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摸美軍過河?B-21是隱身轟炸機最優解嗎?轟-20要照搬設計嗎

2023-11-20     軍武次位面

原標題:繼續摸美軍過河?B-21是隱身轟炸機最優解嗎?轟-20要照搬設計嗎

《軍武次位面》作者:大伊萬

在當地時間11月10日美國空軍首架B-21型隱身轟炸機成功首飛後,關於該型飛機的討論就頻頻見諸網絡,大伊萬這幾天也看了不少貼文,大家討論的焦點大概有下面幾個方向:

其一是B-21型轟炸機的技術性能,其實不僅僅是咱們在討論,美國軍迷們也在討論,討論出來的結果大相逕庭。比如B-21的最大航程數據,就從8000千米到14000千米不等;

其二是B-21型轟炸機的運用思路,這一點倒是比較一致,認為B-21的任務是多元化的,縱深穿透式攻擊,防區外使用高超音速飛行器打擊,戰場態勢感知和電子支援,無人機指揮等功能皆有;

其三那就是中國軍迷討論的話題了,B-21型轟炸機都出來了,那麼它所代表的技術思路,設計指標,運用模式等,是否符合中國空軍的客觀實際,B-21型戰略轟炸機的出現,是否會對中國空軍未來同類裝備的研發,產生比較大的借鑑意義和趨同效果呢?

B-21的研發思路

我們來重點說一說第三點好了,從B-21型戰略轟炸機的技術思路來看,大伊萬認為該型飛機的技術思路,代表了未來戰略轟炸機的發展方向。

畢竟從上世紀80年代起,傳統的轟炸機去臨空轟炸就已瀕臨過時,而B-2為代表的多波段全向低可探測性能,或者以圖-160為代表的超音速衝刺性能,就是戰略轟炸機為了重新實施穿透性攻擊所作出的最後努力。

但隨著以S-300PS和PAC-2為代表的遠程區域防空系統,以及以F-15C和米格-31B為代表的攔截機形成戰鬥力,光靠超音速衝刺,或者全向低可探測性能要實施突防,也並不保險。同時,由於圖-160和B-2的造價昂貴,產量較少,一旦臨空轟炸發生戰損,損失是難以接受的。

但是,戰略轟炸機的優勢還是存在的。首先是航程遠,具備跨戰區甚至跨洲際打擊能力,是衡量一支空軍是否是戰略空軍的重要尺度;其次是掛載構型多樣,尤其是可以攜帶遠程空射巡航飛彈,這一性能是諸多戰術飛機所不能及的;再次是機體夠大,較大的機體不僅帶來了更多的燃油,更多的彈藥,還可以攜帶更多的電子設備,為轟炸機的升級提供了更大的潛力。

因此,目前的戰略轟炸機,基本的打開方式,基本上都是攜帶各型號空射巡航飛彈實施防區外攻擊,未來的戰略轟炸機也必然會沿用這一趨勢。

同時還應當繼續發展其優勢性能,比如在低可探測性能方面,新一代戰略轟炸機應當繼續發展其全向隱身性能,同時應發揮其機體較大、升級潛力巨大的技術優勢,對其機載航電系統進行加強,以適應多種形式的戰術任務。從這一點看,B-21型轟炸機很好地延續了戰略轟炸機未來發展路徑。

在基本保持、乃至進一步提高其低可探測性能的基礎上,相對B-2轟炸機強化了其防區外攻擊的能力,通過加裝ECM/ESM(電子干擾與電子支援)模塊提升了其多任務能力,甚至還可以攜帶AIM-260空對空飛彈,實施戰場分布式打擊,打擊對方位於戰役縱深內的目標等。這體現出的戰略轟炸機放棄「轟炸」、轉型任務多元化的技術思路,是基本正確的。

B-21的設計指標

從設計指標來看呢?B-21型戰略轟炸機在技術指標上,是做了妥協的。

畢竟B-2轟炸機的飛行性能雖好,但是造價太貴了,一架20多億美元的造價,而且還是2000年左右的美元幣值,放在現在這飛機怕不是一架奔著50億美元過去了。對於美國來說造這麼貴的飛機純屬有病,根本造不了多少,規模上不去,作戰運用就受到極大限制。作戰運用受到極大限制,戰略轟炸機再怎麼強調它的任務多元化,它的出動架次上不去,那它的任務多元化也多元化不起來。

因此,B-21在技術指標上,基本就是一句話:降標,走量,特化性能。說它降標,B-21的最大航程,MTOW(最大起飛重量),載彈量等,相比B-2做了全面弱化。比如它的最大起飛重量貌似也就100來噸,這個數據比圖-16大不了多少,甚至還不如被蘇聯空軍定義為中型轟炸機的圖-22M3;最大航程有所縮水,其典型任務構型下的作戰半徑普遍估計是在4000千米左右,這個數據吧和中型轟炸機其實差不多;最大載彈量據說是13.6噸,比B-2轟炸機一下子縮水了一半,總而言之B-21主打一個經濟適用。

降標之後,美國給B-21定的預期採購價格是一架6.6億美元,其實這個數據最後大機率打不住,但是哪怕能夠降低到一架10億美元左右那也是可以接受的,這也是為什麼美國打算購買起碼100架B-21的原因。造價低了,美國空軍又能買得起了,又能買得起之後,部署到特定戰區的數量就上來了,數量上來了,出動率就高了,以B-21為核心展開的空中戰役布勢就能推下去了,不然都是空中樓閣。

而從性能特化上,B-21型戰略轟炸機已經基本放棄了B-2為代表的跨洲際實施穿透性攻擊的能力,而是改為使用前沿基地部署的模式,比如部署在第二島鏈的基地,對亞洲大陸的目標實施打擊。畢竟在性能降標之後,再強調實施穿透性攻擊就沒有意義了,而亞洲大陸面向東部的、極為密集的多基站分布式反隱身雷達體系,也讓一切戰略轟炸機的穿透式攻擊危險性極大,除非從亞洲大陸防守較為薄弱的西部進入。

總而言之在性能定義上,B-21其實更類似於美軍最早搞出來的那些中程轟炸機,比如B-47同溫層噴氣、B-58盜賊等,簡單來說一句話,就是放棄部分性能指標,全力以赴以美軍未來的主要預設戰場進行兵力建設。

更適合我們自己的B-21

這個裝備的研發思路和由此確定的性能指標,對於我們其實借鑑意義蠻大的,畢竟任何裝備都不是單純的單一裝備,而是要內嵌進入作戰體系,以作戰體系來展開裝備研發的。那麼對於我們來說,我們在未來面臨的主要預設戰場是什麼,我們的主要打擊目標有哪些,我們的主要打擊手段是什麼?這些對於我軍的新一代轟炸機研發,其實應該是最為重要的衡量尺度。

很多軍迷現在一提到我們的新轟炸機,動輒就是希望我們和B-2比肩,可以直接從老家飛到美國去轉一轉,那麼我們就要問,戰略轟炸機直接飛到美國去溜達,對我們來講現在算是個重要性能嗎?如果我們為了這個性能,付出的代價是讓我們的新一代轟炸機造價堪比B-2,結果根本裝備不了多少,只能作為戰略預備隊守家,那我們搞這個轟炸機的意義在哪裡?難道就是為了滿足軍迷或者軍種美國佬有,我也要有的惡趣味嗎?

事實上,以我軍現在作戰體系的建設情況看,基本上和美軍殊途同歸,二者的主要預設戰場是比較趨同的,都在亞洲大陸到第二島鏈上的這浩瀚大洋。因此對於戰略轟炸機來說,能夠從本土飛到第二島鏈,或者乾脆在第一島鏈發射高超音速飛行器打擊第二島鏈的目標,應該是戰略轟炸機最為重要的技術指標。

而能夠在預設戰場遂行多種類型的作戰任務,比如內嵌進入由多型號隱身戰鬥機、海軍艦載隱身戰鬥機、陸基大型無人偵察機、戰略偵察機等組成的空中作戰體系,承擔起從防區外打擊,到戰場態勢感知,到電子信息支援,甚至到實施分布式空中進攻作戰,應該是這些戰略轟炸機最為重要的戰術性能。

同時,考慮到相比需要進行穿透式進攻、比如打算真的從中國西部滲透進來的美軍B-21,我軍轟炸機實施穿透式進攻的場景相對比較少,更多地會選擇使用空射高超音速飛行器解決問題。因此,不排除我軍轟炸機在部分性能上,相比美軍會更加特化,比如使用高超音速飛行器的性能,這個可能會讓我軍的轟炸機和美軍的B-21呈現出少許的不同點。

總而言之,隨著B-21型戰略轟炸機的首飛,美軍可謂是再度為上三常的戰略轟炸機研發樹立起了一個標杆。這種標杆不能說對於我們完全適用,但是美軍在新一代戰略轟炸機的研發上,瞄準戰術體系研發作戰裝備,挖掘戰略轟炸機的性能潛力。同時在部分技戰術性能上適當做做減法的辦法,其實對於我們來講還是很有借鑑意義的。

而B-21型戰略轟炸機的部分技術性能,尤其是它的隱身性能,還有它的航電設備,先進設計方法等,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不過咱們也不用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會有同樣的,適應我們自己作戰體系的裝備,翱翔在祖國的藍天上,那個時候沒準B-21就要來仰望我們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b6c792bffdefde026cbeaea6ca2962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