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鸚鵡殺》的第一反應是,這真的很難不上當。
他在電話里喊你「小周」,很俏皮,帶著一點恰到好處的距離感。
他在登機以前對你說錢的問題不要擔心,如果有猶豫就算了。機場廣播和他平靜的聲音交織在一起,他聽起來離你很近,近在咫尺,近在耳邊。
你決定為這段感情付出五十五萬的豪賭。
結果是全盤皆輸。
你還是不甘心,千里迢迢地找到他,你們碰面,一起坐船,他聽到別人叫你「周冉」,他認出你就是那個被他騙了五十五萬的可憐蟲。
可是擦身而過,他對你說的第一句話是「小心」——他擔心船上海浪太顛簸,他抓住你的手臂,他竟然還在關心你。
當別的男人急於對你獻殷勤時,只有他會注意到這些最不重要的細節,他是不是還喜歡你?是不是還對你留有情意?
你們去KTV,你對他唱出昔日的定情之曲,也擊破了他的最後一絲幻想:你不傻,你知道他就是那個騙子,你識破了他的騙局。
你希望在他臉上看到恐懼,自責,愧疚。你希望撕開他的面具,露出圖窮匕見的醜惡嘴臉。
可是他對你說,我有一個女朋友,我很愛她,但是她不知道我的難處。為了活下去,我傷害了她,她會原諒我嗎。
他犯了法。他騙走了你的全部家當。他將你的人生都無情地扔進了屠宰場。
但在這段輕飄飄的話里,一切都被粉飾。好像他欠你的,真的只是一段感情。
步步為營。
步步緊逼。
哪怕你上當過一次,好像也很難不再騙第二次。對於騙子來說,愛是軟肋,也是兇器。
電影《鸚鵡殺》講述的是一種新型的、專門面向女性的電信詐騙:「情感詐騙」。
這是一種交友婚戀類的網絡詐騙,詐騙分子利用網絡交友的形式,誘導受騙人來進行投資。只是他們的詐騙手段,利用的不是受騙人的貪念,而是他們的感情。
相信不少觀眾在看電影以前,已經讀到過類似的新聞,對類似騙局有所耳熟,可能也會難以避免地產生出一種偏見:這個女人好傻,她怎麼能跟男的都沒有見過面,就死心塌地地愛他、相信他,把自己所有的錢都給他。
甚至也會有種僥倖心理:如果是我的話,一定不會上這種當吧。
在看完《鸚鵡殺》之後,你可能就不會這樣想了。
在這部電影里,周冬雨和李夢分別扮演了兩個受害者周冉和龐寧。
周冉是北京高知同傳,獨立冷靜;而龐寧則是性格颯爽的大美女。
一個夠理智聰明,一個不缺人愛,這兩個人都不應該「上當」,對吧?
但是周冉遇到的男生,會在她每天獨自下班的時候給她打電話,關心她有沒有安全到家。她在所有人面前都很獨立很堅強,只有他關心她是不是孤獨、需要人陪伴。
而龐寧遇到的男生,則是根本沒有談過戀愛的情竇初開小男孩,一邊說情話一邊害羞,對她說的每句話都那麼青澀真誠,好像都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
你以為的情感詐騙,是人設、是套路、是劇本……
但其實他們真正擊中的,是一個人的需求。
是對你無微不至的關心,是對你投其所好的迎合,是從你最脆弱的地方擊中你。
所以,她們很難不陷入這樣的親密關係里。
因為這就是為每一個女性量身打造的騙局。
甚至於,騙了一次不夠,他還能再騙你一次。
影片最開始,周冬雨所飾演的受害者周冉被騙走一身積蓄後,循著騙子留下的蛛絲馬跡,來到了一座大霧瀰漫的沿海小城。
她幾經波折,找到了章宇飾演的騙子林致光,可是對方看到她的反應,不是驚慌、更不是心虛。他很平靜,很坦誠,他向她懺悔,向她尋求原諒。
你可以說這個男人是段位太高、是情感老手……但是你也會忍不住想,萬一他是真的愛上了她呢?萬一他是浪子回頭,想要跟她重新開始呢?
這樣的「萬一」很危險,它是讓你陷入萬劫不復的第一步。
但是你想要賭。你無法放棄這種可能性。
在看電影以前,我們以為這是周冉的復仇故事,她會斷情絕愛,將騙子玩弄於股掌之中。
但是看電影的時候,反而一直都很擔心小周再一次上當。
因為騙子的「騙」術實在太高明,不僅騙到了她,騙到了所有人——甚至也可能騙到了他自己。
而到了最後你才發現,原來「上當」的是觀眾。
為了更好地將一個騙局的來龍去脈講清楚,通常這種反詐電影會選擇「上帝視角」、全知視角,或者是騙子的視角。
它會讓你看到,騙子是如何做局、有哪些專業的行騙套路、整個行騙的產業鏈是如何運轉……影片也是通過這種類似於「科普」的形式,來讓觀眾熟悉其套路,從而產生警惕。
這些科普的內容,《鸚鵡殺》當然也有,但這部電影更特別的一點是,它是從受害者的視角所展開的。
從故事的最開始,《鸚鵡殺》就讓受害者和觀眾——甚至於騙子本人,都處在同樣的、局限的視角里。局中人不僅是騙子和受騙者,觀眾也同樣身處於迷局之中。
這也是這部電影最高明的一點。
影片藉由周冉、龐寧兩個角色,來展現「情感詐騙」受害者的心路變化,折射出女性追尋情感滿足中可能遭遇的騙局和困境。
它從心理層面揭開了情感詐騙的內幕,也讓觀眾沉浸式地感受到,一個人是如何一步步地掉進情感詐騙的陷阱,如何上當而不自知,最終萬劫不復。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有賴於導演精妙的調度和布局。
影片始終是一種冰山式的敘事,表面平靜,實則海平面之下波濤洶湧,危險都藏在細節之中。
看似誰是騙子、誰是受騙人一目了然,其實這是導演拋出的「餌」。
而隨著故事的進展,那種撕扯的心理張力一點點被拉滿,故事卻始終在以一種簡潔而克制的、不動聲色的方式來推進。主角之間的騙與互騙,情感、信任和權力的天平,在無形之中被反轉。
導演也用了大量的視聽隱喻,讓觀眾感受到那種受騙者的切膚之痛。
周冉在出場的第一個鏡頭,是在游泳。人沉在水下時,心跳會變慢,會變得平靜。身體被水流懷抱起來,那種浮力是溫柔的、是安全的,好似嬰兒蜷縮母體之中。
但其實稍有不慎,她就會溺水、會窒息。
正如她和林致光的關係,是包裹在溫柔外殼下的冷酷騙局。
當周冉決定匯款的那一刻,鏡頭切到了案板上的八爪魚。
八爪魚被切開,也隱喻著她完全變成了獵物,在屠刀之下,逃無可逃。
而我最喜歡的一個細節,是周冉第一次發現了林致光的蹤跡:她站在大霧瀰漫的山腳下,聽到霧裡傳來了兩個男人對話的聲音。
這幾乎就是對於他們關係的一種寫照:她始終是看不清、而只能去聽清的。
可是在一望無際的迷霧中,男人的聲音越是清晰、平靜、穩定,就越構成一種令人毛骨悚然的矛盾感。
因為看不清,所以你以為自己聽到的是真的。但聽起來越像是真的,其實就越是假的。
要精準地刻畫出男女主角之間的情感博弈,呈現出騙與被騙者之間「互騙」的情感拉鋸,也需要演員的勢均力敵。而精湛的表演,也的確是本片的一大看點。
從觀眾的視角來說,章宇的表演立住了,才能夠取信於觀眾。他必須足夠有魅力,才能讓人心甘情願地「上當」。
章宇的確不僅是演了一個低劣的騙子。
最開始你以為他是靠聲音行騙,但直到林致光本人出場後才會發現,他的臉比他的聲音,甚至更具有迷惑性。
他平靜、曖昧,也非常危險。他的身上好像籠罩著這座小城的迷霧。你看不透他,但也正因為此,他才更像是一種「容器」。你想要探尋他,想要看破他,想要在他身上投射很多的情感幻想,想要從他身上得到答案。可是越是索求,就會陷得越深。
張宥浩扮演的許照,則可能是年輕版本的林致光。
他有著青澀的面容,臉上寫著一覽無餘的少年氣和心動,可是他的聲音也已修煉得一樣平靜而溫柔,虛偽而危險。
林致光在許照身上看到自己的過去,也一度希望從他身上投射自己的未來。他希望許照能「從良」、能安定下來,過上普通人的生活。
但最終他悚然地發現,許照只是自己的現在。
當過「屠夫」,就永遠不會甘於平靜。他們這樣的人沒有未來,只有短暫的蟄伏和永遠的墮落。
周冬雨的表演又上了一個台階。
甚至你可以說,是她撐起了整部電影,是她主宰了整個騙局。
她的表演里有兩層,首先她是一個受過騙的女人,她演出了那種脆弱、痛苦和創傷感。其次,她也是一個復仇的女人,她需要是清醒、果決、狠厲的。
在她的表演里,這兩者總是同時存在。如果她不夠「脆弱」,就不能取信於林致光。可是如果她不夠「清醒」,也會讓對方心生警惕。她需要表演出一種既清醒又沉淪的狀態,才能讓林致光相信,這個女人的確太愛他,愛到心甘情願被他再騙一次。
而到了這一步,連觀眾都已無法分辨,她究竟是在騙人,還是在被騙。
正如你也從來都猜不到,林致光對她的感情,有多少是真,多少是假。
這個故事裡沒有復仇的工具人,只有複雜的、淋漓盡致的人性——但也正因如此,這樣的講述才是更有價值的,因為它直抵情感和人性的真相。
看到最後你也會明白,他騙不騙你不重要。他愛不愛你,也沒有那麼重要。
作為一個騙子,最高明的騙術從來都無關於套路、或者是操縱。最高明的騙術,是自我欺騙。
你要讓她相信你愛她,就要真的愛過她。要修煉得永遠平靜,讓人看不出你說的話是真是假,就要撒無數個謊、戴無數張面具,以至於面具和皮膚粘在一起、撕都撕不下來。連自己都忘了,什麼才是真什麼才是假。
身為騙子的悲哀,就在於他早已物化了自己。一切都可以被工具化。哪怕對於人來說,最為珍貴的情感,也成為了他行騙的手段。
他首先不愛自己,所以才不具備愛別人的能力。他也不相信自己會被愛,因為他深信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
影片中有一句台詞是,人之所以會上當受騙,並不是因為她蠢,而是因為她還願意付出真心。可是一個人這輩子怎麼可能不付出真心呢?
所以每個人都有可能會上當。
受害者並不愚蠢,「渴望被愛」也並不是一種罪過。
這也是《鸚鵡殺》最溫柔的一點:你覺得這部電影像一把手術刀,近乎直白地剖析了自己,剖析了任何一段感情里的欺騙和自我欺騙。
可是它唯獨沒有指責:付出感情並不可恥,相信別人也並不可恥。這個故事裡沒有「受害者羞恥」,只有對於受害者的深切共情。
只是,執著於騙子的態度、執著於從騙子身上找答案,不如去追尋自己內心的答案。你永遠無法參透這世上有多少騙術,但至少你可以做到不再畫地為牢。
我希望將這部電影推薦給身邊的每一個人,也希望他們都能從中讀到這一點:我們要學會的不是不要受騙,而是要更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