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的描述盡顯華夏兒郎的豪邁與不羈。作為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疆域遼闊、實力強勁的大一統帝國的少數民族,蒙古族興起與變遷的每一步都富有深意。
遠古時代,北方草原因為自身的地理環境與地形的差異,導致該地帶的氣候與其他地區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基礎條件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游牧民族的興起成為了必然。
根據相關史書記載,蒙古族最早的祖先被稱作室韋,屬於東胡族的一支。
秦漢末年,由於匈奴的勢力越發強大,占據著塞北地區大部分土地,東胡族與鮮卑族、烏桓族等因實力較弱,族人紛紛逃竄,輾轉於塞外草原與黃河流域。在這樣政治歷史背景的作用下,他們逐漸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政權。
從南北朝到隋唐時期,鮮卑、柔然、契丹等政權紛紛登上歷史的舞台,與此同時,蒙古族先祖室韋人的勢力也在此時悄然發展。
隋王朝時期,因為強敵在側,為了尋求自保室韋各部落只得暫時選擇臣服。
唐代,因為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思想上的高度繁榮與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室韋被納入了中央政府的管理版圖之中,而隨著發展的需要,室韋大大小小的部落逐漸出現了分化,其中一部分族群往草原地帶發展,而另一部分則去往了額爾古納河附近,也有一小部分由於自身的原因逐漸遷移到草原地帶。
時間來到公元12世紀,在歷經漫長歲月的發展,在克魯倫河、肯特山等地發展的室韋人不管是在人口,還是技術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進步。
然華夏大地,自古以來便是紛爭不斷,政權的更迭不休是那個時代最突出的特點。唐朝時期,蒙古高原動盪不安的局勢將室韋人捲入了紛亂的戰爭之中,雖有損傷,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他們部落的進步與發展。室韋的各個部落在唐王朝的管理之下,每年納貢、接受中央政府的冊封,在唐朝的庇護之下保存了自身實力。
遼朝時期,阻卜旗下所擁有的部落之多、實力之強,是當時的遼朝中央政府不容小覷的存在。
道宗時期,為穩定漠北地區的局勢,遼朝政府曾與阻卜之間發生過數次鏖戰。
對於遷入漠北地區的室韋人為何要改稱「阻卜」,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室韋族從最開始便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它是一個聯盟,氏族、部落是它的基本構成形態,各個部落的政治、生產及大小事務的操持都由酋長統一管理。
第二,時局變化所帶來的影響,「阻卜」一名是契丹時期中央政府對於外蒙、內榮鋸盟以及草原上漿古語族所有遊牧部落的稱呼,關於「阻卜」這一稱謂最早開始使用並傳播的是契丹人、女真人和阻卜人。
9世紀時,隨著當時的強勢民族回紇政權的瓦解,為室韋人後期擴大勢力範圍與建立政權提供了歷史契機。
又因契丹政權的興起,使得室韋各個部落或是向西向南遷移,或是被契丹征服,臣服於契丹的統治之下,這也就使得室韋的各個部落需要重新組合,並以新的稱號開始活動,所以遷入漠北地區的室韋人改稱「阻卜」是動盪時局下的必然產物。
室韋族的各個部落由於游牧民族居多,因而主要的生產生活方式為捕魚和打獵,後期由於民族間的不斷融合,犁耕、釀酒和畜牧業開始慢慢推行,使生產力獲得了提高。
又因為室韋各個部落所分布的地區廣闊,且每個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都各不相同,因此各部落所從事的生產勞作也不盡相同。
正因如此,室韋的統稱過於廣泛,不利於國家政府的管理,無法做到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所以遷入漠北的室韋人改稱為「阻卜」,阻卜相較於室韋範圍有所局限,且所指相對比較嚴格單純一些。
由歷史發展可知,遼朝時期為了安定北方的少數民族,中央政府從政治經濟等多個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政治上,利用政府的威懾力與國家實力,不斷征伐,將漠北地區的室韋人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經濟上,與阻卜各部落都保持著利益往來,主要方式為朝貢,因為阻卜各部落大多是游牧民族,因此所收到的貢品多為馬和駝。
而其中,因為各個部落為了生存的遷移,儘管同根同源,但是不少部落已經融入了其他的部落,而且還有一些部落也已經換了名字。
儘管如此,金朝時期中央政府與阻卜各部落之間依然保持著頻繁的貿易往來,這對於阻卜各部落的發展以及蒙古高原的整體局勢走向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隨著政權及國家時局的不斷變化,室韋人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壯大。遼金時期,阻卜各部落的勢力範圍已經有所擴大,西面到達阿勒台山,西北地區更是直至謙河、石河,北部到達貝爾加湖,東面勢力範圍遠抵大興安嶺,南面則到達陰山與額濟納河地區,阻卜部落勢力範圍的不斷擴大對於後來強勁的草原游牧民族---蒙古族的誕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綜合上述內容,我們可以明確的是:歷史上遷入漠北地區的室韋人之所以改稱為阻卜,是因為室韋族部落聯盟的歷史因素、政治局勢動盪不安所引起的改變以及各古代各民族之間的不斷融合與發展等多個方面的共同作用下所導致的結果。
歷史之事本就錯綜複雜,時至今日,我們所看到的華夏民族皆由過去的氏族、部落等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融合、發展、演化而來。
不管是室韋還是阻卜,變化的只是不同朝代下的部落結構、勢力範圍與名號,但無法抹去過去民族的精神烙印。我們不可否認的是,正是因為過去先輩的勵精圖治,才有了如今我們國家的繁榮昌盛和五十六個民族一家親的盛世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