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檔上映了四部愛情片,但檔期票房冠軍還是《孤注一擲》。
劉浩存、宋威龍主演的《念念相忘》在新片之中首日票房最高,但仍不足5000萬,黃金場次占比21.2%,上座率卻只有9.6%,遠低於上映34天《封神第一部》22.4%的上座率;兩年前在台灣上映過的《最遺憾錯過你》首日票房僅為1043萬;馮紹峰、古力娜扎主演的《愛犬奇緣》首日票房更是低的可憐,只有37萬。
《念念相忘》《最遺憾錯過你》《愛犬奇緣》
最令人意外的莫過於《燃冬》。上映首日票房1538萬,票房占比僅為4.2%,上座率6%;第二天,《燃冬》豆瓣開分6.3,口碑無力帶動票房回升,日票房僅為196萬。據燈塔專業版顯示,《燃冬》最初的映前媒體預測票房為4500萬-1.5億,上映三天後,預測總票房下調至2739.2萬。
作為曾入圍第76屆坎城國際電影「一種關注」單元的電影,上映之初,大眾對《燃冬》的期待頗高,甚至有影迷為其冠以「中國版《戲夢巴黎》」或「中國版《祖與占》」的稱呼。再加上,周冬雨、劉昊然、屈楚蕭主演陣容具備商業吸引力,讓電影看起來有一定的票房和口碑潛力。
意外的是,映後一切期待都落了空。8月24日,「燃冬票房就像豆汁兒」登上微博熱搜榜,話題里網友大多是對《燃冬》的不滿。不僅如此,小紅書、豆瓣、抖音、B站等其它社交媒體平台上,網友們大範圍玩梗調侃稱:「2023最歹毒電視劇《我的人間煙火》,2023最歹毒的電影《燃冬》」。
映前一片看好,映後大失所望,如此強烈的對比之下,《燃冬》到底做錯了什麼?
文藝片屬性在當下的市場環境里,就算無法與商業大片抗衡,理論上也應該有口碑保駕護航,但可惜的是,《燃冬》的劇本和演技都沒有符合觀眾應有的期待。
故事沒有一條完全清晰的劇情主線,主要講述三個年輕人在延吉結伴遊玩的幾日。在遊玩之中,他們對過去的膽怯和未來的無措都重新進行了一次整理,三人逐漸打開了心扉後,相繼邁入全新的生活。
《燃冬》
在講述年輕人的情感迷茫上,《燃冬》試圖通過文藝片的氛圍帶出情感抽象的無助感,但是「詞不達意」的台詞與故作姿態的情節,讓「文藝」滑向了「做作」的批評。
電影中,有效的過往信息零碎,讓觀眾無法明晰人物動機,這也讓幾處情緒化的情節設置加重觀眾的困惑。三人夜遊動物園、用嘴接力銜冰塊等情節,導演解釋為表現三人情感的共通性和流動性,但如此抽象的回應並沒有為觀眾解惑,小紅書上,網友對「接力吻」的形容都是「炸裂」「不適」。更有網友調侃,原本是周冬雨和劉昊然的「燃冬」,屈楚蕭只扮演了「燃」的火字旁。
劇情的斷裂和跳脫,讓觀眾始終無法從中得到連貫的想像和感悟,導演想表達的情感迷茫隨著碎片化的處理,以及大量隱喻鏡頭堆疊成了觀眾的迷惑。與此同時,演員們參差不齊的演技並沒有幫助觀眾梳理劇情中複雜的情感表達,反而成了另一大理解障礙。
周冬雨在既定的演技空間裡穩定發揮;屈楚蕭戲份寥寥,沒有一定發揮空間,無法做出合適判斷;劉昊然的演技被指不得要領,片中一場夜店哭戲,非但沒有成為他的演技高光時刻,反而成為網友們集中玩梗的段落。豆瓣網友評道,「為什麼嚼冰塊流淚啊……是不是買了瑞幸 被騙了他心裡不舒服又捨不得9.9,含淚炫沒。」
失衡的表演配合斷裂的情節和空蕩的對話,《燃冬》並沒有引來觀眾對於傳統文藝片故作高深的指責,批評的話術反而多是之前指責青春愛情片的失望和憤怒,在豆瓣話題中,「《燃冬》評論比正片還精彩」49篇內容,有9.0萬的瀏覽量。
觀眾對《燃冬》的不滿,並非簡單意義上文藝片沒有市場,與之相反,目前觀眾對於文藝片始終保持包容的接納態度。近年來,《隱入塵煙》《宇宙探索編輯部》等文藝片都取得的了不錯的成績,尤其是《隱入塵煙》靠口碑逆跌,在上線視頻平台的情況下,院線票房依舊持續上漲,最終收穫1.09億票房。
而對《燃冬》來說,其市場潛力本該是最值得期待的。入圍坎城的光環,華麗的演員陣容,導演陳哲藝在三大電影節上的口碑,這些原本的加持,還是改變不了《燃冬》票房口碑皆輸的命運。
一方面,電影確實存在不夠成熟的地方,但到全網吐槽的地步,還是因為它犯了很多文藝片都會犯的錯誤。
《燃冬》的失利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地球上最後的夜晚》。同樣是商業化陣容,同樣是新興作者型文藝片導演,同樣是文藝愛情片,以及同樣因宣發惹怒觀眾。
2018年,跨年夜《地球最後的夜晚》首映,憑藉宣傳「一吻跨年」的獨特概念吸引了不少觀眾,當時適逢短視頻上升期,「一吻跨年」在抖音迅速走紅,最後,電影形成一票難求的盛景,預售票房1.5億,首日票房便達到了2.5億。
但一夜之後,浪漫營銷迅速被口碑控訴掀翻。「看不懂」「暈」「看睡著了」等負面評價鋪天蓋地指向對「欺騙性宣發」的不滿,貓眼評分降到3.7,豆瓣評分直降到6.9,口碑反噬進一步影響票房,最終《地球最後的夜晚》以2.82億票房成績收官。
《地球最後的夜晚》宣發毋庸置疑打破了文藝片首日票房記錄,時至今日,這個成績仍未被超越,但其後果也是慘痛的,電影失去長尾效應下的潛力票房。
《地球最後的夜晚》力圖通過營銷策略打破文藝與商業之間的壁壘,改變普通觀眾對文藝片的固有印象,甚至不惜為電影營造出帶有欺騙性質的商業片印象,當觀眾拔高的預期與實際電影表達形成了強烈錯位時,這種欺騙感就對電影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燃冬》所引發的衝突主要原因也是宣發營造出了一種商業電影的預期,但觀眾娛樂心態並未被滿足。導演陳哲藝自己在豆瓣評論里也談到,「這不是一部單純、甜美的愛情電影。」
但《燃冬》的前期宣傳緊扣愛情主題。宣布定檔七夕後,《燃冬》抖音官方帳號發布的相關物料都集中於片段式展現三人的愛情橋段;在釋出終極預告中,宣傳語為「愛可以治癒一切,七夕一起浪漫出逃」;之後發起七夕特別場:「13:14 浪漫出逃」「17:20 心動邂逅」「19:20 依舊愛你」等七夕特別場活動,試圖把影片與符合檔期期待的愛情片掛鉤。
微博上,上映當天《燃冬》官方帳號發博配圖「好溫暖、超治癒、勇敢愛」,上映前一日的海報上打出與「一吻跨年」異曲同工的宣傳語「電影進行到32分16秒的時候請在TA的耳邊說一句『撒浪嘿喲』。」——《燃冬》完全踐行商業愛情的宣傳策略,但是這顯然有悖於電影本身聚焦於青年群體迷茫的核心所在,於是,失敗的營銷策略讓電影既無法觸及到真正的目標群體,也激怒了可能的潛力觀眾。
而短視頻在這股風波之中更是發揮出了無法控制的傳播作用,抖音上,《燃冬》的官方帳號的評論區大多是網友們的「陰陽怪氣」。
其實,在關於文藝片的討論之中,審美爭議一直存在,文藝片晦澀的屬性,時常引起大眾的文化焦慮,容易將電影引向一種二元對立的審美攻擊。在審美批判之下,電影本就容易在大眾反應之中失去掌控,讓觀眾錯失對內容的專注討論。
再加上,愛情片長期以來是爛片的重災區,在觀眾失去對愛情片信任的前提下,文藝愛情片想要贏得觀眾的認可難上加難。
2021年上映的《愛情神話》就是一部帶有文藝屬性的愛情片。但影片通過點映口碑打開市場,配合片中幾位女演員的金句片段在網上傳播,加強了觀眾對於電影內容的認可,滬語的方言特性又巧妙地與網友進行互動,增強了電影與觀眾的聯繫。
最終,《愛情神話》數次逆跌,拿下2.6億票房,值得注意的是,文藝片難以觸及的四線城市,居然占到了《愛情神話》票房的37.7%。
數據來源:貓眼專業版
可見,對文藝愛情片而言,並非沒有票房口碑雙贏的可能,在保證電影質量的基礎上,進行質量口碑的宣傳,照樣能夠有在市場站穩的機會。如果粗暴地按照商業愛情片邏輯,或者欺騙式商業營銷的方式來套路觀眾,那效果只可能適得其反。
雖然《燃冬》的失利對於暑期檔來說不值一提,直奔40億的《孤注一擲》已經把今年暑期檔帶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票房高度。但值得思考的是,文藝愛情片這一類型要進入市場,並被觀眾所接納,仍然是個需要解決的難題。
《燃冬》沒有完成的文藝愛情片的使命,或許需要其他影片來書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