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瀨戶內遊記
近日,「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秋季展期」如期舉行。作為2019年全球最值得旅行的藝術項目,秋季會期的開始也預示著本屆藝術節將進入尾聲。以下是「鳳凰藝術」特約撰稿人、藝術媒體人馬春雨,從遊客的視角呈現「瀨戶內」不同的第一手體驗。
近期,不知是媒體輿論或是自然的召喚,作為第一批90後,對於還有90多天就要到來的30歲既惶恐又期待。
瀨戶內海飛機鳥瞰
於是我為自己安排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一方面,個人非常注重生活中的儀式感,另一方面,恰逢三年一次的「瀨戶內」國際藝術節,我周五晚訂票、周六凌晨飛日本、周末兩天在瀨戶內「跳島」、周日夜航飛回廣州、周一凌晨到家、早上8:30 正常上班。
藤本壯介(直島小提琴パヴィリオン)
這個旅行短暫、緊張、匆忙,是我給自己「而立」之前的放縱,更是一個迎接開始告別過往的儀式。
瀨戶內國際藝術節藝術總監 北川富朗
我是一位藝術從業者,我的偶像是日本著名的策展人北川富朗先生,對於此刻的我來說,沒有什麼是比遵循自己偶像的腳步更有意義。
原研哉設計2019年「瀨戶內」國際藝術節主視覺海報
「瀨戶內」國際藝術節,是由北川富朗與福武總一郎共同策劃的大型國際藝術項目。其最原始的出發點,是為了復興日本瀨戶內海上那些由於經濟轉型而被荒廢的內海島嶼。可能是它的姊妹項目「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節三年展的光芒太過於耀眼,相比之下「瀨戶內」似乎需要更多人來支持和關注。
草間彌生作品南瓜
北川富朗先生通過邀請世界頂級的建築師、藝術家在海島上完成一系列的藝術實踐,引起人們對這些海島的關注,不僅直接吸引大量的遊客,拉動海島經濟的復甦、轉型,更為世界文化旅遊創新提供了成功的案例。我多年從事「藝術化營銷」及「產業地產的藝術解決方案」等課題研究,北川先生的幾個項目都是我們重點研究的案例,因此,此次旅行對我來講也有著朝聖的意味。
大竹伸朗作品 No. na05-B Naoshima Bath "I湯 (I Love YU)"
出發前,我研究了一下2019年「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的官網(https://setouchi-artfest.jp/cn/)我感慨於主辦團隊在細節上的用心,遠超過了我的想像,只要你有耐心這個網站可以回答你關於「瀨戶內」的所有疑問。
朱哲琴《鍾舍 Bell Shelter》項目海報
由於時間倉促,這次旅行我非常的有目的性,起初在有限的時間內只規劃了「直島」與「豐島」兩個重要島嶼,在得知中國藝術家朱哲琴也參與了本次項目後又補充了小豆島。
中國藝術家朱哲琴在小豆島寺院,攝影:肖全
篇幅有限,想說的太多,過多的細節我便不談。周六凌晨,我從廣州出發直飛日本,由於日本比中國早2個小時的時差,到達大阪關西國際機場時已經是早晨,稍作休息再轉機高松空港(為什麼我不直飛高松,原因是廣州直飛高松的機票價格是飛大阪的4-5倍),在抵達高松機場之後,我直接搭機場巴士去港口,從高松港口乘船前往直島(輪渡信息詳見:https://setouchi-artfest.jp/access/),乘船的時間大約1個多小時,因為長期生活在珠三角地區,這種水上的交通方式十分熟悉,像極了從深圳輪渡去澳門或者廣州去香港。
瀨戶內海東部群島輪渡航線圖
但讓我不禁感慨的是,日本巴士非常的準時,什麼時間出現,什麼時間發車,一分一秒都不差;第二個感慨,是「瀨戶內」國際藝術節的導視系統做的非常好,各方面的問題看導視基本都解釋的很清楚;第三個感慨,華人(包括港澳台地區同胞)到日本自由行確實很熱門,因為每當我用英語和工作人員溝通失敗後,總會有懂日語的華人旅客給我以幫助。
直島地中美術館外景
直島Naoshima被稱為「日本的現代藝術聖地」,在我看來安藤忠雄的建築設計才是「直島」的靈魂。
直島全景圖,圖片來源:直島觀光網站
誠實的講,直島真的不大,島上主要分為本村、港口和美術館區三個區域,著名的地中美術館、內斯之家美術館(Benesse House)、李禹煥美術館都在這裡。
直島宮蒲港口
在這裡海島似乎是一個結界,當我和一眾遊客在宮蒲港登島時,原本還在船上說說笑笑的人們開始陸陸續續的安靜了下來,大家似乎不約而同的被徐徐的海風和海鳥的鳴叫感動了,不願因為自己的歡鬧聲打破島上這種恬靜的氣氛。
直島環島巴士時間表
正直藝術節期間島上交通比較便利,有環島巴士和美術館專線可以選擇,價格大約在100日元左右,下了輪渡就可以看到非常方便的。
草間彌生作品南瓜 直島宮蒲港
「春風得意」很快就到了美術館區,在這裡我參觀了媒體中經常報道的地中美術館、內斯之家美術館和李禹煥美術館,幾個館離得不遠,各自步行10分左右就可以到達,很遺憾由於禁止拍照,我無法展示內部的照片。
直島地中美術館
直島李禹煥美術館
真正親自到訪這裡之後,我發現國內媒體的傳播焦點似乎有很大的誤區。國內的媒體一直都在關注「瀨戶內」國際藝術節有草間彌生的大南瓜、莫奈的睡蓮以及眾多蜚聲國際的藝術家作品,但在我看來無論是《南瓜》還是《睡蓮》都是在其他地區也可以看到的,而真正最值得我們親自來到「瀨戶內」的理由是要體驗這裡建築、藝術、自然之間緊密結合,進而形成的一種「生態系統」。
直島李禹煥美術館外景
就建築而言,首先我感慨安藤忠雄的建築設計與周圍的環境如此和諧,恍惚間覺得建築是從地里生長出來的,而非人為。其次,這些建築所產生的氣場是極端「肅穆」「安靜」的,當你走進其中,你會發現過重的腳步或呼吸聲都會被空間放大,打破原有的平衡。
內斯之家美術館外景(Benesse House)
內斯之家美術館內景(Benesse House)
也許就在那麼一瞬間,我恍惚覺得美術館內展示的是什麼作品已然不重要,僅從建築的空間而言,就已具備了某種宗教般的「神性」,靜靜地坐在其中會感受到基督教中所謂「沐浴神愛」心情。
內斯之家美術館內景(Benesse House)
直島上的另一個重點就是「家計劃(Art House)」北川先生邀請藝術家在本地將已經荒廢的老房子或在空地上進行創造,這就像目前學術界討論比較多的「副文本(paratext )」一樣,意思是:將原有語境的文本打破、重組,產生新的文本,二者之間雖然不同,但卻存在著某種聯繫。「家計劃」落地的數量較多,而且分散,很遺憾我沒有太多時間用來尋找,只能是走馬觀花的瀏覽。
安藤忠雄博物館(ANDO MUSEUM)
南寺(Backside of the Moon)1999年安藤忠雄設計
除此之外,還有直島會堂、「SANNA的夢幻雲朵」、安藤忠雄博物館以及諸多民宿等。由於出發匆忙沒有訂到島上的民俗,好在高松地區生活著一些校友,因此,當晚我便乘船返回高松,與幾位校友聚餐並宿在校友家裡。
豐島全景圖
第二日(周日)的行程比較緊張,需要從高松直達豐島,隨後「跳島」小豆島,重點參觀朱哲琴創作的聲音裝置作品《鍾舍Bell Shelter》項目,之後返回高松機場,乘坐夜航直飛廣州。
豐島美術館地形圖
周日清晨,我告別收留我「沙發客」的校友,趕乘高松港最早的輪渡,抵達豐島(豐島觀光網站:https://teshima-navi.jp/),直奔豐島美術館,因為來的太早,美術館還沒有開門,我坐在室外靜靜的發獃直到營業時間,不小心成了豐島美術館這一天接待的首位遊客。
豐島美術館外景
自美術館售票處到展館主體需要通過一條窄窄的綠蔭小路,路兩側的大樹正是繁茂的樣子,層層遮擋,被蠶食著天空只有斑駁的幾塊,風吹動時發出窸窸窣窣的聲音,誠實的講這種將美術館包場的感覺仿佛世界只有我自己。
豐島美術館內景
豐島美術館的特點就是不展出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品,正如網上流傳的:豐島美術館是用來看水滴的。
豐島美術館內景
美術館的地面做了特殊的塗層處理,就像公園裡水滴落在荷葉上一樣,隨著地面細微的角度變化,有些水滴從不同的方向流到一起形成一個大水滴,有些則在原地靜靜的躺著,一動不動。美術館天窗是個空洞,躺下來可以直接看到一盤圓圓的天空。後來遊客逐漸的多了起來,但大家也都十分默契的不忍心打破館內的安靜,只有時不時響起的低低耳語。
豐島美術館內景
在豐島美術館裡,我安安靜靜的發獃了兩三個小時,聽風在建築外吹過,看天窗外的藍天白雲、懶惰的水滴。整個人思緒平靜,頭腦放空,感覺在空間裡隱形........
瀨戶內海濱海風景
告別豐島跳島去小豆。
在這裡我還是要提醒一下,即將計劃旅行的讀者,一定要隨身攜帶可以果腹的食物,因為餐廳的開業時間固定,錯過了就餐時間他們就會休息;另一方面,一定要提前關注渡船的時間信息,並不是隨時都有船可以跳島的。
崔正化《太陽的禮物》小豆島
小豆島Shodoshima(小豆島旅遊觀光網站:http://shodoshima.or.jp/)並不像它名字那樣小,相反是我所走過的這三個島中最大、最繁華、基礎設施最健全的,公交線路成熟且方便,但由於時間不多,我直奔朱哲琴的「鍾舍」而去。
朱哲琴《鍾舍 Bell Shelter》項目外景 ,攝影:肖全
2019年春,中國跨界藝術家朱哲琴應組委會邀請,參與「瀨戶內國際藝術節2019」並創作了聲音互動裝置《鍾舍 Bell Shelter》。
朱哲琴《鍾舍 Bell Shelter》項目開幕現場攝影:肖全
基於多年來我對朱哲琴藝術的跟蹤研究,以及這是「瀨戶內」項目中少有的以「聲音」為主體的作品,因此權衡之下便決定要來看看。
朱哲琴聲音素材採集 攝影:肖全
一路輾轉,終於找到《鍾舍Bell Shelter》這是一個用廢舊穀倉改造的空間,朱哲琴通過採集小豆島上寺院的鐘聲和醬油廠器械勞作的聲音,進行了二次創作。
朱哲琴《鍾舍 Bell Shelter》項目開幕現場攝影:肖全
她將狹長的穀倉中央放置長達6米的水池,以及用日本和紙製作的「螢幕「用來做聲波映射裝置,兩隻黑色銅磬分別放在磚台上,當敲擊銅磬時聲波與水面所產生的共振會映射在螢幕上,繼承了她「通過光把聲音轉化為視覺藝術」的探索。
朱哲琴2014今日美術館「聲·覺」聲音藝術展現場
我曾經歷過朱哲琴2014年在今日美術館舉行的「聲·覺」聲音藝術大展,也曾現場看過她與玻璃藝術家鄭聞卿教授以及電子音樂人馬海平合作的「琉音」項目。因此,在《鍾舍Bell Shelter》這件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一條清晰的創作思路的。
朱哲琴2014今日美術館「聲·覺」聲音藝術展現場
隨著朱哲琴與與上海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聯合發起「同濟-朱哲琴【Sound x Lab 聲音實驗室】」之後,我們發現朱哲琴在創作手法、藝術語言以及表達的媒介層面發生極大的自由。因為她不僅僅依賴於「人聲」「表演」「現場」等過去常用的元素,更開始升級到運用「儀器」「算法」「人工智慧」等最前沿技術。
朱哲琴《海上琉音》項目現場
回國後,我諮詢了朱哲琴及其團隊,關於《鍾舍Bell Shelter》的創作理念。朱哲琴本人做出了如此的回答:「這座穀倉坐落在小豆島西南邊,是一座被廢棄的穀倉,當我們開門走進去時,因為沒有電,空間很暗,上面有一些小的氣窗,外面的光線透進來,讓人進入一種與自己內心,與無形的事溝通和交流的狀態。」
朱哲琴《鍾舍 Bell Shelter》項目攝影:肖全
關於為什麼要用穀倉完成作品,她回答「作為一個外來者,脫離開所謂宗教和意識形態,其實人們可能還有一些不同的場域是可以進行精神活動的。它可能就是一座建立在社區的穀倉,沒有特定的宗教、意識形態標籤或背景,它向任何人開放。這更貼近藝術本身——藝術是沒有特定的政治、宗教、種族、時間限制的,需要回到最本質。」
朱哲琴《鍾舍 Bell Shelter》項目攝影:肖全
此外,她也希望觀眾成為這件作品的一部分。「在她的聲音作品裡體現了她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那就是——沒有人只是觀者。沒有單純的造物者,也沒有單純的觀眾。對於這個世界我們既是創造者,也是觀眾。在一個自然的空間裡面,任何一個存在、物體都是這個空間的創造者,同時也是觀賞者。所以這件作品中,應該是向所有人敞開的。它並不是一個單向的空間。在空間裡的人和這個空間的能量、場域會產生一種有機的反應。這種反應才是構成整個展覽的根本所在,而不是一個靜止的展覽。」
朱哲琴 《鍾舍 Bell Shelter》項目 攝影:肖全
這也許是我一直跟蹤研究朱哲琴藝術的動力吧。她思想的深度、快速的學習能力、敏銳的藝術嗅覺、不知疲倦的實踐,成就她的藝術不斷的生長、創新,她的作品總是會向我們展現源源不斷的生命力。據了解,在筆者撰寫本文之時,DADAWA朱哲琴在日本小豆島創作的《Bell Shelter 鍾舍 》聲音裝置獲選2019瀨戶內國際三年展季"TOP 5 ART PIECES"的殊榮。
向陽 《可抵達的彼岸》2019 小豆島
時至傍晚,我乘船離開小豆島直達高松港,再乘坐巴士抵達空港,乘坐夜航的飛機直飛廣州白雲機場。
向陽《7層7》外觀2019 小豆島
此刻再回想這段短暫、匆忙的旅行,其中的建築、藝術嘆為觀止,但更打動人的其實是瀨戶內海和海島上最原始的風景、淳樸的民風。
流浪貓小豆島
作為都市人群,我們忘卻了鄉土與自然本身的魅力。而北川富朗恰如其分的以藝術作為餌料,吸引大家走進瀨戶內海,並在探險藝術的同時,讓自己感受到鄉野海島如初的魅力。
中國浙江「桐廬」大地藝術節發布會現場
北川富朗先生是有大智慧的人,他很清楚自己做的是什麼,為誰而做。所以無論是「越後妻有」還是「瀨戶內」,以及即將在中國浙江省開啟的「桐廬」大地藝術節,都可以展現他在藝術與鄉土振興過程中的摯誠。
關於作者
馬春雨 Hubert·MA
馬春雨(Hubert·MA),先後就讀於大連外國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文學碩士,文化觀察員,獨立藝術項目策劃人,民營博物館從業者;長期從事:藝術化營銷、產業地產的藝術解決方案、聯覺藝術等專題研究。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鳳凰藝術 獨家報道 撰文/馬春雨 責編/dbk)
鳳凰藝術
最具影響力的全球藝術對話平台
藝術|展覽||對話
這麼好的新展覽 點圖去看看?
「超越時空的對話——吳為山雕塑作品展」
雲自在 高雲作品展
世界圖像:徐冰《蜻蜓之眼》
第三屆今日未來館·機器人間 DE JA VU
「攝影180年在中國」
倪有魚:∞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鳳凰藝術」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如需獲得合作授權,請聯繫:xiaog@phoenixtv.com.cn。獲得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鳳凰藝術」。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