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父母變得不親,大多是從這些小事開始的,很多人沒意識到

2020-04-07   小屁孩兒

文|文兒

前些日子,我聽見一位媽媽十分傷感地說,原來孩子跟自己是最親的,只要一天不見到自己,就吃不下飯,不肯睡覺。有一次,她因為有事情,在外面耽擱了一天沒有回去,就聽孩子奶奶說,孩子夜裡哭了好幾回,最後孩子還是抱著她的衣服睡著的。可把她心疼壞了。但是,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現在孩子好像和自己變得不親了。經常對自己感到不耐煩,一不高興還能和自己吵起來。這是為什麼呢?

我覺得孩子越長大,和父母的關係越沒那麼親,其實是一種很普遍的情況。至於,為什麼孩子和父母會變得不親?我認為,除了隨著孩子的成長,想要刻意地和父母保持距離,以便自己變得更加獨立。多數孩子和父母變得不親是有原因的,而且大多是從這些小事開始的。

父母試圖控制孩子,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看上去他們是弱小的,很多時候必須聽父母的話。但實際上,因為年齡上的優勢,他們可以用哭鬧向父母示威,所以父母還是會向他們妥協的。不過,等到孩子慢慢長大,父母可以跟他們講道理了,孩子在捍衛自己立場的時候,處於被動的狀態,因為不聽父母的話,就容易被扣上「不聽話」、「不是好孩子」的帽子。

當然,父母有時候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可能是為了孩子著想。但是,家長心裡也要明白,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不能過於控制孩子。一旦父母試圖控制孩子,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孩子就會覺得父母和自己不是一條心,把父母放在對立面,和父母的關係也會變得不親。

父母藉口種種原因,開始較少地陪伴孩子

多數父母都覺得自己就是全世界最愛孩子的人,孩子可以放心地依賴自己、愛自己。但是,孩子不會天然地這麼認為,他們會一再地去確認,父母是不是真的愛自己。如果父母總是藉口種種原因,開始較少地陪伴孩子,在孩子心裡,自己在父母的心裡就是排在最後一位。雖然,父母嘴上說著愛他,心裡也是這麼想的,孩子卻會對父母的持懷疑態度,和父母變得不親。

父母不和孩子交流,不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

親子間定期交流感情,是維持親密感情的最佳手段。父母和孩子在交流的過程中,孩子會理解父母的種種想法,以及不得已的苦衷,還能接收父母對他的愛意;父母也會更加地懂孩子,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如果父母開始父母不和孩子交流,不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在孩子心裡,父母永遠是陌生的,父母也永遠是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會越來越不親。

---------------------

關注【小屁孩兒】,你想了解的兒童心理、親子關係、兒童性格發展、家庭教育、雙商開發,都能在這裡找到答案。

除了原創漫畫文章,我們還會定期給您奉上實用教育小貼士,讓你和孩子的關係更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