐想,難道外資開始抄底了?
海外交易網站Market Chameleon信息顯示,FXI期權近期看跌期權未平倉合約數量降至1年內低位,此外,FXI看跌和看漲期權比率(Put/CallRatio)下降至0.4。
(本文內容均為客觀數據信息羅列,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這意味著一些空頭逐步平倉離場,情緒逐漸轉暖,多頭的力量開始顯現。
公開資料顯示iShares中國大盤ETF是貝萊德發行的一隻在海外上市的ETF產品,旨在追蹤由在香港證券交易所交易的大盤中國股票組成的指數,ETF最新規模為41.6億美元。
FXI的前九大重倉股主要是在港股上市的大型科技、銀行股,第一大重倉股是阿里巴巴,權重為9.13%,第二大重倉股是騰訊,權重為8.51%,其次分別是建設銀行、美團、工商銀行、網易、百度、中國銀行和京東,合計權重為52.98%。
其實近期高盛、滙豐等大行除了踴躍唱多中國資產,外盤看漲中國股票期權的持倉量也在提升,外資的態度就不用再贅述了,關鍵是看內資接下來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