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正值一年一度的五四青年節,為了紀念這個屬於年輕人的節日,從2020年開始,B站每年都會在這個時候都會製作一部主題宣傳片。
作為國內年輕群體占主流的社區平台,B站做這個宣傳片的目的自然也是想證明自己在年輕人心中的地位。
然而出師不利的是,連續兩年的B站五四宣傳片不僅沒有引發年輕人們的讚賞,反而被他們給群嘲了一番。
更重要的是,它還促成了叔叔與蒙古上單之間的一段「不解之緣」。
兩次前車之鑑,讓小夥伴們對於B站的五四宣傳片不再買帳了,基本都是等著看人家整活的了。
不過就算如此,今年的宣傳片B站還是請來了一位令大家都意想不到的著名人物---莫言老師。
今年這則宣傳片的視頻內容與過往的作品相比,整體畫面、內容的編排都變得相當簡約。
視頻中,莫言老師特地向大家分享了兩個小故事,都是關於老師的過去經歷,一個是他與新華字典的邂逅,另一個是爺爺與狂風的對峙。
莫言講的這個故事,主要是為了跟大家聊聊前段時間公眾號上讀者們向他提的一個問題:如果人生中遇到艱難時刻,該怎麼辦?
最後,他向大家給出的回答是---」一個人可以被生活打敗,但不能被生活打倒「,這正好照應了該宣傳片所擬寫的標題《不被大風吹倒》。
莫言老師作為國內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當代作家,2012年的一次成名讓他的名字響遍全國,使得更多的人見識到了這位慈祥老爺爺不同凡響的地方。
今年的五四宣傳片,也是老師難得一次出現在年輕人社區的鏡頭面前,並為大家指點迷津。
不過這些都不是今天要討論的重點,重點是:這次的宣傳片風格與之前那兩部有了很大的不同。
前年的《後浪》,演員何冰老師還在不吝其詞地讚美著當代年輕人,稱頌著他們的青春與夢想,特別是最後那一句「奔涌吧,後浪」更是讓人心潮澎湃。
去年的《我不想做這樣的人》,一群懷揣著崇高理想的初中生在鏡頭前訴說著自己的內心,一字一句都在彰顯他們對「活出自我」的追求,仿佛那就是每個年輕人心裡的真實想法。
而今年的這則視頻里,你看不到任何舞台形式的開場,有的只是一位年長的作家在鏡頭前為大家寫信。
你也聽不到任何慷慨激昂的演講台詞,有的只是一位老爺爺在用平靜的語氣為大家講述著自己的小故事。
看上去裡面的一切都透露著樸實的氣息,甚至有些不符合B站以往的風格。
但就是這樣的樸實內容,短短兩天時間視頻播放量便已超350萬,無論是收藏指數還是轉發次數都超過10萬,遠遠大於視頻的評論數量。
很多一開始帶著看《後浪》心態的小夥伴們,在看完視頻後想必都會感到意外,怎麼這次B站沒有像之前那樣給大家打雞血、喝雞湯了?
可能,連B站自己也終於意識到:現在的年輕人聽了太多這種高大上的雞湯文,聽得多了人也麻了,可就是沒有一個能準確擊中大家內心的真實世界。
換句話來說,那就是缺乏共鳴感。
各位還記得《後浪》里描述的年輕人都是什麼面貌嗎?年少有為、自信青春、敢拼敢想,一切看上去我們是那麼地自由、有夢想。
何冰老師在視頻中也這樣形容當代年輕人:「你們擁有了,我們曾經夢寐以求的權利,選擇的權利;你們有幸,遇見這樣的時代,但是時代更有幸,遇見這樣的你們。」
過去那個被稱為「垮掉一代」的Z世代,突然就翻身成為了新時代的寵兒,太讓人反應不過來了。
且不說這些聲情並茂的演講詞中有多少是發自肺腑的,光看畫面上的那些美好瞬間,你立刻就能感受到它與自己的生活是多麼遙遠。
遙遠到什麼程度,就跟海綿寶寶與章魚哥各自的心境那樣相去甚遠。
毫無疑問,《後浪》里展示的的確是當代年輕人的風貌,也是眾多年輕人最希望能成為的樣子,然而能真正做到像他們那樣自由的人很少,只能算作是龐大年輕群體里的冰山一角。
而在「冰山」之下,更多的還是那些被生活逼著走且沉默的打工人,日復一日地過著起早貪黑的生活,工作六天休息一天,時不時還要加班,拿著並不充裕的薪水生活下去。
很多人都在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但為了養活自己和家人,或是實現未來的人生目標,他們最終選擇咬咬牙堅持下去。
10年、20年......甚至是30年,他們就這樣在這片生活的「海洋」里不斷地游著、掙扎著,曾經的年少輕狂、曾經的中二夢想,都不敢想、不敢做了。
這就是當代絕大多數年輕人的生活現狀,與《後浪》中所描述的完全就是兩個不同的世界,這也是為什麼該視頻一經發布,就引來了眾多年輕人的群嘲,就因為那不真實。
那麼,咱們的世界就應該是那種充滿苦難的畫面嗎,當然也不是,也不可能是這樣。
知道去年五月初那句「兩麵包夾芝士」為什麼會這麼火嗎,其人氣還一度蓋過了當時B站精心準備的五四宣傳片《我不想做這樣的人》,就是因為它的所言所想,全是不加修辭的真實表達。
「我們聯合」、「兩麵包夾之勢」、「這是軍費不能省」、「小綿羊會髒的」、「50天全沒了」這些話全是出自於一個人喝醉酒喜歡玩方舟的小up主。
喝醉酒,玩遊戲、抽自己喜歡的角色或皮膚,這些都是我們每個人平日裡的生活消遣,可即使是這樣,有些人卻依然是「位卑未敢忘憂國」。
正是有這樣的思想格局,讓這些邏輯不通的酒後之語成為了一段來自普通人們的真實心聲,遠比那些站在鏡頭前儀式化的激情演講來得更具衝擊力。
你說我們的內心有沒有豪情壯志,肯定是有的,但是它早就已經被凡世的塵埃給覆蓋起來了。
我們已經看清了身為普通人的自己,過去那些或激昂、或熱血的偉人式話術,離我們太過遙遠了,然而身邊人就喜歡天天拿這些激勵我們,有沒有聽進去不知道,但至少是真的厭倦了。
一邊厭倦著那些宣揚正能量的「陳詞濫調」,又一邊用獨有的方式來表達著自己的崇高信念,這就是咱們當代年輕人最為矛盾的一面。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們真的不夠了解我們,也不懂得我們的苦。
苦在哪?在於平日工作太勞累,回報太少,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在逐步拉大,而一直被灌輸著「逆水行舟」思想的我們卻還是在「原地踏步」。
等到我們真的想停下來歇一歇的時候,此時的長輩們卻不解風情地說我們不願意吃苦。
不管是白老師的那句「不會吧」,還是企鵝總監指責「青年們正在睡覺」,他們的話語中都體恤不到大家的苦衷,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批評我們,連一點關心都沒有。
實話實說,誰不想成為一個能吃得苦中苦的「人上人」啊,可是一味地忽略我們所吃過的苦頭,然後還要站著說話不腰疼地來抬舉我們,這種缺乏共情的讚揚,我們怎麼可能接受得了呢?
共情是一個很重要的必備因素,再好聽的話,若是說不到大家的心坎兒里,那也只能成為一句空話。
就像讀者們向莫言老師問的那個問題:遇到人生困難該怎麼辦?這看上去就是一個正確答案很明顯的送分題,可它偏偏也是最難答得上來的那種。
每一個人所經歷的人生各不相同,由此造就的脾性千差萬別,看待問題的思想、做法也不會像書本的題目那樣有統一的標準答案。
而這也是莫言在講故事之前會事先聲明「我無法告訴你一個適合所有人的標準答案」的根本原因。
然而它又是每個人一生都會遇到的難題,誰都希望能有個過來人幫一下那個正處於迷茫中的自己。
那麼,讓過來人給大家講述一下自己曾經遇到艱難時刻的經歷,便是一個能讓大家都不抗拒的方式。
一來可以將雙方都放到平等的位置上,二來引起大家的好奇心,同時降低那種長輩說教的氛圍,有效減小我們與大文學家之間的隔閡。
莫言平淡的話語中,沒有以往五四宣傳語那種灌雞血一樣的突兀感,更多的是一種樸實無華的坦誠。
再者,先生在講述過往的同時也不忘向各位拋出「勝利者與失敗者」的定義問題,等於是給大家一個自我思考的機會,而非全程聽著人家自說自話。
「大風把他爺爺車上的草給颳走了,而他的爺爺在與大風的對峙中緊緊地拉著車,雖沒有前進,卻也沒有後退......」
這種老生常談的人生啟示,成為了當下這個時代里難得一見的平等交流,摘下自己的高帽子,來與年輕人進行一場促膝長談,這才是與年輕人互動的正確打開方式。
不得不說,這一次B站終於都找對了路子,當然這也看出了,莫言老師的確無愧於「文學家」這個身份。
即使是當代年輕人最愛的B站,有時也要學會如何更好地與年輕人打交道,所幸它還是有這份心的。
但你說靠這次的莫言老師出面,就能贏回原來的好名聲?我想還不夠,只能說是從負數回到零,至於下一步怎麼做才能實現從零到一,可能要需要等下一個五四青年節才能看出了。
總之,B站今後要繼續努力地與大家搞好關係才行啊。
最終,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來祝願各位---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要聽自暴自棄者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份光,發一份熱,就像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