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經濟數據意味著二季度GDP可能環比零增長

2023-06-15     蘿蔔投研

原標題:5月經濟數據意味著二季度GDP可能環比零增長

東吳證券陶川團隊解讀5月經濟數據指出,由於工業的放緩和地產投資拖累,二季度GDP有可能環比零增長,二季度也會是今年經濟同比的高點和環比的低點。

工業生產:第二季度開局偏弱。由於基數的原因,5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放緩在市場預期之內,0.63%的環比增速也不低(至少符合疫情前的同期平均水平),但是考慮到4月環比增速-0.34%創下同期歷史最低,0.63%要大打折扣,我們用4、5月環比平均增速來衡量第二季度以來工業的動能,2023年可能是近年來第二季度動能放緩最明顯的年份。

從行業來看,汽車和電氣機械無論從單月同比還是兩年復合同比增速來看都是名列前茅,這與相關行業出口的穩健、以及政策的支持相對應。而計算機電子和食品製造等行業則主要是2022年保供下穩健增長帶來的高基數,加上2023年需求上的不足,導致單月同比增速明顯下滑,凸顯出當前部分行業去庫存的壓力仍然較大。

製造業投資:拐點已至,內生動力不足是大問題。2021年至2022年製造業成為穩經濟的重要支撐,但2023年以來製造業投資增速持續放緩,5月5.1%的同比增速意味著製造業的拐點已來臨。從結構上來看,大多行業存在生產動能不足、投資意願較弱的情況,包括此前一直是「壓艙石」的電氣機械行業,其5月投資增速放緩十分明顯。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截至5月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累計增速由正轉負,這說明在財政政策相對不那麼積極的情況下,市場內生的投資需求依舊是偏弱的,這是當前解決就業、收入等重要問題的重要難點。

基建:增速的「加快」但結構分化的「加劇」。2023年以來基建發力明顯,5月廣義基建投資同比增速錄得10.3%(4月為7.9%),基建投資勢頭仍保持強勁。分細項來看,5月基建投資加速的「主力軍」是電熱水供應,而交通運輸和公共設施投資對基建的發力並不顯著。

穩定基建的增速對於穩住經濟復甦的邏輯至關重要。目前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發行放量雖不如2022年,但發行進度較歷史同期仍然偏快。不過隨著下半年專項債發行空間變窄,後續政策端將如何為基建投資加「彈藥」是一大關注點,我們預計屆時會有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或者特別國債(或長期建設國債)來加以輔助。

地產投資分化已至「臨界值」?竣工與開工的增速差走闊至歷史高位,投資可能難以穩定;一是參考2015年的竣工-開工高度分化後,貨幣雙降+棚改+下調首付比「接踵而至」,地產投資才企穩反彈;二是向竣工的傾斜對投資復甦意義不大,「保交樓」推動的或更多是已售期房的完工,今年地產開發資金中的預付款及按揭較去年略增,其中更多可能是來源於一季度銷售端的需求釋放。

地產銷售「爬坡」動力略顯不足,內部差異也值得注意。根據30城商品房銷售面積口徑,以積壓剛需為代表的三線城市地產銷售面積增長在一季度「曇花一現」,而二季度後以一線城市為主的地產銷售的相對穩健背後反映的可能不是經濟復甦的邏輯。隨著6月高基數壓力到來,地產需求的提振壓力有所上升。

從分項數據看,5月主要地產指標未見回暖,當月地產投資同比下探至-10.5%,地產新開工依舊未見起色,同比萎縮27.4%,竣工同比增幅收窄至24.4%;銷售回落趨勢明顯,同比轉負;房企到位資金不穩。

消費方面,線下消費受節日因素影響持續活躍,通訊、娛樂及燃油消費復合增速居前;4月的噪音消退後,汽車兩年復合增速提升了。不過地產鏈消費繼續拖累,建築裝潢增速與竣工相比並不理想。

往後看,消費的「潛力」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從整體上看,與疫情放開後的發達經濟體相比,我國居民消費占經濟比重偏低、居民信心和消費傾向不足;從重要組成部分看,以汽車為主促消費政策已有部分落地,但其中大宗消費下鄉需關注財政後續支持情況,新能源購置稅減免延期對於短期穩需求的影響存在不確定性,有可能帶來觀望效應。下半年汽車消費好於2022年的難度不小,保守估計若按照2019-2021年同期(6至12月)汽車銷售的均值計算,則汽車端可能會拖累全年社零增速0.8個百分點。

降息和金融數據之後,市場對於5月偏弱的經濟數據已有較為充分的心理準備。我們預計1至2月內,以基建和地產為抓手的穩增長的一攬子政策會陸續出台,根據以往的經驗,經濟在之後往往會出現脈衝式的反彈,因此第二季度會是今年經濟同比的高點和環比的低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b43eefa897d2da5cbcedc9c7e4cf1c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