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被這個圈子帶火了一波,是我沒想到的

2022-05-09     和訊科技

原標題:元宇宙被這個圈子帶火了一波,是我沒想到的

金磊 蕭簫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

最近有個熱鬧的事,值得說道說道。

事情是這樣的:

先是中國第一個進入元宇宙時代的媒體集團Meta Media超媒體控股,打造了個叫Meta ZiWU的項目,還請了建築圈著名的馬岩松,在百度元宇宙希壤里設計了一棟樓。

然後與馬岩松一起踏出這一步的,還有先鋒藝術,和流行時尚。

全球知名時尚品牌克里斯汀·迪奧的元宇宙首展,他們帶來的是基於美國作家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的曠世巨著《在路上》(ON THE ROAD)的嬉皮時尚。

以至於有網友驚嘆道:科幻小說中的概念已成為現實了?

那麼這麼多「要素」擠在一起,真的只是為了湊個熱鬧嗎?

凡事需得研究,才會明白。

並不是湊熱鬧這麼簡單

從技術研究者角度來看,元宇宙這個詞本身就是為了進一步促進物質生活各個方面的數字化轉型而創造的。

若是究其與現實世界的關聯,現在更普遍地可以認為是一種雙向的融合——

即物理世界數字化 (數字孿生),以及數字世界物理化 (數字原生)。

最典型數字原生便是遊戲,在Oculus大火併誕生了《Half-Life:Aylx》這樣爆款的VR遊戲之後,像《頭號玩家》那樣帶上體感設備,便如臨真實世界的未來,顯得並不遙遠。

手持的手柄,以及未來更多的體感設備,更是會將抓、捏、拿等動作的體感,模擬得逼近物理世界:

如果將目光放寬,離開「普通人看得到」的窠臼,不同程度的「數字孿生」,對於當下時代的生產與商業,有著更廣泛的影響。

例如波音公司就計劃在工廠中,利用微軟的Hololens來進行沉浸式3D工程設計。

在這種元宇宙的模式下,設計師和機械師等人,不用再像以往一樣線下聚在一起交流討論,解除了「地域限制」。

再如寶馬公司也已經和英偉達Omniverse達成合作,大規模集成各種後端和前端系統,從而模擬汽車製造業務的每一個環節:

在元宇宙的加持之下,寶馬也發出了與波音同樣的聲音:

經過標準化後的Omniverse已經被旗下31個工廠的工人們用於發布工單指令,並將原計劃的生產時間縮短了30%。

當然,無論是遊戲工業,還是真實工業,其元宇宙發展,帶來的效率體驗革新固然可喜,但似乎依然少了一點什麼。

我們的設想是它是一個飄動著的建築,建築的底座在水邊的小山丘,建築漂浮在空中,並且這個建築是可以生長的,水是它的一種生長的能量。

當馬岩松構思metaZiWU的時候,表達出了他構想中,元宇宙應該有,卻當下依然稀缺的東西:新屬性、新生命和新表達。

我理解的元宇宙應該是一個文化聚集場所,它應該有多種的空間和元素在這裡發生。

「文化聚集區」過去是一個城市規劃與藝術概念,從早期的柏林博物館島、紐約博物館一英里到近期的香港西九文化區,強有力的文化集聚區成為全球城市的標配。

或不如說,藝術,在元宇宙技術逐漸成型的當下,不應再缺席。

而Dior與陸明龍的參與,也正是基於對這一觀點的共鳴。

虛擬工具,例如計算機生成圖像和電子遊戲,可以讓當代藝術家創造環境,反映烏托邦的建築理念。

同時,陸明龍也表示,元宇宙為藝術帶來了超越現實的便利:

「我享受這些虛擬空間提供的?由,因為它們不受創建真實建築時涉及的財務或社會考量的限制。」

在Dior的展覽上,這種超越現實性也帶來了超越時代的文化對話。如果沒有元宇宙與時尚的結合,如今的許多數字原住民,也許無緣領略那種來自1960年代美國的嬉皮、公路文化的美感。

而產生共鳴的不僅是Dior和陸明龍,由策展?李?影邀請馮駿原、耿?有、韓篤?、善良、武?楊、向惠迪六位90後藝術家,還共同參與實現了數字藝術群展「人造原生」。

他們將三維模型、動畫渲染、遊戲引擎等技術手法作為信手拈來的創作工具,身為數字原住民的千禧?代,同在路上。

元宇宙來到技術與藝術交融的十字路口,又恰逢精於公共藝術、人文精神的超媒體控股(原現代傳播),以及精於人工智慧、雲計算技術的百度二者的結合。

據超媒體控股公告顯示,超媒體控股日前與BV百度風投共同發起成立了元邦科技,致力推動科技創新、數字資產、公共藝術、人文精神在元宇宙世界中的有機融合。百度希壤也將為其提供完善的元宇宙城市基礎設施搭建服務和全面的技術支持。

這種順理成章有史可鑑:當第二次工業革命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也有藝術家進駐工廠廠房,用創意表達當代理念,建立起一批藝術區並吸引大量人流,成為「文化聚集區」。這些區域再往後發展,將會變成紐約蘇荷區、北京798這樣,兼具人文與商業氛圍的城市地標。

鋼筋水泥構築的現代城市發展脈絡,如今又在代碼算法之上的元宇宙重現。或許藝術元素的加入,才代表了元宇宙真正「在路上」。

且這一回,其想像力不再囿於城市、物理乃至時間。

當元宇宙成為數字理想國

馬岩松認為,元宇宙的意義,便是在無限的想像空間中體驗過去與未來:

這個虛擬世界的前提必然是一個理想國,充滿了那些奇思妙想,在現實中所不能達到的東西。

縱觀國內外情況,投身於建設「數字理想國」的科技巨頭們已然不少。

國外布局已經很深入了,如開發虛幻引擎的Epic Games融資十億美元進軍元宇宙、「元宇宙第一股」Roblox已經上市、英偉達開發Omniverse布局元宇宙開放應用……

看似這些公司提供的產品不同,有的側重渲染和真實性,有的側重虛擬交易系統,有的側重提供可穿戴設備和硬體處理。但如果稍加分析,就會發現它們都有一個共性:

並非純粹的「輸出方」,而至少在某個功能上是底層技術平台的提供者。

如Roblox提供的遊戲製作工具箱、英偉達提供基於硬體的圖形搭建平台,提供給用戶的並非產品,而是技術本身。

換而言之,從國外科技巨頭打造元宇宙的方式中,你或多或少能看見一絲基建的影子。

新華網對元宇宙評價稱:

一項重要技術成果的成熟應用,離不開大量基礎設施的提前布局,元宇宙的完善同樣需要眾多技術環節的長期建設。

顯然,要想打造出中國的元宇宙,國內公司同樣需要補全元宇宙基建能力,成為基礎設施的提供者,才有機會真正觸碰到元宇宙的價值核心。

事實上,開發元宇宙所需的技術,遠非區塊鏈、渲染和社交技術所能概括:

一方面,要有能承載元宇宙運行所需巨大算力的硬體設施;另一方面是基於算力基礎之上的、從設備到各種AI技術的龐大「技能樹」。

只有前者做好了,元宇宙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宇宙」,確保多人線上處在同一場景中而不需要進行所謂分區;

只有後者做好了,元宇宙才能從語音、圖像乃至智能等方方面面真正做到虛實相生。

目前在國內玩家中,真正從底層算力到AI平台做全棧布局的,百度是代表之一,其建設的希壤元宇宙平台,從底層硬體到上層功能,都是基於百度自身的技術基礎。

一方面是百度智能雲提供的算力基座。

從自研崑崙晶片、到研發串聯伺服器技術,百度智能雲最高實現了聯結500台伺服器,在自研AI原生雲、ARM雲等技術加持下,百度希壤實現了「10萬人同屏互動」,這在國內也是首家突破這個量級的元宇宙平台。

畢竟就單台伺服器而言,即使是32核、64G伺服器,算力最高僅能承載千人級行動。而即使是目前3A大作遊戲分區,基本也都只能容納百人同時在單個服務區進行各種活動。

例如,未來我們觀看新聞直播的方式可能是這樣的,甚至能直接在台下與主持人進行互動:

大伙兒無需再隔著一層熒幕看新聞播報,而主持人需要換話題時,甚至直接一鍵就能切換到對應場景:

另一方面是百度大腦提供的視覺、語音和知識圖譜等更多「隨取隨用」的基建技術。

基於百度飛槳深度學習平台,各種AI模型能以最優的策略被訓練並部署,從而應用到更多不同的產業當中。

以百度的鵬城-百度·文心大模型為例,這一模型包含2600億參數,是全球最大中文單體模型。

未來在元宇宙中,基於這一大模型的能力,你甚至只需要說一句話,就能讓它畫出你想要的場景,並置身其中。例如這是百度CTO王海峰「用嘴作畫」的效果:

而除了場景,基於「人」的打造,也已經走向深處,比如在去年底的百度Create大會上,李彥宏本人便化身數字人,進入元宇宙的世界。

也正是由於百度大腦本身業已具備足夠強的智能度、靈活度,馬岩松、陸明龍與Dior等藝術創作者和品牌,才能在元宇宙中輕鬆地創造出想要的場景,並給參與者帶來沉浸式的體驗。

當一座城市開始增添人文藝術氣息,往往意味著這裡的建設者生態和商業活動已漸顯繁榮,並能夠持續添磚加瓦。

百度希壤第一座Creator City自2021年底開放,半年來一直有許多不同領域的國產元宇宙先行者、開發者加入其中。

儘管尚處於探索階段,百度希壤已為汽車、營銷、文化、藝術、科技等諸多領域數十家品牌提供了一站式的元宇宙服務,其開發者生態也在不斷擴大。

左手是時代和疫情帶來的「生活數字化」趨勢,右手是技術進步連鎖帶來的創作門檻降低、創作形式多元,一拍即合後,元宇宙這條路的商業與文化意義,也就日趨明朗。

正如《在路上》里,主角之一的薩爾在1947年7月第一次上路西行時,他認為的那樣:「在這條路走下去,會有女人,會有幻想,會有一切,在這條路走下去,明珠會交到我手中。」

今天元宇宙這條路,亦如是。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量子位。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fca58cd89b6e4b48792f2cde6fe3f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