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商界》選擇了與新中國同齡的7位企業家,作為此次系列報道的對象。從10月1日到10月7日,連續7天,將每天奉上一篇人物特稿。在7位企業家輪番登場中,彙集商界經營之道,感受商界豐富人生。
點擊觀看視頻
時間是常量,也是奮進者的變量。一個國家用70年,浴火重生,向世界展示她的成長與強大;一代企業家也用這70年,擁抱時代,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這70圈的年輪,拓印著社會變遷的痕跡。
為了紀念新中國成立70周年,《商界》選擇了與共和國同齡的7位企業家,作為此次系列報道的對象。伴隨新中國共同成長的他們,身上烙印著中國最真實、最動人商業圖景,也凝聚了一代企業家最深厚、最偉大的力量。
我們試圖通過這7位企業家個人史的勾勒,喚起一代人的集體記憶,拼湊出一個完整的新中國企業家風貌。
他們擁有不同的出身,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域,他們肩負不同的使命。這7個人看似各不相干,實則絲縷相連。
70年的風雨中,無論是他們在逆境中的風範、困難中的堅守,還是對舊規則的改變、新模式的培育,都因為我們的重訪和叩問,變得生動、立體、雋永,歷歷在目,觸手可及。
張瑞敏:「鐵錘企業家」的中國夢
傳統企業向「網際網路+」的轉型中,張瑞敏帶領的海爾大概是最激進和決絕的一個——別人的變革,最多是顛覆式的,可張瑞敏的變革,是自我毀滅式的。張瑞敏的野心在於,從中國企業改革史這個維度來衡量,海爾將自身置於實驗室中的探索意義——在網際網路時代,一家企業從生產產品的公司徹底轉型為開放型平台公司的可能性——這種探索在企業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鄭崇華:台灣「綠巨人」
後來,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70年前背井離鄉去到台灣的鄭崇華,靠著自己的不懈奮鬥在海峽對岸開創了宏偉的產業帝國。從一個十五人的田間小廠,到全球第一的交換式電源供應商,鄭崇華始終關注著國家的發展,並將企業的發展融入到國家的時代洪流。
霍震寰:接過紅色資本家的重任
豪門出身,卻沒有富家子弟花天酒地的壞習慣。改革開放初期,港澳商人還對開放持觀望態度的時候,他就跟隨父親霍英東義無反顧地選擇投資內地。在南沙,他緊隨父親的腳步,不計回報地投注心血,只為「落葉歸根。」他,就是霍震寰。
馬蔚華:永不停息的「拓疆者」
20年前,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波瀾起伏的歲月,馬蔚華和招商銀行的命運交織在一起。執掌招行的14年里,馬蔚華把一個銀行業「小弟」打造成為中國金融界的一段傳奇,並深深烙上了他的個人印記。有人說是馬蔚華再造了招行,也有人說是這個時代造就了馬蔚華。對於這段經歷,馬蔚華給自己打的分數是「及格」,他說:「大部分人都滿意,還有很多挑戰,沒有讓大家完全滿意。」
張兆東:外斂內張的守業者
「方方正正做人,實實在在做事」是方正企業文化的精髓,也是張兆東的座右銘,更是一代企業家精神風貌的真實寫照。
左延安:創造「江淮現象」
左延安的出生決定他的一生不會平凡,在新中國成立時出生,與中國汽車行業共同成長。左延安掌舵江淮汽車22年,在逆境中不斷變革,帶領江淮汽車從一個瀕臨倒閉的地方國有汽車廠,發展到擁有數百億資產的上市公司,創造了業內矚目的「江淮現象」。
孟曉蘇:房產不等於全部
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這位有著豐富人生經驗的歷史參與者,與共和國同齡的孟曉蘇,是一系列房地產理論與政策的提出者,也是為中國住房制度改革搖旗吶喊、獻言獻策的實踐者。
習總書記曾說:「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這一代企業家,便是這片大海的早期殖拓人,是這個國家經濟建設的澎湃動能。
當今中國,正處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商業社會拉開新時代的大幕,各種宏圖已經漸次展開。就讓我們從這些瑣碎的故事中汲取力量,錨定自己所處的位置,也知道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