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關青少年,馬化騰點題的這款產品走到第五年

2023-08-21     鋅財經

原標題:事關青少年,馬化騰點題的這款產品走到第五年

「AI如何理解人類的感性需求?」「藝術與AI如何產生關聯?」「人類是否會被AI取代?」

這並非一次學術會議,而是騰訊青少年科學小會,孩子們與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元卓面對面交流。提問質量之高,讓王元卓直呼:「這些問題都太有哲學感了。」

今年,科學小會的主題是「用AI改編世界」。來自清華大學、中科院研究AI基礎理論的科學家,聯袂AI應用的前沿實踐者,登上舞台,為1500多名青少年貢獻了一場乾貨滿滿、妙趣橫生的AI科學秀,在線上,參會的人次接近1500萬。

孩子們跟著王元卓一起暢想《流浪地球3》可能出現的智能場景,一位少年帶著自己精心準備的畫作上台講解;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孫茂松展示兩首七言絕句《碧雲寺》,讓孩子們盲選哪首寫得更好,結果是「AI完勝乾隆皇帝」;有個孩子用AI工具隨手畫了一條波浪線,一首即時創作的古典樂就在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的會場響起。

現場熱烈的氣氛持續了三小時。科學小會像有神奇的磁場,不斷激發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好奇心。這場專屬於孩子的科普盛會,已經進入第五年。

打造科學小會背後,蘊含著騰訊對「青少年成長」命題的獨特思考。

科學小會由騰訊科學WE大會衍生而來。後者歷史更長,每年邀請全球頂尖科學家分享最前沿科學突破,至今已舉辦過十屆。每年WE大會,都會吸引一大批孩子觀看,他們不一定能聽懂,但卻對科學家的講述充滿好奇。

看到孩子們對科學的熱情,項目組萌生了為孩子量身定製「科學小會」的念頭。從想法到落地,首屆科學小會籌備了一年半。因為給孩子做科普,不僅要深入,更要淺出。

五屆下來,科學小會已打磨成一個成熟的青少年科普產品,也有了一套獨特的產品方法論。

第一條,讓孩子當主角。

孩子們是這場科普盛會的主角。小會講什麼,由孩子們來決定。

小會每年舉辦前,都會在騰訊平台上面向青少年做大規模調研,了解他們最感興趣的科學議題。參與調研的青少年從第一年的45萬,第二年120萬,到第三年158萬,逐年遞增。孩子們票選出的高關注議題,會成為當年科學小會的重點內容。像2022年「太空探索」一騎絕塵成為第一名,那屆的主題便定為「航空航天」。今年ChatGPT帶動人工智慧話題再度火熱,那麼這屆主題就是AI。

在科學小會現場,孩子們也是妥妥的「主角」。五年來,孩子們要麼給自己最喜歡的科學家頒獎,要麼直接登台演示自己的科學成果,科學家們也精心準備充滿童趣的內容,不忘與孩子們隨時互動問答,比學校課堂還要活躍。

第二條,發揮榜樣的力量。

愛因斯坦崇拜法拉第,馬斯克崇拜特斯拉,許多人走上科學之路,都源於青少年時期所嚮往的科學家。科學小會的整場設計,都在創造一種科學前輩與後輩、科學偶像與粉絲的交流氛圍,讓科學家真正成為孩子們的榜樣。

騰訊青年發展委員會副主席李航曾現場分享過一個故事: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是國際知名的量子物理學家,打造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他在東陽中學讀高二時,中國現代物理學研究的重要創始人嚴濟慈回母校東陽中學講座,嚴老在與潘建偉等學生交流時,曾鼓勵他們好好學習進入科學殿堂,後來潘建偉報考了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專業,走上了科研道路;12年後,潘建偉也回到母校講量子科普,高中生陸朝陽當時就在台下。又過了幾年,陸朝陽成了潘建偉的學生,也是國內量子領域的傑出科學家。

兩次相遇,三代科學家的故事,也讓科學小會找到了自己的使命,那就是創造更多機會,讓科學前輩與後輩相遇、薪火相傳。

第三條,有趣是最好的翻譯。

如何兼顧專業性和趣味性,讓孩子們的好奇心被點燃,而不是被知識門檻攔在門外,也是小會能否成功的關鍵。

為了把科學知識轉化成孩子們願意聽、聽得懂的語言。每一位嘉賓從預先採訪溝通,到演講落地,過程中項目組都會多輪溝通,一起做好語言「翻譯」。

2019年,小會邀請到「拖延症科普之父」Tim Urban,演講主題是人類起源,他和項目組幾番討論後,最終專門為小會觀眾繪製了一整套人類起源的漫畫,用漫畫作為講述科學的語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朝陽用「孫悟空七十二個分身」來講解深奧燒腦的量子計算,把並行計算比做孫悟空打怪過迷宮,量子比特的指數翻倍就是孫悟空分身的個數,分身越多,任務完成越快。

科學小會創辦之初,馬化騰特意寫下寄語:「我希望科學小會能成為一次有意義的嘗試,每一個孩子都應該為我們生活的世界著迷」。

在全國兩會提案中,馬化騰曾多次提出青少年成長議題的思考和建議——「要積極研發能讓未成年人更健康成長的網際網路產品,這樣孩子上網、用網就不只是在娛樂,也可以學習或者自我提高,獲得更多知識點」;「要嘗試利用先進科技,包括VR、AI等,讓邊遠地區孩子也能通過網絡享受教育和科技的方方面面」。

馬化騰的期待沒有落空。騰訊用擅長的產品能力,讓科學小會成為青少年科普的標誌性符號。從科學小會開始,騰訊又逐步構建起一個助力青少年成長的產品矩陣。

2021年9月,騰訊聯合宋慶齡基金會,上線了一檔公益節目《給孩子們的大師講堂》。它在騰訊QQ、微信、騰訊視頻等旗下產品的「青少年模式」中上線,同樣是給青少年量身定製的節目。

基於這個節目,騰訊把「青少年模式」這個必備的安全閥,用產品思路實現了全新設計:在青少年模式中,安全的內容只是底線,優質的內容才是孩子們成長的養料。在這個節目中,騰訊繼續將「偶像」這一要素放大,邀請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院士、神舟飛船首任設計師戚發軔院士等近100位名家大師,給孩子們講知識,聊人生。

今年科學小會聚焦人工智慧,騰訊又發布了全新產品「AI編程第一課」,讓孩子們在家就能免費自學AI和編程。

「有趣」的要素在這個產品中被充分發揮,孩子們在一個個小遊戲中,了解編程和人工智慧。這一課程還推出了電腦機房版、趣味教師版,讓邊遠地區孩子,在缺乏手機、缺乏教師的條件下,仍然能夠自主學習編程知識。

助力青少年成長,點多面廣,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在成長教育的諸多環節,以優質產品彌補痛點,就像一個個模塊組件拼湊起來,正如科學小會的標誌,一架滿足好奇心、尋找未知答案的望遠鏡,透過光,照向一個遙遠的星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e803867993701ed4a11c447d02eb5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