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種姓制度傳承3000年,為何無一人冒充高種姓?原來看臉就露餡
古印度和我國一起被譽為四大文明古國,雖然歷經滄海桑田但大部分文明依舊保留了下來。如今印度的經濟發展很快,成為了世界上不可小覷的一股力量。
印度的種姓制度已經傳承了三千多年的時間,在如今依舊適用。然而印度的種姓並沒有登記在身份證上,為何沒有一人冒充高種姓?原來光看臉就露餡了。
種姓制度並不是印度所特有的,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也存在這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當然了種姓制度只是在印度比較嚴重,即使如今的社會依舊備受推崇。
印度種姓制度源於印度教,如今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這一制度將人分成四個等級,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
婆羅門主要構成是僧侶和行政貴族,他們擁有祭祀權以及文化領域的壟斷地位。剎帝利主要構成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他們負責守護婆羅門。
吠舍的主要構成是雅利安人,他們從事工商業,負責供養前兩個等級的人。而首陀羅大部分都是土著居民,主要從事的都是較為下等的職業。
種姓制度最先是雅利安人建立的,用來劃分不同階級的高低貴賤。然而隨著馬木路克、蒙兀爾等民族的紛至沓來,印度種姓制度經過不斷的修改和發展才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尤其是印度成為英國殖民地後,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對種姓制度加以僵化和推崇,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制度。那麼為何印度種姓制度流傳了三千年,卻沒有一個人敢冒充高等姓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看臉就基本上能夠確定一個人的種姓。高等姓都多只在族內通婚,因此生生世世種姓都無法改變。高等種姓的人皮膚一般較為白皙,而且種姓之間存在某種的外貌特徵。
雖然對於我們來講,看外國人傻傻分不清長相,但本國人一看臉就能夠判斷出一個人的種姓。這是被印刻在骨子裡的,流傳了三千年都無法改變。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高等種姓都接受過高等教育,因此在言談舉止方面也能夠判斷出來。這些都是被固化的特徵,並不能通過一個人的努力而被改變。
其實細心的讀者發現了,種姓制度和西方崇尚的自由和平等的觀念完全相左。雖然種姓制度在印度的歷史上發揮過積極意義,但如今卻和世界所有國家的文化都格格不入。
印度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獨立,雖然明令禁止種姓制度,但這一制度在民間依舊盛行。高等種姓的人擁有更多的資源和特權,低等種姓的人還在貧困線上苦苦掙扎。
縱觀這樣一種制度,自上而下都有一條長長的「鄙視鏈」,每個等級都能夠尋求到心理安慰。對於最低等級的人來說,生活永遠充滿了苦難和不公,因此只能夠通過宗教麻痹自己。
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曾說過:「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沒想到印度用三千年的時間給了我們一個肯定的答案。即使在我國的古代,各個階層也可以通過科舉考試改變命運,但這一點似乎在印度根本行不通。
各位讀者如果我們去到印度,會被視為四個等級中的哪個?歡迎大家留言分享自己的觀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b6AzaG4BMH2_cNUgZ0v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