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商丘10歲女孩張易文,以352分的成績考上了當地的一所專科院校,一時之間,媒體趨之若鶩,紛紛將她以「神童」冠之。父親張民弢將女兒的成績歸功於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這為他創辦的培訓機構吸引了更多生源。轉眼時間到了2020年,13歲的張易文卻被調侃情商過低,而這隻因父親太自私?
10歲考上大學的張易文過得好嗎?
張民弢一直對應試教育非常排斥,他認為傳統的應試教育就是在浪費時間,完全可以更高效地完成學業,20歲讓女兒考上博士是他的目標。被稱為「神童」的張易文其實有過一次落榜經歷,9歲第一次高考,僅得了172分,沒有大學可以上,但這並沒有讓張民弢對自己的教育產生懷疑,第二年又繼續報名了考試。第二次終於考上了一所大專,但卻引來了更多的質疑聲。
10歲的張易文非常瘦弱,矮小的個子在大學裡校園裡格格不入,與眾不同的經歷讓她經常處於被圍觀的壓力下,身邊的人都用對待孩子的方式和她交流,沒法成為真正的朋友,這讓張易文時常感到孤獨。
與此同時,大學的課程對她來說也過於沉重。張民弢為了儘快讓她完成學業,很多課程根本沒有讓她學,僅僅《電力基礎》《高等數學》兩門就讓她不堪重負。張易文身上背負著「神童」的聖名,卻沒有與之相匹配的天賦,張民弢的一意孤行讓她承受了本不屬於這個年紀的壓力。
神童真的可以複製嗎?
在張民弢的理論里,他認為張易文是成功的,並且這種成功是可以批量複製的,而他創辦的培訓機構就是致力於培養更多的神童。然而神童真的是可以普遍存在的嗎?
神童之所以稱為神童,是因為其才賦優異於一般兒童,自古又「有特稟異質,迥越倫萃,岐嶷兆於襁褓,穎悟發於齠齡」之說,因此可見,這樣的孩子實屬少數。10歲上大專的張易文真的可以被稱為神童嗎?
同樣10歲參加高考的張炘煬,高考高出二本分數線50分,16歲就考取了博士。00年出生的蘇劉溢,10歲那年考上了南方科技大。中國第一位神童,寧鉑13歲就考進了中科大。在他們面前,張易文的高考成績顯得太過平庸了。
然而作為神童的他們,似乎都無法承載「神童」奪目的光環,張炘煬博士延期畢業,蘇劉溢退學,寧鉑出家。那些引以為傲的東西,似乎正在扼殺他們的才華。
遺傳的高智商和國人的學習天賦,固然可以縮短求學時間。但與人交往的能力、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應對外界質疑的能力,都不是靠天賦就可以搞定的。社會的複雜性,需要沉澱更多的社會經驗才能了解,而同齡人就是自己身上的一面鏡子,在他們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從而修正認知。
而神童大多都缺乏這樣的環境,因此沒有一個社交群體可以接納張易文,和同齡人在一起,不一樣的知識背景,讓他們沒法交流,和同學歷的人在一起,沒有相同的社會經驗,讓她又顯得格格不入。張易文最終成了這個世界上孤獨的試驗品。
一個社會能力可以匹配得上自己卓越智商天賦的神童,才是我們可以羨慕的對象,然而出現這樣的人太過偶然了,想要複製這樣的人生,就像去找第二片相同的樹葉一樣,難於登天。
到底是對傳統教育的思考,還是父母私慾的綁架?
張民弢自認為是傳統應試教育的犧牲品,8歲上小學,兩年自學完小學課程,16歲時考入了著名大學,但隨後被質疑真實性。
張民弢一生都有「神童夢」,當他自己無法實現的時候,這個夢想就被加註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他開辦了培訓學校,「十五歲包上大學」是他的招生廣告語,但他突破常規的想法並沒有受到廣泛的認可,更多的人把他當成「騙子」。
女兒的教育成了打好這場翻身仗的關鍵,他嚴格安排了張易文的日常學習課程,認為讓孩子玩非常沒有必要,不如引導他們在勞動中獲得快樂。課餘生活讓她學習做飯,整理辦公室,擦車,擦皮鞋,電視要看些名人傳記以及科普類的節目,遊樂場、動畫片和本該屬於她的童貞完全遠離了張易文的生活。
張民弢把做任何事都要追求價值,他把「毫無價值的娛樂就是在浪費生命」的理念貫徹到張易文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張易文還無法形成獨立思考的時候,這種強勢教育模式,可以稱得上是來自成年人的「降維打擊」,這與他用來批判應試的素質教育可謂大相逕庭。
參加高考前,張易文還沒有學完所有科目,面對顯然的失敗,張民弢選擇忽視,因為他的目的似乎並不是成績,而是做一個實驗,他想知道一個沒有學籍的孩子是否可以正常參見高考,而這一切都是為了他的培訓學校。
他忽視張易文的感受,僅僅把她當作一個試驗品,就連大學專業也一手包辦。沒有經驗,成了他插手女兒人生的藉口。一個無法擁有自己思考的10歲女孩,只能乖乖做個神童,成為父母用來炫耀的升學機器。
結語
三年過去了,張易文漸漸淡出了大家的視野,但在張民弢的社交帳號里,卻依然布滿了對女兒的驕傲之詞。面對社會的質疑,他沒有放棄自己的神童計劃,並嘗試用女兒的案例吸引更多的人。與此同時張民弢還準備繼續追加女兒的傳奇色彩,為她申請一所英國大學讀研。但恐怕這次他真的要願望落空了,專科生連申請的資格都沒有。
在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觀念中,孩子的成長一個個遵循身心發展的規律,我們可以針對天才兒童進行「因材施教」,但絕不可以對一個普通孩子「揠苗助長」。對下一代的教育不應該成為證明自我價值的方式,更不應該罔顧規律肆意妄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父母最好的教育不是替子女決定一切,而是教會他們如何掌握自己的人生,希望「張易文式」的神童不再成為更多父母追逐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