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打破封鎖,不是為了賣低價,只是讓市場回歸合理。
正解局出品
最近,央視報道,國產核磁共振設備實現量產。
中國是如何打破國外封鎖的?
尖端醫療設備也要賣白菜價了?
核磁共振設備(MRI)是一種利用核磁共振現象進行磁共振成像的專業醫療設備。
核磁共振能夠獲取人體組織的高清圖,所以被廣泛應用於篩查早期病變。
磁共振原理
自20世紀80年代初問世以來,核磁共振技術已經成為世界範圍內的新的醫學診斷工具,與X線成像、超聲成像、核醫學成像並列構成影像學四大檢查手段。
因為製造技術難度大,核磁共振設備被譽為「尖端醫療設備皇冠上的明珠」。
中國的核磁共振市場,長期被美國GE、荷蘭飛利浦、德國西門子(業內稱為GPS)三大外企壟斷。
2021年的公開數據顯示,中國共採購1061台超導MRI系統(含1.5T、3.0T及其他品種),GE、西門子和飛利浦分別占據28%、25%和18%的市場份額,合計為71%。
2021年中國核磁共振行業市場份額占比統計
如果具體到3.0T磁共振這一高端領域,GPS的市場份額就更大了,合計高達80%。
掌握不了技術,造不出產品,中國在核磁共振領域總是「受制於人」。
中國不僅要付出高得多的購買費用,後續也要支出價格不菲的維護成本。
核磁共振需要定期維護保養,每次保養的價格有時高達10萬元。
業內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是,北京某醫療中心的一台核磁共振設備出現故障,請德國廠商維修時,對方要求提前支付23萬元的人工費,且不保證維修質量。
因為故障關機會導致液氮蒸發,德國廠商還要求備好液氮。
僅一次維修,中方就支出了83萬元。
知恥而後勇。
回顧中國核磁共振設備的發展史,我們的起步並不晚。
1987年底,深圳安科自主開發了中國首台永磁磁共振(0.15T),被評為1989年十大科技事件之一,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中國首台永磁磁共振
2000年,深圳邁迪特研製出中國首台1.5T磁共振。
2007年,奧泰醫療研製出中國第一台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60cm孔徑1.5T超導磁體和1.5T超導磁共振系統。
2019年,聯影1.5T的磁共振成像系統uMR 570量產上市。
正是憑藉著中國企業前仆後繼,奮力攻關,中國國產設備才奪下了20%的市場份額。
既然國產核磁共振設備早已量產,這次央視報道的打破國外封鎖,又是怎麼回事?
這次央視報道的打破國外封鎖,有三點值得關註:
一是5T。
核磁共振作為一種高解析度的光譜學技術,根據場強大小,通常分為四個級別:
低場0.1-2T,中場2-5T,高場5-14T和超高場≥14T。
這四個級別,好比我們手機用的2G、3G、4G、5G,級別越高,速度越快,帶寬越大。
核磁共振的場強越高,解析度越高。
傳統的低場磁共振掃描所需時間較長,圖像也不是很清楚,而5T超高場高清成像,為全身各部位疑難雜症機理研究和精準診療打開了全新視角。
新聞報道
此前突破的是中低端,這次是技術更高的5T。
二是核心部件。
核磁共振設備製造的核心技術包括超導技術、電磁學技術、材料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等多個學科。
此前,中國企業雖然能夠自主生產核磁共振設備,但裡面的核心部件依然依賴歐美日本等上游企業。
比如,2000年,深圳邁迪特研製出中國首台1.5T磁共振,核心部件採購自外企,依然有被卡脖子的風險。
這次實現了核心零部件的國產化。
三是量產。
量產意味著,不僅要攻克技術難題,還要打通供應鏈。
比如,核磁共振設備在運行中,需要使用液氮進行冷卻。
但液氮本身就是一種稀缺資源,在補充液氦的過程中會造成揮發和損耗。
因此,現在的廠商都在研發使用無液氦技術。
寧波餘姚的鑫高益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攻破液氦「卡脖子」技術,其超導磁體採用制冷機直接傳導冷卻,具有可移動、可旋轉、可升降、重量輕的優勢。
鑫高益攻破液氦「卡脖子」技術
國產供應鏈日益完善,才讓國產設備量產成為現實。
這一切,又是如何實現的?
央視在報道中提到了一家科研機構: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據悉,2022年,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各類研究項目經費超過33億元,其中只有17%是政府撥付的固定經費,83%的經費都需要依靠產業合作等多種方式獲得。
從經費來源可以看出此次打破國外封鎖的「成功之道」。
簡單說來,是政府、科研機構、企業三方努力的結果。
政府的角色是,戰略引導,政策支持。
核磁共振設備先後被列入「十三五規劃」、「十四五規劃」、「中國製造2025」等國家規劃。
核磁共振設備相關政策
此前,聯影與深圳先進院共同研發的3.0T超導磁共振系統,就被列入「十二五」期間重要科技支撐計劃課題。
國家層面的支撐,既有資金扶持,也有政策傾斜。
僅從資金上看,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17%的經費來自政府撥付,看起來不多,卻具有「四兩撥千斤」的戰略意義。
科研機構與企業,一個負責科研攻關,一個負責產業化。
但在實際操作中,兩者是互相交叉的。
正如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負責人介紹,所有這些課題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面向產業需求。
以前的科研合作,一般就是科研單位做了原理的驗證,然後就交給企業,企業再去把驗證後的原理「變成」產品。
新聞報道
而5T核磁共振設備的研發,從最開始的立項、提出問題、提出技術路線,到最後的實現,到變成產品的全鏈條,聯影都有深度參與。
這也讓5T核磁共振設備更貼近市場,也能更快地實現產業化。
很多人都在關心,中國實現國產化後,核磁共振是不是要賣白菜價?
白菜價當然是一種誇張的說法。
不過,尖端醫療設備卻在降價。
以1.5T核磁共振設備為例,以前的國外產品要3000多萬一台,去年國產貨報出了260萬的「史上低價」。
國產報價
兩相比較,進口設備的價格已下跌90%以上。
當然,中國打破封鎖,不是為了賣低價,只是讓市場回歸合理。
價格下降,至少帶來兩個好處。
一是推動檢查費用下降。
二是提高核磁共振普及率。
目前,中國核磁共振的人均保有量與已開發國家存在較大差距。
中國為8台/每百萬人,遠低於日本的55台/每百萬人,美國的39台/每百萬人。
2015-2023年中國磁共振成像設備市場規模情況
價格下降,有利於中國醫療機構普及核磁共振設備,提高醫療服務水平和供給能力。
這將為國人帶來實實在在的實惠。
除了核磁共振,我們還要看到,超聲波儀器、檢驗儀器、心電圖機、高檔生理記錄儀等其他醫療器械,依然被外國品牌占據。
中國企業,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