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理論評論是在與電影發展實踐的互動中不斷創新、不斷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的互動,才能夠推動話語體系、研究體系的良性發展。在電影理論批評發展歷史上,電影理論批評只有面對電影實踐的變化,提出真問題、研究真問題,才能獲得發展的空間和繁榮的局面。蒙太奇學派、新現實主義、新浪潮、新好萊塢、巴贊、布萊希特、克拉考爾是這樣,即便是麥茨的符號學,德勒茲對影像的運動、時間、空間的重新定義,也都體現了對電影實踐中的真問題的應對、回應和闡釋。
電影理論批評有不同維度和方向,有做基礎理論研究的,通常學術上叫做「無用之用」的研究,看起來是沒有具體作用,但是為研究打下了歷史、理論和概念基礎;第二類研究是對過去、現在正在進行中或者已經發生的創作現象、生產現象、行業現象的研究,這個研究在理論批評中是最活躍的,為基礎研究提供鮮活的材料,反之又為面向未來的研究提供前瞻基礎。只有對現實對歷史有充分理解,才能更好地預測未來。理論批評三個維度都存在,無論哪個維度,研究真問題、提出真問題都是其核心要素。
現在從事影視理論批評工作的人非常多,全國高校有幾百個與影視有關的學科點、數以千計的研究者和學者,而從研究方法來看,大致有四種:一是把電影當做「文本」,更多的是做文化研究,把電影作為社會文本,看它與社會之間關係的研究,這種方法在文學研究、歷史研究、人類學、社會學研究中都是常見的。二是把電影當做「作品」進行研究,就是所謂的電影藝術批評。曾經在80年代非常活躍,現在這些年反而見得少了,有藝術鑑賞力和分析力的批評不多。三是把電影當做「產品」的研究,這20年把電影作為一個產品,從生產體系、產業體系的角度進行研究,比較普遍。四是把電影作為「媒介」,從傳播介質的角度進行研究,研究其傳播規律、傳播效果、觀眾接受和反映等等。
但總體而言,從中國有電影開始,電影理論批評就與電影創作實踐相向而行。如剛開始的「影戲理論」,確立了電影與戲劇的本體關係;到後來關於電影「沙發」、「冰淇淋」功能的爭論,對電影娛樂性的理解;再到後來關於國防電影的討論,電影與全民族抗戰的關係等。新中國成立以後,鍾惦棐先生的《電影的鑼鼓》,理論批評的焦點也在電影領域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夏衍先生關於電影劇本的問題,關注的也是電影創作的具體問題。改革開放以來,電影理論批評更是與電影創作同舟共濟。如最早的紀實美學的討論,對「第四代」推動電影語言轉型起到了關鍵性作用;隨後的電影與戲劇、文學的關係,提出「丟掉戲劇的拐杖」,「第五代」對影像的重視與這個理論批評的熱潮密切聯繫;再隨後,關於藝術性和商業性的關係,究竟電影首先是藝術還是首先是商品,論證的過程中確立了電影的雙重屬性;後來的代際電影研究,出現了「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電影的文化研究,擴展了電影與現實、歷史和時代的關係,特別是對於中國電影走向世界有了許多新的認識;關於娛樂片的大討論,80年代末期究竟電影是否應該有娛樂性,如何看待娛樂性,對當時中國電影創作的類型化探索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新世紀之後,產業化研究,包括產業集中度、產業鏈條、產業改革路徑的種種研究,對於中國電影產業改革、「電影促進法」的制定以及各種政策的落實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商業美學、引入好萊塢的高概念等等,影響到許多重要的電影創作;最近這些年新主流電影的探討、電影工業美學的討論,也都有新的啟發。
中國電影理論批評是在與中國電影發展實踐相向而行中獲得生命力、獲得有效性的。當前,中國電影批評提出了一些新概念,這些概念有啟發性,可以促使我們研究更多的真問題。從當下比較流行的一些概念中,我們要講問題落到實處、問到實處、研究到實處。例如在「電影強國」背景下,什麼是電影強國,電影強國的指標是什麼、路徑是什麼,怎麼去界定強國,電影強國除了電影自身的指標,是否有電影對經濟社會帶動作用的指標,建設電影強國是否有國際可參照指標、這些指標是什麼……很多真問題值得研究,電影強國指標體系之間是什麼關係,建成了兩個、三個是否就是強國了,這些問題都值得研究。又如「電影工業(Industry)體系」指的是產業還是工業,電影工業與產業是怎樣的關係,如果是工業體系,是一套技術體系、流程體系、分工體系,還是什麼其他體系?這個體系如何建構?中國現在缺什麼?該怎麼建設?靠誰來建設?好萊塢的體系建立在大工業時代背景下,今天中國電影工業體系則是建立在網際網路背景下的,也許可以找到不完全相同於好萊塢的電影工業體系建構方法,值得我們更真實地提出問題進而做研究。
還有新技術對電影美學帶來哪些影響,創作者如何思考改變;在當下媒介多樣性時代,電影多樣性是否會出現變化,多樣性的同時又如何能夠體現電影本身的特性;什麼是電影的共同體美學,電影的文化共同體與文化多樣性是怎樣的關係;究竟什麼是中國電影學派,中國電影學派與共同體是怎樣的關係;如何用作為解釋過去的工具的大數據,來幫助分析未來趨勢;如何科學認識電影類型的假定性體系,避免泛類型化、過度類型化的現象;如何找到電影評估體系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以及統一性之間的相互協調和相互關係;我們的電影教育體系、人才培養體系當中存在什麼問題,該怎麼解決才能與電影教育強國相匹配;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市場效果為什麼越來越差,如何準確認識中國電影市場和觀眾……都值得認真去研究。
《獨行月球》拍攝幕後
總體來說,當前的電影理論批評現象上很繁榮,但是許多真實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問題問得更加真實,變得更是問題的問題,我們的研究才能進步。提出真實問題、研究真實問題,我們就有一寸一寸的發現和進步。面對行業要超越行業,但是只有首先面對才能最終超越,不能拽著頭髮上天,我們只能站在創作實踐肩膀上去思考和發展。所以,對於我們這些電影理論批評者來說,首先要建構完善我們自己的三大體系:
首先是知識體系。對電影藝術、電影技術、電影經濟、電影產業要有歷史和理論的系統知識,對電影相關的領域要有系統的知識。很多業餘研究者,實際上他們在某一方面專業研究非常有功夫,可以找出作品中每一個細小的歷史毛病,甚至武器裝備的不對勁都可以找出來。知識體系是專業化的基礎,沒有較為深入和完備的知識體系,理論批評就只能是老生常談、淺嘗輒止。現在面面俱到的文章比較多,泛泛而談的文章比較多,建構在知識體系之上的專業性文章相對少。知識體系地基越牢固,價值體系的建構才會不隨風飄搖。
其次是價值體系。電影理論批評者首先得有藝術鑑賞力、電影鑑賞力。很多評論文章洋洋洒洒,甚至把電影藝術的一些短板、硬傷都能夠分析得「艷若桃李」,缺乏整體的電影藝術價值判斷的標準、能力。電影藝術鑑賞雖然各有差異,但是依然有一些共同的價值判斷,比如藝術的完整性、完成度、創新性、感染力、精緻度,創作體系和製作體系都有電影本體的價值尺度,如果研究批評者不知道對電影如何好處說好、壞處說壞,就像美食家不能品鑑食品好壞一樣,很難做出符合實際的電影理論批評。
第三是方法體系。任何理論批評,都有自己的分析方法。從整體上看,大概是兩種走向,一種是偏人文學科的闡釋方法,通過對電影文本、作品的細讀,通過對文獻的引證,通過對文本與社會關係的勾連,完成對電影現象的分析、歸納、總結、闡釋,而符號學、結構主義、敘事學也構成了其方法論基礎,歷史、美學、藝術學以及相關的哲學和人文學科理論構成了其方法論的理論背景。另外一種是偏社會科學的實證方法。無論是質化研究還是量化研究,都需要各種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來完成,例如內容分析法、訪談法、調查法、觀察法、計量法等等,都需要大量的文獻分析、田野考察、量化統計,構成相對實證的研究基礎。這兩種方法,都有自己的科學規律,不是隨便用概念就能替代的。
總而言之,我們希望多一些腳踏實地的真問題的研究,少一些疊床架屋的概念堆砌;多一些小而專的知識建構,少一些雜而泛的泛泛之論;多一點「專家」,少一點「雜家」;多一點不可替代性的研究,少一點人云亦云的跟風……雖然電影理論批評沒有什麼一定之規,但是電影理論批評的真正生命力,一定在於問題要真、知識要專、認識要深。鑽研鑽研,鑽得進去才能研究出來。保持中國電影理論批評與中國電影相向而行的優良傳統,是我們和更年輕一代學者、評論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作者為清華大學教授、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根據在北京國際電影節主題論壇上的發言整理,編者有刪節)
文|尹 鴻
編輯|丁小雨
責編|杜思夢
CONTACT US
聯繫我們
投稿郵箱 | zgdybxmt@qq.com
MORE NEWS
中國電影報原創稿件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