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質量發展丨晉江陳埭:鞋業重鎮在「三向奔赴」中強鏈補鏈

2023-11-17     大邑檢察

原標題:聚焦高質量發展丨晉江陳埭:鞋業重鎮在「三向奔赴」中強鏈補鏈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福州11月17日電(蔣巧玲)38.4平方公里的土地、7000多家鞋類企業、工業總產值超800億元,這是位於福建晉江入海口南岸的陳埭鎮。

40多年來,它與改革開放同頻共振,從灘涂漁村蛻變成製鞋重鎮,享有「鄉鎮企業一枝花」的美譽,一直穩坐「福建第一鎮」的「金交椅」。

步入新時期,時代給出了「新命題」。

受國內外市場需求變化和國際局勢的影響,近年來,陳埭鎮製鞋產業面臨空間制約、訂單波動、驅動力不足等問題。站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方向標下,陳埭鎮如何傳承弘揚「晉江經驗」,作答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之問」?

當地政府、企業和商會組織由此踏上了一條「三向奔赴」的強鏈補鏈之路。

政府:

騰挪產業空間

向「土地存量」要「發展增量」

陳埭鎮位於泉州灣畔三角地帶,居晉江入海口南岸,是「晉江經驗」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1978年,踏著改革開放的浪潮,愛拼敢贏的陳埭人辦起製鞋和相關輔料加工廠,找到了撬動財富的「支點」。40多年後,這個小小「支點」,蛻變成了福建產業經濟發展的一枚熠熠「勳章」:全鎮擁有鞋類生產加工企業7000多家,覆蓋了從原輔材料研發生產到成品鞋生產銷售的全鏈條;年產運動鞋超10億雙,約占全國市場的40%、全球市場的20%,是聞名海內外的鞋業重鎮。

圖為坐落在陳埭鎮的晉江國際鞋紡城。 新華網發(陳埭鎮供圖)

然而,隨著製鞋業的發展壯大,老鎮區產業空間趨於飽和,一些企業增資擴產受限;曾經是鞋企快速發展載體的鄉村工業廠房,逐漸掣肘企業的發展。如何盤活利用土地資源,成了擺在地方黨委政府面前的棘手問題。

「我們要做的,就是儘量為產業發展梳理騰挪空間。通過老鎮區低效產業空間整合、標準化園區建設、晉東新區開發等措施,助力中小企業擴容發展。」在陳埭鎮鎮長許著贇看來,越是在產業發展遇困時,基層政府越要當好企業的「推車手」和「服務員」。

他說,藉助晉江市盤活利用低效用地試點政策的紅利,陳埭鎮通過提高用地容積率換取產業發展空間。「按容積率提升至3.0測算,預計村級產業園提升項目可增加產業空間約400萬平方米。」

老鎮區探索「土地存量」向「發展增量」轉變時,晉東新區也通過開發建設為產業拓土增容。

「我們的網布現貨產品種類有180多種,其中三層網布色布日平均出貨量約15噸,里布色布日平均出貨量約10噸。」談起晉江國際鞋紡城的帶動力和活躍度,福建省港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門店負責人許嘉豪列舉了最簡單最直接的數據。

晚上六點多,晉江國際鞋紡城的許多商鋪依然亮著燈。這是一位商戶在店裡整理布料。 新華網 蔣巧玲 攝

據了解,晉江國際鞋紡城是晉東新區為產業發展提質增量的一個重要項目。該項目一期專業市場占地269畝,已入駐鞋材類商戶1008戶,招商率近80%。「把原輔材採購首站環節、新材料研發製造高價值環節留在陳埭,產業的根才能留在陳埭。」福建晉江鞋紡城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陳建輝坦言,引進一家企業容易,孵化一個市場卻不簡單,陳埭產業的高度聚集是打造專業市場的先天優勢。

據統計,2022年,晉江國際鞋紡城全年市場交易額達500億元,其中出口貨值約247億元,在全國第五批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中名列前茅。

企業:

探索智能製造

以「苦練內功」謀「突圍求變」

政府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企業也在為破局「苦練內功」。

據了解,今年上半年以來,受國內外市場需求變化和國際局勢的影響,陳埭製鞋業海外市場訂單量銳減,一些外貿型鞋企面臨著不同程度的發展困難。

「今年的外銷訂單縮水了不少,但我們還是堅持以投入和創新求變,希望市場回暖後,可以先人一步獲得競爭優勢。」晉江健兒鞋服有限公司總經理林梅說。

走進該企業的智能車間,一條自動化流水線上,數個機械臂井然有序地工作,它們可為5款不同鞋型輪換進行噴膠作業。機械臂能識別不同鞋型並進行差異化噴塗的「秘籍」在於,鞋楦後跟處,嵌入了一個小小的晶片感應器。

這條自動化生產線的生產商也來自陳埭,它是福建博璋智能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潛心研發數年的創新成果。「雖然回報期很長,但這是市場需求的一個發展方向,我們對此有信心。」該公司董事長陳文輝說,今年預計會有3條標準線在陳埭的鞋企中投放。

在中喬體育股份有限公司的製鞋車間裡,智能化生產場景同樣可見。成形車間裡,多台鞋面智能視覺畫線機高效運轉,不僅節約了60%的人工投入,還提高了日產量和良品率。與此同時,各類生產數據還可實時更新顯示,並傳輸至後台,為企業生產管理提供決策依據。

中喬體育股份有限公司的製鞋車間裡,工人正在縫紉布料。 新華網 蔣巧玲 攝

「長遠來看,一些環節的智能化生產和機器換工是趨勢。」中喬體育股份有限公司鞋業事業中心總經理王飈說,製鞋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進工廠,加上市場對產品的質量和穩定性要求越來越高,現在布局智能化生產線,其實也是在布局未來市場。

傳統的生產線上,鞋底和鞋面需要人工貼膠。如今,在一些智能工廠里,這個環節已被機器替代。 新華網 蔣巧玲 攝

除了刀刃向內的魄力,一些企業也在通過國內品牌代工,彌補海外訂單縮水帶來的壓力。

「我們現在轉而給國內的一線品牌做鞋底的代工,相比外貿訂單,給國內品牌代工的質量和技術要求更高。」茂泰(福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丁思恩說,2020年以前,公司主要為外貿型鞋企供貨,間接外銷比例達90%以上,目前這個比例已經縮減為60%-70%。「承接國內一線品牌的鞋底代工後,我們需要在人員、生產、質檢等各個環節對質量進行更高標準的把控,這個轉變需要投入一定精力。」丁思恩說,這個轉型雖然面臨一定考驗,但至少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給企業發展提供了一個通道。

圖為茂泰(福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轉型為國內品牌企業代工後,企業自身的質檢更嚴格了。 新華網 蔣巧玲 攝

商會:

當好企業「娘家」

從「互幫互助」到「共商共建」

「抓好商會這個『線頭』,才能為產業這條『主線』提供更好的服務。」許著贇的一句話,道出了商會在服務產業發展中的作用。

據了解,陳埭鎮目前設有陳埭商會、陳埭鎮鞋材商會、陳埭鎮青年商會三大商會組織,合計擁有會員企業1100家,囊括了陳埭製鞋產業的主力核心。在過去的三四十年里,作為政府的「助手」、企業的「娘家」,它們在信息通聯、資源整合、助力產業發展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外貿市場不利,許多企業都面臨壓力和挑戰,如果這時由商會來『穿針引線』,對企業突圍求變是很有幫助的。」福建萊登克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曉康身兼各商會數職,對商會的作用頗有感受,「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家企業要做自動化生產線,哪家有機械臂、哪家有技術,這些都可以通過商會的介入『串』起來、流通起來,省去很多力氣。」

三斯達(福建)塑膠有限公司總經理丁志猛對此深感認同。

作為即將進行換屆選舉的陳埭鎮青年商會候任會長,他認為,一個有生命力的商會,應該從傳統的互幫互助的組織,轉變成共商共建、共學共進的平台。「商會換屆會注入一些新的血液,對行業來說,也是一次交叉融合的機會,對於這個時期製鞋產業的強鏈補鏈,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丁志猛說,當前,陳埭鎮的不少一線品牌鞋企如安踏、特步、361°等,正通過釋放部分代工訂單給中小企業,幫助它們渡過難關,商會成立後,在陳埭鎮黨委政府的牽線搭橋下,會有更多會員企業參與到「大手拉小手」的產業幫扶中。

無獨有偶,作為晉江最早成立的商協會之一,陳埭商會在鞋業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也有不少「功勳」。陳埭商會會長丁榮華說,陳埭鎮原有的鞋材市場小而亂,早已跟不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需求,商會因此向政府提出擴建、新建鞋材市場的需求和建議並得到採納,最終,全國最大的鞋材市場晉江國際鞋紡城在陳埭落地。

「未來,除了幫助企業解決經營上遇到的難題外,如何推動企業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獲取新發展,依然是商會的主責。」丁榮華說。

挑戰總與機遇並存,「晉江經驗」歷久彌新。在這片民營經濟的沃土上,似乎外界壓力越大,團結勃發的力量就越強勁。

如今,面對新時代的「新命題」,陳埭鞋業依然蹄疾步穩,良好的政企互動傳統、敢「創」敢「闖」的奮鬥精神,依然是它繼續前行的不竭動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f64cd41523531d0466fbe7c68325a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