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學者象傳校補》舉要
作者/ 陳祖武,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按 語
葉衍蘭與葉恭綽先生祖孫二代合著之《清代學者象傳》是一部未竟學術文獻,該書第二集有象無傳業已過去半個多世紀。本文作者歷時六年有餘,完成《清代學者象傳校補》。此次選取其中之《校補緣起》、《校補凡例》、《校勘舉例》,以及山東籍學者趙執信、孔廣林、丁以此補傳三篇,聯綴為文,先行問世,藉以窺見全書之大要。
一、校補緣起
葉衍蘭先生與葉恭綽先生祖孫二位合著之《清代學者象傳》(以下簡稱《象傳》),凡作二集。第一集為葉衍蘭先生著,上起清初顧炎武、黃宗羲,下迄道咸間姚燮、魏源,共著錄清代前期學者一百六十九人。所著錄學者,大抵人自畫像一幀,各撰小傳一篇,像傳輝映,相得益彰。衍蘭先生乃晚清文獻學家,詩書畫俱工,《象傳》之畫像、傳文及書寫,皆出先生一人之手,歷時三十餘年而成。大家手筆,彌足珍貴,一時學林共推「三絕」。惟先生生前未及刊行,清亡,民國十七年(1928),始由其孫恭綽先生在上海交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第二集為葉恭綽先生著,上起清初錢謙益、孫奇逢,下迄清末民初江標、李希聖,共著錄有清一代,尤其是第一集所缺之晚清同、光、宣三朝學者二百人。除去與第一集重出之侯方域外,實為一百九十九人。經顧廷龍先生編輯安排,於一九五三年,在安定珂羅版社影印出版。惟國家多故,世變日亟,雖經恭綽先生二十年之苦心搜輯,而是時所影印問世者,僅為江西畫師楊鵬秋摹繪之各家畫像。至於二百家之傳文,則盡付闕如。
20世紀二十年代中,清史館所修《史稿》爭議正熾,董理一代學術史風氣方興。《象傳》第一集的問世,順乎潮流,引領風氣,頗為四方矚目。一時學壇及社會名流,若康有為、王秉恩、樊增祥、沈尹默、冒廣生、蔡元培、于右任、羅振玉、譚延闓等,皆有序跋或題簽。二十餘年之後,《象傳》第二集出。時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伊始,百廢待舉,困難重重,雖由葉先生自費僅印二百部,但亦得郭沫若、陳叔通二位先生題簽。據知,葉先生曾以此集一部送毛澤東主席,毛主席有答書致謝,且索觀第一集。恭綽先生原擬續事纂輯,將第二集所缺各家傳文補齊,然而迄於一九六八年八月病逝,此願終未得一踐。
一九八六年一月,顧廷龍先生將《象傳》之一二集合為一編,親筆題寫《清代學者象傳合集》書名,敦請潘景鄭先生撰序,交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顧、潘二位先生此舉,一則是對兩位葉先生卓著業績的紀念和表彰,再則亦把傳承文明,完成前輩文獻大家未竟事業的任務,交給了後起學人。祖武早先讀《象傳合集》,既於兩位葉先生之篳路藍縷而深致景仰,亦以《象傳》之未成完帙而惋惜。此後二十年間,將《象傳》續成完書之想,每每縈迴腦際。二〇〇八年秋,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卸去兼任行政職務,得以專意讀書問學。恰逢商務印書館丁波博士來詢《象傳》整理事宜,於是多年夙願得此機緣遂告付諸實踐。天乎?人乎?實乃時代使然也。
五歷寒暑,朝夕以之,至二〇一四年秋,《象傳校補》粗見眉目。由於祖武生性迂腐,保守落伍,既不識網際網路,亦不知如何使用電腦,經與丁波博士商議,擬即以專用稿紙影印手稿出版。此議既定,承歷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教授俯允,是冬,專用豎格稿紙送至案頭,書稿謄正旋即開始。
近六七年間,《象傳校補》工作之得以順利進行,始終要感激四方友人的指教、幫助和支持。揚州大學已故前輩祁龍威教授,雖素未謀面,然先生生前不惟多次來信來電賜教,而且轉贈當地學者之最新論著。南京師範大學江慶柏教授,以往亦無一面之緣,竟枉駕寒舍,頒賜大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清代進士題名錄》。北京友誼出版社王逸明先生,則饋贈稀見抄本影印件,使難覓依據的《孔廣林》一傳得以動筆。安徽大學諸偉奇教授、彭君華教授,四川大學舒大剛教授,福建師範大學林金水教授,福建省文史館盧美松、魏定榔二位先生,貴州省文史館顧久、靖曉莉二位館長,皆不時頒來各地古籍整理之新成果。歷史所諸位友人,若袁立澤、林存陽、楊艷秋、李立民、梁仁志等,或購置圖書,或搜尋資料,助我最多,亦受累最多。尤為感念不忘者,是台灣友人「中研院」史語所陳鴻森教授、文哲所林慶彰教授,二位先生專攻清代經學,多次頒賜研究論著,受教至深,終身得益。
《清代學者象傳校補》六易春秋,蕆事在即,承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袁行霈先生厚誼,揮翰題簽,鼓勵鞭策。20世紀五十年代初,中央文史研究館肇建,首任副館長、代理館長葉恭綽先生之未竟遺著,六十餘年之後,承現任袁館長題簽,由忝側館員之列的後學續成完書,薪火相傳,後先一脈,或可目為今日文化建設之佳話一則。
二、校補凡例
(一)、本書題為《清代學者象傳校補》,顧名思義,乃係就葉衍蘭先生與葉恭綽先生祖孫二位合著之《清代學者象傳》一、二集(以下簡作《象傳》),進行校點、補缺。
(二)、本書之所謂校,系指依照古籍整理之通行規範,對《象傳》第一集之各家小傳,以繁體字重行謄寫,施加新式標點,並做必要校勘。補之雲者,則是對《象傳》第二集所缺之一百九十九家小傳,遵循第一集體例,悉數補齊,以使原書克成完帙。
(三)、《象傳》第一集所撰各家小傳,篇幅長短不一,長者近千言,短者不過三五百字。此番補寫各傳,統以千字為限,間有參差,上下亦不出一二百言。
(四)、《象傳》第一集各傳文字,為晚清習見之史傳文。此番補寫各傳,亦使用淺近之語體文,以求行文風格大體相接。惟事類續貂,自慚形穢,是否得體,惴惴不安。
(五)、《象傳》第一集各家小傳,引據史料例不注出處,然事信言文,可據可依。此次補寫各傳,恪遵前例,嚴格綴裁史籍,貫串成文,以保持全書體例之畫一。
(六)、《校補》之幸能蕆事,仰賴前輩學者數百年之積累。有清一代之官私史籍、碑誌傳狀、年譜日記、學案等等,皆為《校補》之依據,教益至深,感恩不盡。恭置案頭,朝夕受教之晚近學者大著,則主要有錢仲聯先生《廣清碑傳集》、卞孝瑄先生《民國人物碑傳集》、張舜徽先生《清人文集別錄》、袁行雲先生《清人詩集敘錄》等等。《校補》工竣,飲水思源,謹向前哲時賢之辛勤勞作致以深切謝忱。
(七)、清代學術宏深,以總結整理我國數千年學術為特質,二百數十年間,才人輩出,著述如林。祖武不學,雖以讀清代學術文獻為畢身功課,然未明要領者尚多,所知不過其間之一二而已。因之此次《象傳》之《校補》,錯誤遺漏當所在多有。敬請方家大雅多賜教言,俾便他日幸能再版,一一遵教訂正。
三、第一集校勘舉例
1
《冒襄傳》。
傳凡二稿,第一稿云:
冒襄,字辟疆,號巢民,又號朴巢,江南如皋人。副憲起宗子,為「四公子」之一。中明崇禎壬午副榜。年僅十有三,用台州府推官,不就。家有水繪園,四方名士畢集,風流文采,照映一時。嘗輯同人投贈詩文,為《同人集》十二卷。年六十有三卒,私諡潛孝。先生所著有《水繪園詩文集》。
第二稿云:
冒襄,字辟疆,號巢民,又號朴巢,江南如皋人。父副憲公名起宗。先生生而穎異,舉崇禎十五年副貢生。年才十二(一),即與雲間董太傅、陳征君相唱和。又與張公亮、陳則梁等四五人,刑牲稱雁,序於舊都。時尚未弱冠(二),姿儀天出,神清徹膚,見者目為「東海秀影」。應試來金陵,寓秦淮水閣,與方密之、陳定生、侯朝宗稱「四公子」,琴歌酒讌,觴詠流連。秦淮故佳麗地,凡女子見之,有不樂為貴人婦,願為夫子妾者。先生顧高自標置,每遇狹邪擲心賣眼,皆土苴視之。有董姬小宛者,容貌艷絕,針神曲聖,食譜茶經,莫不精曉。先生一見悅之,姬喜甚,欲委身焉。時副憲公官衡永兵備使,先生前往省視。會獻賊突破襄、樊,特調公監左鎮軍。先生痛父身陷兵火,上書萬言於政府言路,歷陳公剛介不阿,逢怒同鄉同年狀,傾動朝堂。其後公復得調,不赴,請告旋里。先生歸吳門,於月夜泛舟,游至桐橋,邂逅遇姬,驚喜欲狂。遂與之渡滸墅,游惠山,歷毘陵、陽羨、澄江,抵北固,登金、焦。姬著西洋布退紅輕衫,觀競渡於江上最勝處,千萬人爭步擁之,謂江妃攜偶,踏波而上征也。先生旋赴白門秋試,姬買舟直抵秦淮。先生試畢,諸名貴置酒,宴先生與姬於河亭,演《燕子箋》。女郎滿座,皆激揚嘆羨,以姬得所歸,為之喜極淚下。榜發,先生復中副車,而副憲公請假適歸,姬父又積逋數千金,索者甚眾,悉欲於姬身取償,事久不集。虞山宗伯親為規畫,以手書並盈尺之券,送姬至如皋。聞者稱快,而並頌宗伯之高誼也。
甲申變起,先生舉家避難渡江,遁浙之鹽官。國朝定鼎,始還故里。姬以勞瘁卒,先生痛之,為撰《影梅庵憶語》。先生詩文、書畫俱工,性豪邁,喜賓客。嘗辟台州府推官,不就(三)。家有水繪園,四方名士畢集,風流文采,映照一時。嘗集同人投贈詩文,為《同人集》十二卷。康熙三十二年卒,年六十有三(四),私諡潛孝。先生著有《水繪園詩文集》若干卷。
校記:
(一)據冒廣生輯《冒巢民先生年譜》,譜主以詩見賞於董其昌、陳繼儒,事在天啟四年,先生時年十四。
(二)據冒廣生輯《冒巢民先生年譜》,譜主與張公亮、陳則梁等五人盟,事在崇禎九年,時已二十有六歲。
(三)據冒廣生輯《冒巢民先生年譜》,譜主崇禎十五年中式鄉試副榜,時已三十有二歲。明年始有授台州司李不就事。非如第一稿所云:「年僅十有三,用台州府推官,不就。」
(四)據冒廣生輯《冒巢民先生年譜》,譜主生於明萬曆三十九年三月,卒於清康熙三十二年十二月,享年八十有三。葉先生疑為吳榮光《歷代名人年譜》所誤,吳氏記冒襄生年為明崇禎三年。
2
《吳歷傳》。
吳歷,字漁山,江南常熟人。諸生。居近言子墨井,因號墨井道人。以畫名重海內,世稱「三王吳惲」。尤善山水,宗法大痴,心思獨運,丘壑靈奇而氣韻沉鬱,魄力雄傑。又深得王奉常之傳,故能俯視諸家,獨樹一幟。所畫《天池石壁》,曾邀仁廟睿賞。麓台論畫,左石谷而右漁山,然非確論也。工詩,善鼓琴,書法坡翁,神韻極肖。初與石谷為畫友,相得甚深,後假去石谷所模大痴《陡壑密林圖》,日久不還,因之隙末。康熙五十四年,年八十四,強健如壯時。張漢瞻先生為作傳,後浮海不知所終。或雲卒年八十有六(一)。著有《墨井詩草》若干卷。
校記:
(一)據《重修常昭合志》之《吳歷傳》,先生卒於康熙五十七年,年八十有六。《清史稿》之先生本傳,則記卒年為康熙五十七年,年八十七。據陳垣先生著《吳漁山先生年譜》,譜主生於明崇禎五年,卒於清康熙五十七年 ,享年八十有七。言之最確,足以信據。又據是譜,《傳》稱譜主「邀仁廟睿賞」,假石谷畫,「日久不還,因之隙末」及「浮海不知所終」云云,皆不確,實系張冠李戴,以訛傳訛。謹將援庵先生相關之考證文字,恭錄如後。
據譜末《補白》記:
程祖慶雲,先生常熟文學生,以畫名重海內。所畫《天池石壁》,曾蒙睿賞云云。按:先生布衣,非文學生。天池石壁為吳山十六景之一,石壁上鐫趙宦光書「華山鳥道」四大字。山半有池,橫亘數十丈,景奇勝。乾隆二十二年,南巡至其地,有《題吳歷天池石壁圖》詩,云:「我登鳥道華山巔,一泓天池乃俯視。設從山下望石壁,虛無應在雲端擬。乃知居高見自廣,游於物內迷美惡。漁山寫照即境披,評圖莫若評其理。」見《乾隆御製詩二集》卷六十九。所謂「睿賞」,當即指此。《清代學術象傳》於「睿賞」上加「仁廟」二字,似誤。
據康熙五十三年甲午、八十三歲條記:
冬,石谷跋先生《仿黃鶴山樵立軸》云:「此漁山得意筆也。深入黃鶴山樵之室,兼追巨然遺法,要非淺近所能想見一一,佩服佩服。甲午冬日,識於來青閣,耕煙散人王翬。」見《吳越所見錄》六。此跋可破張庚「石谷晚年與先生絕交」之說。翁同龢《題石谷留耕圖用漁山韻》有云:「意在歐羅西海邊,漁山蹤跡等重煙。題詩豈解留耕趣,荒卻桃溪數畝田。」註:「漁山晚奉景教,浪遊不歸,其志與先生殊途。其借畫事乃後人傅會耳。」按:翁同龢不信借畫說,而猶信浪遊不歸說,則此譜之作不容緩也。
據康熙二十年辛酉、五十歲條記:
隨柏應理司鐸往大西,至澳不果行。
《畫跋》云:「墨井道人年垂五十,學道三巴,眠食第二層樓上,觀海潮度日,已五閱月於茲矣。」
據康熙二十一年壬戌、五十一歲條記:
在澳入耶穌會。
據康熙二十二年癸亥、五十二歲條記:
《耶穌會士檔》始載先生名。先生洗名西滿沙勿略,入會後又取西姓雅古納。
據康熙二十八年己巳、五十八歲條記:
在江寧。
據是譜其後二十餘年所記,先生在上海、嘉定、蘇州、虞山間往返,服務嘉定教區最久。
據康熙五十四年乙未、八十四歲條記:
張雲章《墨井道人傳》作於本年。後之為先生傳記者,概以此為藍本,故每不知先生卒年。張子曰:「余與道人無一日之舊,而交石谷甚歡。然道人之高致,非獨余高之,即石穀子亦高之也。」
據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八十七歲條記:
聖瑪弟亞瞻禮日,先生卒。見墓碑。是為陽曆二月廿四日,即本年正月廿五日,計後卒於石谷者百一日。葬上海南門外,由同會修士孟由義立碑。碑存今聖墓堂,題曰:「天學修士漁山吳公之墓。」
四、第二集補傳舉例
1
《趙執信傳》。
趙執信,字伸符,一字淡修,號秋谷,晚號飴山,亦號無想道人、抱膝居士、知如老人,山東益都人。先生少工吟詠,穎悟絕倫,有「聖童」之目。康熙十七年,以第二名舉鄉試。翌年,成進士,年方十八,才名大振。旋入翰林院為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是時方征鴻博之士,績學雄文,麕集輦下。先生少年科第,睥睨其間,縱橫揮灑,傾倒座人。老宿若朱彝尊、陳維崧、毛奇齡諸先生,尤所引重,訂忘年交。二十三年,典山西鄉試,得人稱盛。二十五年,遷右春坊右贊善,充《明史》纂修官,預修《會典》。先生好縱酒,喜諧謔,士以詩文贄者,合則投分訂交,不合則略視數行,揮手謝去。以致不知者謂狂,知者則贊為曠世逸才。先生俯視儕輩,不輕許可,才益高,望益著,忌者亦益多,乃至竟有銜恨而落井下石者。二十八年,國子生洪昇新撰《長生殿傳奇》成,送稿請質。先生雅好元曲,喜見佳構,同調共鳴,於是邀聚朝中友好,宴飲觀劇。時值皇后卒,大喪未除,依清廷定規,京朝官百日內不得作樂。先生此舉授忌者以柄,遂為給事中黃儀劾奏削籍,時年未及三十。一時文苑有詩云:「秋谷才華迥絕儔,少年科第盡風流。可憐一曲《長生殿》,斷送功名到白頭。」
先生既罷官歸,益放情於詩酒。所居因園,依山構亭榭,怡情養志,不復為仕進計。獨篤於氣誼,濟人緩急。萊陽同年友張重啟削職歸,為有司所窘,避跡依先生。先生館之數年,經紀其喪,妥為善後。常熟諸生仲是保,走二千里追隨,先生留館十九年。及卒,親筆論定詩文,擇地安葬。先生工書法,真、草、八分,世所珍賞。性好游,嘗遠逾嶺表,再涉嵩少,五過吳閶、維揚、金陵。所至以文會友,流連酬接,乞詩文、法書者踵至。徜徉林壑逾五十載,登山臨水,興會所觸,直抒胸臆,每寄於詩。先生之詩自寫性真,力去浮靡,得法於虞山馮班,稱私淑弟子。時王士禛以顯宦主盟詩壇,鴻生俊才多出門下。先生娶士禛甥女,初兩家猶相重,後論詩不合,日漸疏遠。先生終掉臂其間,自樹一幟,著《聲調譜》、《談龍錄》而唱為別調。乾隆九年卒,享年八十有三。所著有《因園集》、《飴山文集》、《談龍錄》、《聲調譜》、《禮俗權衡》,凡五種三十九卷,合稱《飴山堂全集》。乾隆中修《四庫全書》,著錄先生所撰《因園集》、《聲調譜》、《談龍錄》三書。於王士禛、趙執信二位先生之論詩公案有云:「王以神韻縹緲為宗,趙以思路劖刻為主。王之規模闊於趙,而流弊傷於膚廓;趙之才力銳於王,而末派病於纖小。使兩家互救其短,乃可以各見所長,正不必論甘而忌辛,好丹而非素也。」
2
《孔廣林傳》。
孔廣林,原名廣枋,後更廣林,字叢伯,號幼髯,晚號贅翁,山東曲阜人。先生乃孔子七十代孫。父繼汾,以乾隆十二年舉人官戶部主事。先生自幼隨父官京師,後奉母返里,讀經史及詩古文,學為舉子業。乾隆二十九年,補博士弟子員,時年十九。明年,補廩膳生員。迭經鄉試不中,進取功名之心漸衰。三十四年,究心《三禮》,搜漢義,兼學篆,撰《說文形篇》,集石鼓文。翌年,鄉試復薦而不售,乃應宗子命,署太常寺博士。三十六年春,高宗南巡,先生隨宗子恭迎,旋充復聖位捧帛官。秋,鄉試再黜,仕進之念已灰。從此盡棄帖括,專意禮學。三十九年,其父為先生捐資得貢生,然先生進取意絕,不為所動,依然致力搜求鄭玄經學遺著。迄於四十二年,所輯鄭玄《六藝論》、《易注》、《書注》、《毛詩譜》、《三禮目錄》、《鄭志》諸書粗成,凡十八種、七十二卷。
乾隆四十九年,家難起。七月,因安葬祖母事忤宗子意,先生父遭劾奏。奉旨自議罰銀,交豫工充用。後自認罰銀五萬。十一月,橫禍再至,怨家挾嫌誣控,指先生父所撰《孔氏家儀》語涉悖逆。五十年三月,奉旨交刑部嚴訊。後以「撰述沽名」,交部議發伊犂。改請交銀萬五千代贖,得旨報可。八月,為籌措罰銀,先生父南下江浙,乞援諸親友。五十一年八月,病卒杭州。三弟廣森為豫工解銀,南北奔波,是年十一月,亦殉其父於九泉。老父及愛弟含恨而歿,先生痛嘆:「我生一日,即抱憾一日也!」
嘉慶元年春,先生挈眷南遊杭州。時曾侄孫婿阮元督學在浙,常於公餘過訪。先生亦得與一方飽學之士,如丁傑、陳鱣、臧庸諸賢論學談藝,往復辨證鄭玄經說,頗聞所未聞。二年五月,返鄉。先生念在杭得見諸君子所輯漢義,自愧不能競勝,表彰鄭學之志擱置,轉而游心詞曲,排解煩悶。五年,撰《女專諸雜劇》成。七年,《鬥雞懺傳奇》九易其稿,錄成清本。八年,將先前所成之雜劇傳奇、散套小令共錄一集,凡八卷,題曰《遊戲翰墨集》。十一年秋,始自敘年譜。明年,自號贅翁,撰《贅翁說》書之座右。先生最愛《元人百種曲》,而惜其擇焉不精,十四年,擇其尤者四十種,錄存篋中。十五年,貤封奉直大夫。十七年,通錄歷年詞曲諸作,匯為《遊戲翰墨》二十卷。重錄經學舊稿,題曰《幼髯孔氏說經五稿》。十八年,重行審校所輯鄭玄經說,錄成《通德遺書所見錄》清本七十二卷。十九年四月二十三日卒,年六十有九。所著除前述諸書外,尚有《延恩集》、《幼髯韻語錄存》、《溫經樓年譜》等。
3
《丁以此傳》。
丁以此,字竹筠,山東日照人。丁氏為一方望族,書香傳世。先生幼遭亂離,貧而好學。年十八,往謁同邑先翡許瀚。瀚博通經史,尤精金石文字,以治樸學而聞名遐邇。先生朝夕追隨,得悉樸學門徑。嘗以諸生再赴鄉試,不得中式,乃棄去舉業,專意古學,潛心於文字音韻。有清一代之古音學,崑山顧炎武著《音學五書》而導夫先路。及乾隆間,江永、戴震、錢大昕、孔廣森、段玉裁、王念孫諸家繼起,遂由經學之附庸而蔚為大國。諸家之離析古韻,皆自《詩經》始。間三為韻發於顧炎武,連章為韻、句中為韻則出自錢大昕,及孔廣森為《詩聲類》,乃得通例十、別例十三、雜例四,其法大具。王念孫最享高壽,集諸家大成,分古音為二十一部,洵稱後來居上。先生出諸家後,以為孔氏《聲類》韻例不完,乃潛心其間,又分單句、連句、間句、連章、隔章、變韻六例,都為七十三例,歷時十數年,結撰《毛詩正韻》四卷、《韻例》一卷。書成,以知音者少,故存之笥中。先生仲子惟汾,友餘杭章炳麟、儀征劉師培、蘄春黃侃,三人皆悉於音韻之理。惟汾請先生以所著質炳麟,炳麟亟宣揚之。師培、侃亦各為之序贊。
先生一生雖專攻樸學,然未嘗忘經世。既究心聲音文字,亦博識史籍並百家雜說,且及論兵之議。同治十年前後游濟南,遇朝鮮士人謁孔林者,詢知彼國亂局,因悟日本之野心,亦潛為吾國憂矣。光緒初,清廷選派學生赴英法習海軍術,先生欲以惟汾往而不得。三十年以後,各省書院奉詔改學堂,濟南既立高等學堂,遂命惟汾學焉。其後,惟汾奔走國事,至觸當國者怒,累瀕於危,先生益勉之。清亡,先生目睹軍閥割據,國無寧日,憂國之思既深,居常宛抑。晚年,以既成《毛詩正韻》,復欲推其法以治古韻語,惟年事已高,未克如願。疾革,謂惟汾曰:「不徒《三百篇》字字皆韻,即古諺謠亦若是。『恤恤乎,湫乎,浟乎。深思而淺謀,邇身而遠志,家臣而君圖,有人矣哉。』恤恤邇韻,湫浟韻,三乎字與家圖韻,身臣人韻,淺遠韻,三而字與思謀志有矣哉韻。類此者本欲自訂成書,今已矣。汝可語季剛,季剛能集以成書,當於古韻發明不少。」季剛者,黃侃字也。
民國十年四月,先生病逝,年七十有六。所著有《毛詩正韻》、《詩草》等。先生故世十年之後,章炳麟太炎先生聞先生臨終語,以先生能於二十六言之古謠諺中,覓得入韻者二十五,深表嘆服。恨不能起先生於九原,一以類似之心得相質。
《清代學者象傳校補》(全三冊)
三代學人跨越百年的學術接力
薪火相傳,後先一脈
續寫畫、文、書「三絕」的文化佳話
全部寫真手法摹繪,369位學者的畫像,
顧炎武、黃宗羲等諸位學人生動可感、親切呈現。
葉衍蘭、葉恭綽編,陳祖武校補。
孔子言詩可以興,可以觀。吾以謂興起人心,足資觀感,莫圖畫若也。
—— 《清代學者象傳序一》
全書原分兩集出版,第一集是葉衍蘭積三十年之力搜集而成,並撰有小傳,用小楷書寫,但生前並未印行,其孫葉恭綽繼承祖父遺志,先於1928 年將第一集交商務印書館影印問世。以後即著手繼續搜集,經二十年之久,又得200人,編為第二集,由江西畫師楊鵬秋摹繪,並私人出資,由珂羅版社影印出版。
此次整理出版,對原圖繼續影印,第一集小傳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陳祖武先生手寫謄錄並加標點;第二集,原書有圖象無文字,由陳祖武先生仿第一集小傳風格,為第二集補出小傳,並手寫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