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北大博士的學習經驗,值得大多數同學借鑑

2022-04-24     明珠絮語

原標題:這位北大博士的學習經驗,值得大多數同學借鑑

01

說實話,我一向是不太相信所謂的學霸或高考狀元的學習經驗的。

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天資各異,他能考狀元,但你用他的方法,不一定能考狀元。

在學習上,確實有人天賦異稟,很多知識一點就透甚至不點就透,學習起來比你玩遊戲都輕鬆。

比如我在以前的文章里提到過,某位高考狀元在中學時代,上課也不怎麼聽講,偶爾還會挑挑老師的錯,數理化考試基本都是滿分。

連老師都承認,這樣的學生不是自己教出來的,是天生的。

這樣的人,一般被我們稱為「學神」。人家是神,當然也就不是人,不在我們的討論之列。

他就算介紹學習經驗,我們也沒信,咱學不來。

02

但我今天看到一位北大博士介紹自己學習經驗的文章,覺得非常接地氣,值得大多數人借鑑。

這位博士,並不屬於從小到大一直遙遙領先於其他同學的那種孩子。

在文章中,他回憶了自己的求學生涯,小學時成績不錯的他到了中學時代,就慢慢地不那麼拔尖,尤其到了高中,在班裡只是中等水平,比學習最好的同學差了一百多分。

其實他當時的煩惱,也是很多同學都面臨的煩惱:做錯的題目仍然會出錯,弄懂的東西仍然會忘。

於是,他下大力氣解決這個最基本的事情,努力讓做過的題目保證會,弄懂的東西更熟練,一遍做不會,就兩遍、三遍。

而當他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之後,發現學習新知識、新題型的速度也越來越快。

最終,他考入了北京大學。

03

其實為什麼有些題目我們貌似懂了,考試時卻仍然做錯,拿不到分?

原因在於,我們沒有真正掌握相應的知識點,只是記住了那道題目而已。

那位博士在文章中也介紹過一位自己的學生,一道考研的數學題目,居然做了10遍之後,再次重做,仍然犯了錯誤。

不過,第11遍犯錯讓她恍然大悟:原來對某個基本定義的理解從一開始就是錯的!

於是,她做了第12遍。

當然,以後這樣的題她再也不會錯了。

所謂考試,就是各種知識點,以題目的形式體現出來。

出題者通過一道道題目,去考查你某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如果某個題目總是做錯,肯定是某個知識點並沒有掌握,反過來,如果那個知識點搞懂了,相應的題目自然會做。

04

記得兒子上高中時,數學成績也不是很好。

我們也曾專門給數學老師發微信,問用什麼辦法能提高孩子的成績。

老師只回復了兩個字:刷題。

當時,覺得老師是有點不負責任,但後來想想,老師如果有靈丹妙藥,也早就給學生們用了,不會等著家長去問。

在你的智商並沒有突出到所有知識點一學就會的情況下,多做題確實是提高成績的法寶。

刷題的意義在於,我們在量的重複中,發生質的飛躍,理解到考試題目背後的知識點所在。

當然,刷題不是做題、對答案,然後不斷重複,而是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梳理的過程,搞清楚自己都哪裡出錯,並一個個真正搞懂。

05

很多人在學習中,都有過「頓悟」的經歷。

這個「頓悟」,其實就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只要有把一道題做12遍的精神,還有什麼題不會做,還有什麼知識點搞不懂呢!

只要每天都堅持去學,不會的題目堅持去思考,最終搞懂它,慢慢地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一通百通,往後會越來越容易。

也許這個過程是枯燥的,但當你走過這個過程之後,得到的將是學習的快樂。

明珠絮語(ID:tsliuchanghai),以教師和家長的雙重視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長的教育困惑。新書《為自己讀書》正在噹噹、京東、天貓等平台熱賣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b2b12f0b9c27d5c8eb96157dcea521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