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島語
6月28日,蘇州太湖,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了服務業擴大開放推介交流會,100餘位來自中外商協會、跨國公司高管等嘉賓,一起在現場聚焦「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
作為國內外大循環的關鍵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樞紐,南京一直在積極構建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而其服務業占GDP比重也是達到了62.2%。
去年12月,國務院批覆同意南京等6個城市開展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南京拿到104條具有很強首創性、突破性的開放政策。
在長三角地區中,南京是唯一一個製造業百強市排名靠前、疊加服務業擴大開放的試點城市。成為國家戰略「試驗田」,對南京來說不僅有著豐富內涵,其內里也透露出一座城創新敘事的隱秘邏輯。
「南京速度」之上,再推一把加速度
去年12月全面放開後,南京似乎就一直在全面提速。
此前組團奔赴德國、日本、韓國、美國等地,「包機搶訂單」的新聞還上了熱搜。香港全面恢復通關,其迎來的首個內地赴港大規模經貿團組,也正是來自於南京。
「南京33條」「五拼五比曬五榜」「尋找南京高見」……一系列舉措及態度,背後都刻著一個字,拼。
在《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總體方案》推出的半年內,南京事實上已經實施了104項政策任務中的四成以上,可以說是「兵貴神速」。
而南京,在「神速」之外,又不斷在給自己上加速度。
在6月28日的服務業擴大開放推介交流會上,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鄧智毅,談及了一組數據。過去五年,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連續跨越五個千億級台階,去年達到1.69萬億元,居全國城市十強;地均GDP達57萬元/畝,居14個特大城市之首;人均GDP達17.88萬元,居15個副省級城市第二。
其中,2022年全市服務業增加值超過萬億元,占了GDP比重的六成以上。
104條含金量極高的具體政策落地,也讓不少在寧企業直接受益。比如一條賦予海外高層次人才單獨舉薦權的「非共識人才」新措施,在普華永道中國綜合商務諮詢主管合伙人於勃看來就極為應景,「人才資質互認的政策,對於全球性公司而言,在全球範圍內調配合適的人才將變得更加便捷」。
作為身處「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三大國家戰略的交匯點城市,南京發力「三產」,絕不是因為獲批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邏輯其實是反過來,正是因為「底子」深厚,才更需要去「拱卒」當這個戰略上的急先鋒。
提起南京服務業,熟悉南京城的人,會立馬想起那條著名的「軟體大道」,華為南研所、中興南研所,都是浩浩蕩蕩的萬人企業。作為國內首個「中國軟體名城」,單點的軟體大道,早已升級為中國(南京)軟體谷、江北新區產業技術研創園、江寧區江蘇軟體園等國家軟體和信息服務集群。
2022年,南京市軟體和信息服務產業集群收入7408億元,同比增長8%,位列全省第一、全國前列。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45個國家先進位造業集群名單中,南京市軟體和信息服務集群榜上有名。
同樣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一核兩翼」的南京金融業。
河西金融城作為這個「一核」,是南京十年來新晉的金融中心,而金融業也成為了建鄴區最具優勢和主導性的第一產業;「兩翼」之一的新街口,覆蓋了鼓樓秦淮玄武三區金融力量,匯聚了眾多金融機構的總部及省分行;江北雖然為後起之秀,但是作為國家級新區,上升趨勢顯著。
在此前發布的第14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報告中,南京金融業綜合競爭力位列全國第8。而在第32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GFCI 32)中,南京排名第83位,創歷史新高,排名升幅全球第2。
攝影:陳燁
更另大眾熟知的,或許還是在商貿消費領域。「全國第二」的德基廣場早已出圈,而其背後的南京消費市場其實更值得說道。
南京都市圈輻射3600萬人口,人均消費品零售額位列全國第一,中華第一商圈新街口商圈年營業額超700億,坪效位列全國商圈第一。正是因為有這片消費「土壤」,才會有德基等向上生長的「網紅」企業。
服務業,一把火力威猛的「秘密武器」
事實上,比起條線分散的服務業,更容易有「話題」的或許還是感官上更加「熱火朝天」的製造業,一個「巨無霸」項目,是拉動就業、產值和產業集群的「大殺器」。
各地在製造業上的你追我趕,可以說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
拿長三角有「工業第一城」之稱的上海來說,2022,其標杆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在產量方面被西安反超,產能第一的名號易主;在規上工業營收方面,此前已經被深圳超越的上海,在工業增加值數據上,去年再次被深圳反超,「工業第一城」這塊招牌,似乎已經有點搖晃。
都在趕路,步履不停。
其實南京,也是傳統意義上的製造強市,工業規模超1.5萬億。無論是集成電路、智能電網,還是軌道交通、智能製造裝備,抑或是鋼鐵與石化新材料,南京在二產上的成色很足。
沒有先進位造業,現代服務業就是沙灘上的城堡。但是對於如何更好做好製造業,南京似乎有著自己的邏輯。
如果細看「工業4.0」浪潮之下,美國在製造業上的發展路徑,會發現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促進,是大勢所在。
生產性服務具有高知識技術密集度、高生產效率、高附加值的特徵,據世行有關報告,已開發國家產品的最終價格中,製造環節增值占比不到40%,服務環節增值約占60%。服務業務收入已占世界500強中製造企業總收入的25%,20%的跨國製造企業的服務業務收入超過總收入的50%。
當然,服務業之於美國,已經不止於此,某種程度上說,美國對外輸出著服務業「霸權」,從蘋果到微軟,再從迪士尼到麥當勞,這些都是支撐美國一年一萬億美元商品逆差的服務業要素。
在《紐約、芝加哥、洛杉磯:美國的全球城市》一書中,能看到兩座產生鮮明對比的城市,芝加哥與洛杉磯。
密西根湖畔的芝加哥,倚靠水路和鐵路貿易在19世紀崛起,承接當時紐約繁榮的進出口貿易,這座工業城市從無到有拔地而起,創建出「巨大的工業大都市和東西部及中西部相連的製造業城市帶」。
二戰後,芝加哥工業開始逐漸遜色於聯邦德國和日本,而相比於紐約一直在強化金融與生產性服務部門,在此領域並無建樹的芝加哥、底特律等老製造業城市,只能捲入一種慢性衰退。
而洛杉磯是硬幣的另一面,身處加州南部,乾旱缺水,其實資源稟賦很差,並不適合建立現代城市,更適合搞搞畜牧業。但是起於加州淘金熱,算是勉強發展了起來,即便是吃到了一些二戰的軍工紅利,其工業基礎還是薄弱。但是「窮則生變」,洛杉磯孵化出了電影業這個輕產業,80年代末,又吃到了計算機、網際網路革命所釋放的增長紅利。
相較之下,一位過早困頓於優勢產業,被動式向前,一旦失去動能,就會陷入停滯;另一位,資源稟賦偏弱,但主觀能動性更強,很早從製造業拓寬至服務業,尤其是金融和生產性服務業,收到了發展奇效。
再看南京,其實很早就開展了「兩業融合",就從企業微觀層面上來講,如智能電網的領軍企業國電南瑞,它不光是先進位造業的旗手,也曾多次入圍「中國十大創新軟體企業」,是軟體和信息服務業領域的重要企業;中汽創智的南京T3,可以說融合了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智能網聯車服務等多端領域,製造業和服務業深度嵌聯。
在南京的生物醫藥領域,同樣是兩業融合貫通。目前,南京已經打通了生物醫藥的全產業鏈,包含精準醫療、生物製藥、醫療器械、醫療服務等諸多細分領域。國家也在南京設立了對新藥臨床審批周期有重大影響的服務機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南京服務中心,同時放寬醫藥研發用小劑量特殊化學製劑管理,進口通關時間由原來的90天縮短至7天,加快南京創新藥研發上市速度。2025,南京生物醫藥產業規模有望突破2400億。
蘇交科集團總裁朱曉寧也有一個說法,在全球工程承包行業,很多中國公司能排到前十名,但如果是工程諮詢行業,就只能排到20名以後了,靠前的都是歐美公司。這其實就是一種制約了我國工程承包行業高質量走出去的關鍵因素,在南京雙業融合新政策下,蘇交科在工程諮詢行業,正走在全國前列。
南京有沒有底氣打好這張牌?
國內首個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的城市,是北京。2022年,北京服務業占比GDP比重超過八成,高於全市GDP增速2.7個百分點。
事實上,在1995年左右,重工業在北京的比重依然很大,甚至要超過當時的工業重鎮瀋陽。但借力奧運會、國企改革、中國入世等疊加事件,北京在金融、網際網路、總部經濟等泛服務性領域迅速升級,實現「騰籠換鳥」。
北京這張切片,也很好地詮釋了20世紀80年代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弗里德曼,提出的「世界城市假說」,城市是價值流動、資本循環和社會空間生產中的節點,節點越強,權重越大,從而激起價值增值和經濟增長。
無論是紐約、倫敦,還是北京、東京,會發現國際門戶城市的重要特徵,就是在於現代服務業足夠開放、足夠發達。
某種意義上講,金融服務、商業服務、技術服務等要素的流動,重要性要高於單純的貨物流動。
而南京,也在發力去建設全球有影響力的創新型城市,現代服務業這張「牌」,可以說是極重要,也極具戰略意義。
在政策和場景端,南京將在投資貿易便利化、商貿文旅開放、跨境金融服務、健康醫療開放、服務業賦能製造業、國際人才服務等六大領域重點發力。
按照南京市商務局局長劉永輝的表述,南京將對商務、金融、法律、專業服務等10類服務業擴大開放、放寬外資准入,提升資金、人員、貨物、數據等4個要素跨境流動便利度,由此南京承載服務業擴大開放+自貿試驗區兩大國家開放戰略,開放能級,最高城市之力。
同時南京也啟動了「全球數字服務商計劃」,一方面誠邀全球服務商匯聚南京,另一方面也是在賦能江蘇優勢產業轉型升級。
比如為了給科創企業做「服務」,南京進一步完善了科技金融支撐環境,既配置了總規模500億的產業投資基金,也設計了50億元規模的科創基金,豐富了寧科投、寧科貸、寧創債等金融工具,建設了「寧企通」惠企綜合服務平台,持續營造一流的創新創業生態。
而作為一座在科教文衛領域積澱很深的城市,南京來發力現代服務業,有它的優勢所在。
南京有一組數據,這座城市擁有51所普通高校、92名「兩院」院士,在寧科研院所 61家,「兩院」院士數、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人口均居全國前三。2022年,全市新增在寧就業參保大學生 37.69 萬人,新增留學歸國人員7306名。在國家創新型城市排名中,南京連續三年穩居全國第4位……
一個個數字,共同構建了一座城市的底氣。
今年一季度,南京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6%,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71.3%,拉動全市經濟增長3.7個百分點。
修煉多年,南京的現代服務業,如今正在破繭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