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何為《易》
《易》之要有三:簡易、變易、不易。
如果不簡易,就會在「過度現實」中迷失,亦是儒家講的「遺內務外」,久之,則將精神依附於人,依附於物,依附於欲,進而迷失本心。如果不適應變易,則是固守著思維的「籬笆」,亦是理解不了儒家講的「片天即全天,全天即片天」之思想,充滿著「不確定」的恐懼,同時,又硬生生的把「不可能」、「絕不會」、「不相信」植入內心以「支撐」,進而成了一個內心衝突體。如果不相信不易,則是不識見到天宇萬物生生不息之理,亦是明白不了儒家「惟精惟一」及「一致而百慮」之深義,猶豫狐疑,志向無可立,將一切獲得「幸福」功勞歸於自己的「理所當然」,將一切遇到「不幸」責任推給了社會和他人。
隨緣,在某種意義上,是積極的,它與「三易」相依而生。
—— 談《經》之解
惟德可解經,這也是當代學者為什麼將傳統文化與西學中康德哲學互釋較多的路經之一,其實,諸古賢與先生們早已論及了。
德,非現在意義之狹,實為古賢之「仁、智、勇」三達德,亦用「得」字。先古聖有言,「思無邪可蓋《詩》三百」,古聖陽明子進一步曰,「何止《詩》三百,古今著述無非語此。」(概語,略仿原句)。
非惟一家,古大德之禪解儒經,道、易分解及專解經論,亦惟「思無邪」之得而。
—— 談易、識與心
早些年收入熊先生《新唯識論》繁體版,學生當時卻讀來困難,後又購冊簡版,然只是略過一遍,仍自感學基不足以懂明,便留置於櫃了。亦有從它學來溯熊先生之學的,如有冊楊國榮先生的《王學通論——從王陽明到熊十力》。
綜觀之,實是殊途同歸了,無論是《易》與唯識,還是王學與唯識,皆有一「心」字而中,亦本有一「天」之性而融。識,識通心與天地,形上與形下一體之為,則識見觀現。恰如,陳明老師於書序中言的「釋氏本心,吾儒本天。」,說明了兩學之根。恰,先天卦出於天地萬物之超然,後世演出後天卦,即《連山》(夏《易》)、《歸藏》(商《易》)、《周易》,便是後天萬物之心順先天之性,生生不息,概為理。
學生淺薄無知,隨談。
—— 沐陽金石,沇河,己亥八月十一
【作者簡介】唐浩,字:金石,號:沐陽,山東濟寧兗州人,城市規劃與設計工學碩士,濟寧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工作。
致力於文理雙修,探索儒家哲學融入規劃建設領域,傳統文化研究與工科融合探索,曾受義大利米蘭理工大學正式邀請進行學術訪問(2015),現為該校建築系教學合作學者。住建部建築業企業資質評審專家,中國建築節能協會專家委員會專家,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生態城市研究專業委員,全國綠色社區產業智庫專家,山東省鄉村振興專家庫專家,國家註冊規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