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滅薛延陀全程過程,一場史上最大的「騙婚」行動

2023-12-23     張桃子

原標題:大唐滅薛延陀全程過程,一場史上最大的「騙婚」行動

在中國古代史中,中央政權長期受外來因素侵擾已成常態,而這其中最致命的威脅就是來自於邊疆的侵襲。長期處於中原地帶的政權,容易在飛速發展的經濟中沉淪,而馬背上征戰四方的漢子卻是愈加驍勇善戰。在中國古代,對待邊疆的政策五花八門,強勢的如漢武帝寸土不讓,懦弱的如宋高宗避而不爭皆屬常見。當然,幾千年來還有一種對待外來侵擾的方式——「和親」,看上去是退而求其次的為了片刻安寧,但很多人卻玩到了一定的新高度,比如說唐太宗。

與突厥人結下了梁子歸順大唐

薛延陀對自己的實力清楚,他們並沒有反抗東突厥的能力與勇氣,但是同樣受困擾的大唐卻是天賜良機。薛延陀可汗夷男與唐朝取得聯繫,歸順大唐,希望能夠在雙方努力之下共同對抗強大的突厥。為表誠意,唐太宗將夷男冊封為珍珠毗伽可汗。得到了冊封意味著有了強大的後盾,夷男歡喜的同時,對草原內部宣布成立了薛延陀汗國。鑒於大唐威嚴,各部落紛紛歸順,短時間內竟然做到了與頡利可汗分庭抗禮。

想和唐朝扳手腕的薛延陀國

東突厥滅亡,劃歸唐朝部分仍需管轄。強遷並不實際,但懷柔政策恰到好處。630年,李世民在漠南設置都護府加強管理,而任用的人員就是東突厥舊部首領,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李思摩(阿史那思摩)。在639年,李世民遣李思摩降部渡過黃河,返回曾經的舊土,這一行為直接引發了唐朝與薛延陀的矛盾。李世民對薛延陀宣稱戰爭已過去多年,東突厥地區生活水平有所改善,理應恢復部分首領加以管理。但薛延陀對這樣的詔書只能看到「牽制」二字,而唐朝在薛延陀的行為中只能看到「反抗」二字。

一場宏大的「騙婚」行動

唐薛雙方的關係建立在共同的利益之上,而這種關係在失去共同敵人的那一刻已經破裂。大唐助力李思摩時,薛延陀損失慘重,為了避免步入東突厥的後塵,竟想到了「和親」的方式。642年,可汗夷男向大唐敬獻了一封信函,希望能夠通過和親的方式迎娶唐朝公主。此時的夷男在權威的壓力下自然是真情實意,但百廢待興的大唐又何曾不想平息戰火。所以雙方得出一致結論——和親可行。

殺一儆百,十一國歸順

薛延陀在失去大唐的扶持之下變得岌岌可危,內部矛盾重重。645年,夷男去世,爭奪汗位兄弟相殘的事情再度發生,拔灼以兄弟突利之死為代價登頂,自立為多彌可汗。多彌可汗為人暴虐,對前朝功之臣進行清洗,恐懼氛圍瀰漫整個部落。646年,在唐朝的支持下,回紇、同羅部殺死了多彌可汗,薛延陀迅速尋找接班人。唐朝並未給他喘息的機會,7月時李勣帥兵親往,新即位可汗咄摩支投降,薛延陀徹底滅亡。

在薛延陀崛起時,唐朝加大扶持,形成圍攻之勢對抗突厥。部落間矛盾被合理利用,效果顯著,增加了唐朝邊境的安寧。只可惜,突厥覆滅的結果並沒能使薛延陀看清形勢,三番五次試圖挑戰唐朝權威,擴大版圖,最終的結果以滅亡告終。唐太宗的一次「騙婚」,換來了北方及東北地區11個部落歸順,從此邊境安寧數十年。

結語

李世民順應天時地利,在部落臣服後,並沒有強制推行漢文化,而是十分尊重民族風俗,加大民族間交流,同時也使少數民族地區迎來了上千年文化的巔峰期,這對邊疆長久穩固意義重大。時勢造英雄,除了穩固邊疆,李世民在政治、經濟方面休養生息,使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將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頂峰,建立了大唐的盛世——貞觀之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b90a758b587c6b5659184d57a5103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