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無廢城市建設首批試點之一的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
在全國率先啟動實施了無廢城市建設
今天北京日報
以《亦莊智慧「點廢為金」》為題
整版報道了咱們經開區的
無廢城市建設
快來看看吧~
北京日報
無廢城市,從這裡看見未來
——亦莊智慧「點廢為金」
今年4月,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入選全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自此,這個新名詞逐漸為更多城市治理者所了解。
「無廢城市」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中明確:「無廢城市」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
目前,全國範圍內共篩選確定了16個城市和地區作為「無廢城市」建設試點。作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亦莊如何圍繞「科技成果轉化承載區、技術創新示範區、深化改革先行區、宜業宜居綠色城區、高精尖產業主陣地」的發展定位,高質量發展的同時踐行生態文明理念?有何模式可以借鑑?近日,記者走進亦莊的「無廢世界」。
固廢
一般工業固廢利用率96%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是首都實體經濟主陣地,近年來,經開區始終在拓展工業固廢處理的高效路徑,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探索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發展模式。
位於榮昌東街15號的揖斐電電子(北京)有限公司廠區,綠樹掩映間的廠房靜悄悄的,很難讓人想像這裡是每年可生產30萬平方米的移動電話用印製線路板的企業,其鍍銅、覆膜等多道工藝對藥品、化學製劑的需求必不可少。
「整個工藝過程需要不少的水。」公司環境科科長石春歌舉例說,「比如刻蝕完的板材要經過3個漂洗池來清除板材上殘留的藥液。之前3個漂洗池都是同時注入清水,後來我們發現一個規律,第一遍漂洗的水最不幹凈,第二遍的次之,第三遍的水最乾淨,經過工藝改造我們引入逆流漂洗工藝清洗,3個漂洗池中第三個使用清水,漂洗完的水會導入第二個水池繼續使用,而第二個水池的水再導入第一個水池接著使用,這樣不僅節約了65%的水資源,還大大減少了廢水的產生。」
「以前的廢水直接通過水處理設施變成污泥,現在我們加入了電解含銅廢液的環節,能夠將廢液中90%的銅進行回收,僅這一項技術每月就能夠回收10多噸銅。」石春歌說。
在揖斐電,即使是污泥也沒逃脫「清潔」的力量。公司引入了污泥烘乾技術,經過烘乾後的污泥含水量由原來的70%下降到30%,每月能夠減量100噸。而且污泥烘乾後含銅量達到20%,比銅礦石含銅量都高,也被銅冶煉廠回購,實現污泥減量化和資源化。
揖斐電的污泥烘乾減量技術,已經在經開區推廣開來。以綠色發展為理念發展循環經濟,為「無廢城市」的建設打下了較好的基礎:自2013年開始,經開區先後有60餘家企業開展了清潔生產。據2018年統計數據顯示,經開區一般工業固廢的綜合利用率為96%,危險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為57%。
污水
55%工業用水取自再生水
水,是生命的源泉。對於經開區來說,水更是事關園區企業發展的硬指標。
2009年,經開區計劃引進京東方八代線拉動新型顯示產業的發展,這個項目是當時全市最大規模的單體電子項目。然而項目用水量占比不小,怎麼解決水的問題來支撐這個項目的落地?
「生產不動新水,用再生水來支撐!」
靠再生水解決項目用水,哪裡來的如此膽魄?
沿著被公園環抱的涼水河向下遊走,過了博興三路,東南方向幾座藍色廠房在美景的襯托下格外亮麗,這裡正是核心區的污水處理廠與再生水廠,記者也從這裡找到了亦莊的膽氣:多年來堅持的污水治理之路。
早在建區之初,污水的處理能力就被提上了日程。在一個個大項目落戶之初就要求配建污水處理設施,與主體項目同時建設、同時驗收、同時投入運營,污水處理達到相應的指標才能投產運營。
2000年前後,入區企業不斷增加。「靠每家企業單獨進行污水處理的不足就顯現了出來。」北京亦莊水務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石曄回憶說:各家企業處理水平難免參差不齊,而且生活區的污水處理能力也漸顯不足。綜合各方面考慮,亦莊開始建設第一個集中式污水處理廠,這也是當時全市第一個以BOT(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建設的污水處理廠。
不到一年時間,涼水河畔的集中式污水處理廠建設完成,核心區15平方公里範圍內的工業企業、生活區污水100%收集處理,日處理污水能力達到5萬噸。
集中式污水處理廠建設運營的成功經驗不斷在經開區複製,成為區域建設的重要配套設施。與此同時,重心從對污水的處理轉向對水的再生利用,2008年建設了再生水廠,把處理達標的污水經過加工達到工業用水標準後,向區內企業供應。
京東方八代線投產後,再生水源源不斷地流淌進廠房,工業用水完全應用再生水,實現了「生產不用新水」的目標。
從第一座集中式污水處理廠建設運營開始,如今經開區已經建成運營3座污水處理廠、2座再生水廠,遍布在核心區、路東區及路南區,實現污水100%收集與處理,再生水也成為工業用水的「頂樑柱」,京東方、康寧、中芯國際等數十家企業應用再生水。
數據顯示,經開區每年高品質再生水利用量已占工業用水總量的55%以上,成為名副其實的工業企業的「第二水源」。
餐廚垃圾
500公斤殘渣變成50公斤有機肥
下午2點,在榮京東街地鐵站附近的大族廣場望湘園飯店內,中午忙碌的高峰已經過去,可是後廚卻看不到湯湯水水的餐廚垃圾。門店負責人趙雅靜告訴記者,這是因為他們有一個標配的餐廚垃圾「榨汁機」。記者看到,單獨隔出的操作間內,一個一米多高、半米多寬的大傢伙正張開了「大嘴」在吞噬餐廚垃圾。
只見一箱餐廚垃圾倒入進料口後,按下開關鍵,機器就開始粉碎擠壓餐廚垃圾,不一會兒殘渣就從出渣口緩緩擠出,掉進下面的盛料口。油脂進入單獨的分離槽內保存起來,統一交由專業機構收處,榨出來的水排放到污水管道里。「在別的餐館,餐廚垃圾都得有個單獨存放的地方,還總是湯湯水水的,尤其是夏天,又怕餿又怕發霉。」趙雅靜說:「在大族廣場店,廣場統一給配備了餐廚垃圾處理設備,產生的餐廚垃圾在店裡就先經過一道處理,經過處理最後產生的乾燥食物殘渣也就占原餐廚垃圾的10%左右。」
而這10%的餐廚垃圾殘渣也絕不放過。記者在位於地下一層的生活垃圾處理區看到一台已經默默工作了2年多的餐廚垃圾處理「神器」,每天各個餐館前端處理後剩下的500公斤左右的餐廚垃圾殘渣都將被「投喂」進這個機器,最後產出的是約50公斤的有機肥料。
大族廣場物業安管主管張會坤告訴記者,大族廣場有30多家餐飲企業入駐,每天產生大量的餐廚垃圾。規劃初期就引入了從餐飲企業前端處理到餐廚垃圾集中處理的閉環體系,使得廣場的餐廚垃圾實現了從5噸到500公斤再到50公斤的減量。而每天產生的50公斤有機肥料也被用於培養盆栽回饋會員,讓購物者切身感受餐廚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的成果,向更多市民宣傳「無廢城市」的理念。
大族廣場引入定製化的餐廚垃圾處理設備,是將環保處理設備引入大型商業綜合體的成功實踐,也成為北京市首個應用餐廚垃圾處理設備的大型商業綜合體。
在經開區內的榮華街道、博興街道,居住小區的垃圾分類工作也在成效斐然地進行著。榮華街道聯合區內電商企業京東集團,共同探索可複製、持續、高效的「網際網路+源頭分類」模式,通過一戶一碼、一戶一桶、一戶一袋,簡化了分類操作環節,提高了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今年9月榮華街道轄區的19個居住小區實現全覆蓋,一個多月以來分類參與率增加3倍。博興街道還推行「網際網路+」廚餘垃圾源頭分類模式,採取定點定時投放的方式,於每日早7:00-10:00和16:00-20:00,對居民產生的廚餘垃圾由專職工作人員掃描後回收,並可返還積分用於兌換生活用品。
對於正在打造「無廢城市」的經開區來說,生活垃圾分類已經提前實現全覆蓋,按照計劃今明兩年試點過程中,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40%。
創新
「無廢」技術最佳實踐場
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固體廢物處理領域知名專家、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李金惠表示,到2030年中國固廢分類資源化利用的產值規模將達到7萬億至8萬億元,帶動4000萬至5000萬個就業崗位,成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支柱和經濟增長新動能。
如何實現從「垃圾」到「資源」的轉換呢?
在經開區就有這麼一家看似不起眼的企業,卻是許多企業都離不開的「安心管家」。它就是北京鼎泰鵬宇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國內首家集危險廢物收集、運輸、分類和貯存為一體的試點企業,可實現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處置率達到95%,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實現集中安全處置。
廢舊輪胎逐漸成為新的環保難題,藍派橡膠技術開發(北京)有限公司研發的橡膠瀝青路面在經開區已實現就地轉化大面積推廣。目前已鋪設道路超過200萬平方米,相當於資源化利用了約273萬條廢舊小汽車輪胎,亦莊也成為亞洲首個在城市路網中使用瀝青橡膠破百萬平方米的區域。
最近,一家名為壓縮世界的企業也落戶經開區,主攻「搭建城市再生資源回收系統」。在壓縮世界的交投站內,記者看到這裡無處不顯示著壓縮的「威力」:一個1米見方的壓縮方塊里,有2萬多個塑料瓶子,體積壓縮了近20倍;泡沫塑料這一垃圾回收難題,在這裡可以通過螺旋擠壓的物理技術,壓縮到原體積的3成左右。企業創始人劉寧告訴記者,壓縮世界前端利用智能回收箱提供在居民家門口的回收服務,中端通過交投站支持周邊居民的到店交投和工商業用戶的點對點服務,後端建立大型的具有壓縮功能的轉運中心對接再生工廠,從而建立了完整的城市再生資源回收系統。「據測算,我們只需要10名工作人員就能覆蓋全區,站點投入運營後日均能處理可回收物80噸。」劉寧說。
讓垃圾變資源,要靠技術創新!要為「無廢」技術創新提供最佳實踐場景!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將建立起一套高標準的「無廢城市」管理制度和技術體系,選取符合實際的節能環保新技術、新理念,利用市場優勢和資源整合優勢,培育和壯大一批具有領先技術的節能環保產業。根據需要,適時落地「危險廢物預處理中心」「危險廢物綜合處置中心」「生活垃圾協同處置中心」等配套基礎設施,加大培育節能環保產業,形成低物質消耗、低固體廢物產生的生產生活模式,逐步實現「亦莊新城」規劃範圍內固體廢物的趨零排放,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無廢城市」建設經驗。
END
本文由北京亦莊發布
轉載請註明出處
編輯:劉郁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efJkG4BMH2_cNUgtfa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