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雁」返鄉變「頭雁」 帶領「貧困村」蝶變「幸福村」

2024-10-24     洞庭湖邊那些事兒

「江書記,我們在河堤巡查時,發現大量淤泥堆積,造成水泵無法上水,轄區農業灌溉受到了影響。」「江書記,村裡那條泥濘小路,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難行,農產品運輸困難,居民希望硬化路面。」……提起這位「兵支書」,村裡的群眾無不豎起大拇指:「當過兵的人,幹事就是不一樣!」當村支書的這些年,大家早已把他當成服務群眾的「貼心人」、創業致富的「領路人」,他就是退役軍人、鐵門崗鄉蔡大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江勇。

近年來, 鐵門崗鄉蔡大村在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精品村打造、平安建設等工作中全方位發力。蔡大村先後在服務經濟建設等各項工作領域中獲評「先進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在部隊,我們是國家安定、百姓平安的守護者。回地方,就要成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踐行者。」江勇堅定地說道。

不因名利遮望眼

返鄉扛起接班旗

「好男兒自當保家衛國!」2006年,18歲的江勇懷揣著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毅然投身軍營,服役於泉州武警機動93師。服役期間,敢打敢拼、勤學奮進,淬鍊出了一身過硬本領和堅定意志。2008年,江勇退役後跟隨父親在外創業十年,從事建築行業,軍旅生活讓他很快適應了工地上的日子,憑著吃苦耐勞、為人質樸的品質,江勇年收入最高可達四十萬元。但即使有了頗為可觀的收入,江勇仍割捨不下對家鄉桑梓濃濃的牽掛之情。

2018年,村裡的老書記通過在外人員台帳關注到了這位年輕肯乾的退役軍人,鼓勵江勇回鄉參與經濟建設。這與江勇的想法不謀而合,但父親卻不贊成,「基層事務繁瑣、收入又低,你年輕,一沒經驗二沒方法,去了必定是要吃苦的!」江勇聽後,寬慰父親道:「父親,城裡不缺一個創業者,村裡卻急缺一個青年人扛起鄉村振興的大旗。我願意回到家鄉從基層做起,為家鄉發展貢獻力量!」雖然退役多年,但江勇的言語中仍浸透著軍人幹練堅毅的氣息。就這樣,在老書記的推薦下,江勇毅然放棄了大城市的高薪機遇,回到鐵門崗鄉蔡大村開始從事基層綜治、矛盾糾紛處置工作。

歷經部隊大熔爐的淬鍊,江勇思想素質好、執行能力強、作風紀律嚴,將退役軍人「敢拼搏、能吃苦、勤奉獻」的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一有空就入戶了解「民之所盼」,去到田間地頭解決「民之所急」,堅持把接訴即辦工作往深里抓、往實里做,很快便熟悉了各項業務,成為了村級班子的主心骨。

2021年,蔡大村村委換屆選舉,經黨員、村民一致推薦認可,江勇從老書記肩上扛過「接班旗」,高票當選為麻城市鐵門崗鄉蔡大村新一屆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

知難而進扎基層

實幹為民踐初心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自從江勇走上書記崗位後,一直將「三個滿意」——「自己滿意、領導滿意、群眾滿意」牢記心間,不斷鞭策自己。村級班子換屆後,老一屆村幹部因為到齡,基本上都退下來了,新成員大多都是年輕人,沒有基層經驗,且現在的蔡大村是由「江樓村、江河村、蔡大村」三村合併而來,共26個組、22個塆,工作體量大、事務雜,大家在開展工作時一度停滯不前,找不到突破口,甚至有的年輕幹部開始迷茫,喪失了工作信心。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支書」,面對這一情況,江勇總是積極地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基層經驗,耐心地開導新人:「基層工作確實不容易,能不能讀懂民心、能不能把事情辦到群眾心坎兒上,這都需要我們細細琢磨,不能因為一時的困難就鬆懈、退縮!大家要知難而進,不把自己當幹部、不把自己當小孩,真心實意地奉獻基層!」在他的激勵下,村委班子凝聚一心,以「心連心」溝通交流、「手拉手」紓難解困為工作開展原則,創新工作思路、探索新型幹群關係,隨著一件件小事的辦理、一件件實事的落實、一件件難事的解決,江勇帶領大家用真誠換取了群眾的真心,拉近了黨群幹群關係。

位於蔡大村的大廣高速鐵門進出口緊鄰白果石材產業園,日均車流量1000餘輛,是麻城市最繁忙的高速進出口,且來往的重型車輛占比較大,每天塵土飛揚,擁堵嚴重,環境惡劣,周圍群眾怨聲載道,江勇看在眼裡、急在心裡。2022年5月,針對高速出口道路狹窄、路面破損且無排水設施、噪音灰塵污染嚴重等問題,蔡大村多次召開塆組協調會議,決定對高速進出口進行改擴建,還附近村民一片「凈土」。

在接下來半個多月里,江勇充分發揮退役軍人模範帶頭作用,每天組織村「兩委」幹部,通過入戶走訪、談心談話等方式,逐個摸清附近村民實際需求,聽取他們最真實的意見,共同探討解決途徑,做到事從民需、策由民定,量力而行、分步實施。議定方案後,村「兩委」按照黨員聯戶的方式,動員村民、幹部一起清理門前雜草雜物,為出口道路擴寬打下了良好基礎。同時,通過村民自籌、向上級部門申請的方式,籌集資金400餘萬元,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下,新建800米排水渠道、130米安全護欄,修繕380米雙向6車道高速出口道路。如今,昔日的灰塵路、噪音路、危險路已「搖身一變」成為了今天的柏油路、寬廣路、安全路,村民們臉上也綻放出了幸福、滿意的笑容。

2022年6月,連續近40天的極端高溫乾旱天氣,讓蔡大村大小河流斷流,各類溝渠堰塘乾涸,村裡5500餘畝水稻集體「喊渴」。面對生產灌溉難題,江勇不等不靠,積極籌劃,在號召村民節約用水的同時,主動出擊,每天率先帶領村「兩委」一班人脫了鞋襪就下河開展尋找水源、添置水泵、抽水灌溉、提水作業、挖井取水、開溝引水等系列工作,引導村民開展生產自救,最大程度減少了持續高溫乾旱帶來的損失,解決生產用水、人畜飲水等重大民生問題。

經歷旱情的考驗,全村水利基礎設施短板暴露無遺,江勇協調村「兩委」一起,搶抓機遇,多方奔走,爭資立項,對全村的骨幹堰塘、溝渠河流實施了清淤整修、擴容增量、砍枝掃障等工程。在村「兩委」的帶領下,蔡大村共新建泵站1座、疏通明山水系渠道600餘米、清淤擴容堰塘8口,全面提升了全村水利設施抗旱防澇能力。

多措並舉興產業

扶貧幫困報鄉梓

如何以嶄新的姿態投身到鄉村振興的事業中,讓居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一直是壓在江勇心中的一件大事。在他看來,鄉村振興可以給村民帶來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實惠,這個「實惠」不僅體現在物質上,也體現在精神上。江勇深知,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是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為此,他積極與相鄰的潘塘街道對接,借力花朝河灣風景區,大力發展旅遊度假、田園採摘等農旅結合項目,創新構建兩地資源共享、產銷合作機制,為轄區內企業謀銷路、接訂單,利用平台資源助力企業擴大規模,並吸納周邊40餘名困難村民及退役軍人參與,為他們提供了家門口就業致富「好路子」。同時,他充分發揮不怕吃苦、腳踏實地的軍人作風,多次實地走訪調研,積極與麻城市天蓬可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和麻城市民發種植專業合作社開展對接合作,成功流轉土地新建農莊採摘園,規模化種植梔子花300餘畝。「江書記幹事踏實,有耐心,實打實地為我們著想,讓村裡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愧是退役軍人!」在他的帶領下,蔡大村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年增長近10萬元,家家戶戶都過上了好日子,成功「蝶變」為遠近聞名的「幸福村」。

「美好生活一定要大家共建共享,絕不能漏一人!我們只有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凝聚鄉村發展巨大力量。」江勇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只要鄉親們有需要,他就會慷慨解囊、傾力相助。前些年,在整理村裡人員台帳時,江勇留意到村裡有一名跟著70歲高齡奶奶生活的10歲留守、天生腦癱兒童,且孩子奶奶如今也已行動不便,想到自家孩子,身為父親的他心裡五味雜陳,於是,江勇便把這個特殊的孩子放在了心上,時常在身上備著零食,每當外出時便會繞道去看望孩子。逢「六一」兒童節等節日時,江勇還會準備衣物、生活用品等物資去開展慰問活動,為困難家庭送去溫暖。同時,近幾年,他還帶領村「兩委」幹部積極參與了愛心獻血、疫情防控、鏟冰除雪等系列志願活動,獲得了各級領導及群眾的一致認可。

紮根蔡大村的這六年,江勇憑著退役軍人務實奮進的作風,一手抓集體經濟,一手抓鄉村振興,在各個「戰場」勇猛衝鋒,堅持為產業振興蓄力,為百姓致富謀方,書寫了「歸雁」變「頭雁」的動人樂章。他用創新實幹撐起了蔡大村的人間煙火,也找到了自己的詩和遠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b32f151307e3e7e7a864a08c0fb104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