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肥宅快樂水,這不比奶茶香?

2022-06-23     愛旅遊的哆啦

原標題:古代的肥宅快樂水,這不比奶茶香?

那些隱秘的「飲料」簡史,就藏在古人洗盡鉛華的生活之中。

炎炎夏日,當我們喝下一口冰鎮飲料時,不少人都會感慨:「在古代,怕是連皇帝也沒有這樣的待遇。」然而真實的情況,卻並不像現代人所想像的這般不堪。古人的飲料,除了茶、酒之外,還有許多我們不曾聽聞過的「特飲」,為了消暑,古人甚至還有獨特的製冰技藝。

我國古代沒有「飲料」這個詞,但是早在《周禮·天官》中,就記載有一種屬於酒官的職業——「漿人」,專門負責掌管「六飲」。

如此看來,至少在「飲」這件事上,古人很早就形成了傳統,並且在不同年代,古人都有妙招,製作出的「飲料」也各有千秋,每一種「飲料」,都帶著獨具特色的時代信息。

每一種飲料,都帶著時代的印記。

戰爭年代烽煙四起,普通百姓絕對沒有閒情逸緻煮一鍋「飲子」或泡一壺「熟水」。回望歷史,唐朝會出現「飲子」,或許正是因為有了「貞觀之治」。「熟水」的流行,也與宋朝的「抑武揚文,君臣共治」脫不開干係。「渴水」的背後有橫跨亞歐大陸的巨大版圖,而備受歡迎的「荷蘭水」背後,也有康熙和乾隆打造出來的盛世江山。

由此看來,也許只有在古代的經濟繁榮時期,「飲料」才得以盛行民間。而那些隱秘的「飲料」簡史,就藏在古人洗盡鉛華的生活之中。

古人也喝「紅牛」「王老吉」

據記載,我國古代有「六飲」,即水、漿(米、奶酪)、醴(醪糟)、涼(寒粥)、醫(梅漿)、酏(黍酒)。與古代社會政治、經濟地位相適應的是,「六飲」的排列也有等級之分。如《詩經·小雅·大東》中的「或以其酒,不以其漿」,《漢書·鮑宣傳》中的「從賓客漿酒霍肉」,可以說明「飲漿」是平民的生活常態,而皇族則飲酒吃肉。

戰國時期,有條件的人通常在夏天喝混合蜂蜜的「蜂蜜水」。直到三國時期,仍然有人愛蜂蜜水。相傳袁術死前想喝一碗蜂蜜水,但軍中並無蜂蜜,他只能長嘆一聲,咽血而終。

在隋唐時期,民間開始流行一種由水果或草藥熬製成的、名叫「飲子」的保健飲品,這種飲品被稱為「最早的王老吉」

彼時長安街市上隨處可見「飲子」攤鋪,現調現煮。我們在描繪宋代繁華景象的《清明上河圖》中,也可以看到「香飲子」店,可知「飲子」的叫法一直沿用到宋代。

清明上河圖中的飲子攤。

與此同時,宋代也出現了一種名為「熟水」的飲品,即在煮沸的水中加入茶或中藥,用於治療脾濕,它被稱為「古代紅牛」。著名女詩人李清照,一到夏季就暑濕脾胃虛,於是她自創「白豆蔻熟水」,在炎熱的夏季當水來喝。

除了「熟水」,宋代還有一種飲料叫「涼水」,「涼水」並非字面上的「涼」,而是屬於「果汁」類飲品。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了北宋都城開封的州橋夜市的熱鬧場面,其中就提到「甘草冰雪涼水」「荔枝膏」等多種果汁冷飲。

南宋時更是興起了一種叫「縮脾飲」的新飲品,這種飲料將加工過的縮砂仁、烏梅肉、草果、甘草、白扁豆等一一切碎,混在一起,再用水煎成濃汁,然後沉在水井內浸涼,非常適合夏天飲用。

網友還原的雪泡縮脾飲。

元朝時期,相傳蒙古人在西征中亞時,喝到了一種酸甜的「里木渴水」。該飲品深受人們喜歡,甚至還成了忽必烈最愛的飲品。

「渴水」用蒙古語來講,就是「舍利別」;而「里木」其實就是「檸檬」。所謂的「里木渴水」就是「檸檬水飲料」。為了能一直喝到這種「渴水」,元朝人還專門在廣州荔枝灣設置了「御果園」,栽種了里木樹大小八百株。

酸甜的檸檬水也是現代人的愛。

對此,吳萊在詩中作了生動的描述:「廣州園官進渴水,天風夏熟宜蒙子。百花醞作甘露漿,南國烹成赤龍髓。」到了明代,渴水文化可以說是相當成熟,出現了融合肉與豆子的「五味渴水」、除去種子的「葡萄渴水」,以及上等松糖小火熬制而出的「香糖渴水」,等等。

如今,古代的很多飲品已經失傳,但是有一種依然活躍在市面上的飲品,那就是「酸梅湯」。古籍中所記載的「土貢梅煎」,就是一種最古老的酸梅湯。南宋《武林舊事》中所說的「鹵梅水」,同樣也是類似酸梅湯的一種清涼飲料。

古人製作酸梅湯時放入適量冰糖,然後冰鎮,它甚至成了清宮御膳房專門為皇帝製作的消暑解渴專飲。由於食材非常常見,酸梅湯後來慢慢流傳到民間,流傳至今。

酸梅湯,夏日的消暑神器呀

即使在古代,「冰」也是飲料的靈魂

消暑少不了冰涼之意,古人當然也懂這個道理。唐玄宗甚至為自己蓋了一座涼殿,「座後水激扇車,風獵衣襟」,「四隅積水成簾飛灑,座內含凍」,這還不算夠,他還要吃「冰屑麻節飲」

隋唐時期,文獻中有關冷飲的記載不多,倒是杜甫詩中描繪了「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的景況。

當時的飲料已由果品擴大到了其他植物,如杜甫《槐葉冷淘》詩中即記述將槐葉汁、甘菊汁放在冰水中,冰卻後吃起來「經齒冷於雪」。由此可見,即使在古代,「冰」也是飲料的靈魂。

冰,是冷飲的靈魂啊。

而說起貯冰的歷史,最早還可以追溯到周朝。《周禮·天官》云:「凌人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很顯然,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相應的機構管理冰政,負責人稱「凌人」,凌人的工作分為「斬冰」(分塊)、「三其凌」(儲冰)兩部分。

1976年,陝西省雍城考古隊就曾在姚家崗發現了東周時期秦國的冰窖遺址,該冰窖可藏冰190多立方米。當然,那個時候能夠在夏天享用冰塊的都是王侯貴族,冰塊並非普通人家能夠消受得起的——因為用冰的成本實在太高了。

冰在古代並不是人人都用得起。

由於對冰的需求增加,民間也開始貯冰,宋代更是因此出現了貯冰專業戶,他們夏天以賣冰為生。楊萬里的《荔枝歌》中生動地描述了宋代賣冰的情形:「北人冰雪做生涯,冰雪一窖活一家。帝城六月日卓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一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甘霜甜雪如壓蔗,年年窨子南山下。」

宋時「飲茶」與「飲酒」雖在百姓生活中占有主要地位,但「冷飲」仍為夏季市場上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冷飲」的普及,對於古代飲料的發展甚至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這就是「飲料」在宋代民間呈現一片繁榮景象的重要原因。當然,這也與皇室消暑納涼的倡導密不可分,相傳宋徽宗因為吃冰太多而患上了腸胃病。

冷飲雖好喝,可不要貪杯哦。

元代的冷飲與宋代不相上下。《析津志》中記載元大都酒糟坊中「夏月多載大塊冰,入於大長石梘中」。這種冰鎮涼酒可以大量供應,隨用隨取。

《飲膳正要》還在妊娠婦女禁忌食品中特別提出「食冰漿,絕產」。另外,從《馬可·波羅遊記》中所寫的「居民喜食奶冰」,可知冰鎮奶製品也已普及民間,但牛奶畢竟不是古人的主食,因此一直停滯在「奶冰」階段,沒有向前發展,而冰酪卻在馬可·波羅遊歷期間傳到了義大利。

牛奶做成的冷飲也很受歡迎。

明清時期,飲料的內容向果品、蔬菜、藥物方面深化發展,冷飲的目的也由單純降溫解暑向衛生保健方面擴展,《遵生八箋》中就記述了40多種冷飲,當然,其中也不乏在與世界文化交融中輸入的「舶來飲料」

飲料文化大交融

從世界的角度看歷史,我國古代的大部分時期都處於封閉環境中。而每當自由市場出現,在與外界進行交流後,飲料這種具有「快消」屬性的產品,很快便在與外界的交易市場中占據自己的一席之地。

「飲子」出現的唐朝,是古代中國影響力最大的朝代之一。玄奘西行天竺取經,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加上古代絲綢之路、樓蘭古城等交通棧道和樞紐,種種因素加持,讓中國飲料文化的傳播走在了與世界文化交流的前端。

飲料文化大交融。

一直到元代,整個亞歐大陸都處於大型的交融之中。蒙古人向南開拓到南海,向北延伸到北冰洋,東至高麗,西達多瑙河。地球上三分之一的土地都被蒙古人占領了。本來吃牛肉、羊肉的蒙古人愛上了吃水果,偌大一塊版圖,「檸檬水」也都不夠他們喝。

到了明朝永樂、宣德年間,當時的航海術已經發達。鄭和率領的船隊七次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多國都有交流,搜集到的各種水果、植物,也都是發展「渴水」的絕佳材料。

對外交流使我國冷飲更加豐富多彩。/pexels

飲料除了「走出去」,清朝也出現了不少西洋飲料「走進來」的盛況。

1769年,英國化學家J. 約瑟夫·普利斯特利發現,向水中注入二氧化碳,就可以製作出碳酸水,給人非常刺激的味道。而在清同治時期,這種帶碳酸的「汽水」被人當作換取黃金的貨物,帶到了華夏大地。

晚清文人葛元煦的《滬游雜記》當中,就有關於「汽水」的記載:「系以機器灌水與氣入瓶中。開時其塞爆出,慎防彈中面目。隨倒隨飲,可解散暑氣。」雖然汽水不是荷蘭人創造的,但我國的西洋貨多為荷蘭產品,喝過這種「汽水」的人,都將其稱為「荷蘭水」

原來古代就已經有「汽水」了。

因為有利可圖,當時的英國人在上海搭建起了汽水工廠「正廣和」。正廣和在中國銷售最好的一款荷蘭水產品,就是烏梅汽水。英國商人在海運發達的天津也建立了汽水廠,兩年後該廠遷到山海關,廠子更名為「山海關汽水廠」。

據說,末代皇帝溥儀的婚宴,用的就是它家的汽水。可見,汽水是晚清最流行的飲料之一。

總的來看,古代飲料文化能夠繁榮發展,正是世界文化交流的結果。如今,我們之所以能夠接受各種各樣的飲料,也正是因為古人經過了「千錘百鍊」的嘗試,把那些數千年來的「飲食」記憶,藏在了我們的味蕾之中,這讓我們不得不讚嘆一聲:古人的智慧,真是誠不我欺。

你對古人的「快樂水」有什麼看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b5276337ffd49fef58ec1c19a87a8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