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人彭小平與面打交道的60年

2023-08-31   光明要聞

原標題:傳承人彭小平與面打交道的60年

彭小平。受訪者供圖

彭小平在義大利米蘭大學傳授北京非遺技藝。受訪者供圖

3歲時,彭小平拿面捏了一根電線桿,雖然只有兩橫一豎三根棍,但是母親誇了他一個禮拜。當時的他們沒有想到,這會是彭小平日後職業生涯的雛形。

彭小平1961年出生於北京,主要從事微型核桃面人創作,至今已整60年。他是北京「面人曹」——曹儀策的第三代傳承人,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日前,彭小平來到「溫暖一平方」直播間接受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分享他的創作感悟和心路歷程。

彭小平自幼捏塑,從最開始的愛好,到將捏塑作為職業,他表示這一切都是順其自然。真正拜師學藝是在1978年,當時他報考了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進入工藝美術技術服務部工作。在這裡,他認識了曹儀策的弟子白波。「他做的就是微型核桃面人,我一看就特別喜歡。」彭小平從此便跟隨白波學習。1980年,唐鑒真大師坐像回國「省親」,彭小平和白波等人合作創作了微型的核桃面人鑒真大師,自此真正開啟了他的面人職業生涯。

「曹儀策有一句話,『一小占先機』。 」彭小平告訴記者,在他看來,面的可塑性強,可以達到金、銀、玉石以及翡翠等諸多名貴材料所不能,微型核桃面人具有獨到的藝術表現力。如今,彭小平創作了大量類型多樣的作品,例如西遊記系列,瑤池赴會,用2008個微型核桃面人拼成的北京奧運會會徽等。

彭小平坦言,在長達幾十年的創作生涯中,他的每件作品都要被反覆地對比和審視。「有的作品外行看不出來,但是內行能夠知道哪裡存在不足。」每當發現瑕疵,彭小平就會重新製作修正。到目前為止,只有一件作品在他的心中堪稱「完美」,沒有做過第二次,這便是麵塑作品屈原。這是一件仿青銅雕像的作品,與常見的色彩豐富的面人不同,麵塑屈原呈單一色彩。缺少色彩對比,也就意味著作品對於手工藝者的能力要求更高,人物的各個部位都需要精準塑造才能達到栩栩如生的效果。

在正式捏制之前,彭小平查閱了大量資料。「創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去設計和體驗。」他說,很多人將歷史人物的冠設計為從前往後、上寬下窄的形狀,而他將屈原的冠塑造為從後往前、上窄下寬的樣子。在彭小平看來,這樣更能夠展現出屈原的風範,「需要不斷地揣摩和嘗試,才能夠將一件作品做到滿意;同時要天馬行空,不依附於別人的風格」。

彭小平的作品在世界各地都受到了熱烈歡迎。20世紀80年代,彭小平曾參加「中日友好之船」訪問日本,而後他到過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傳播非遺文化。某次在台灣地區某廟會進行藝術交流展示時,彭小平的作品被排在了攤位的最後一個。然而,面人十分受歡迎,攤位前排起了長隊。不少台灣同胞和他感嘆,只有中國才有這麼好的手藝。

除了面人藝術創作,彭小平日常也會教授學生面人技藝,這和他的下海經歷不無關係。1981年,彭小平響應國家號召,利用一技之長自謀職業,他的面人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常常很快被搶購一空。「我捏了一個月的面人在友誼商店3天就能全部賣完。」他回憶,當時自己經常被商店的老闆催促進度,為了完成作品,每日工作16個小時,最長的一次3天3夜都沒有休息。

「這麼拼是不行的,而且最可怕的是,對方一下子讓我做幾十個。」彭小平坦言,作為一個藝術創作者,製作一個作品他很感興趣,但同一個東西讓他製作幾十個,「我要瘋了」。於是,他萌生了收徒弟,將面人藝術推向標準化的想法。

現在彭小平還在持續推動傳統工藝的傳承發展,平時也會走進校園,走進社區學校等進行面人藝術的科普。他回憶,面人行業在舊社會堪稱「悲慘」,甚至不能被稱為一個行業。通過製作面人,很難解決一家人的溫飽。直到新中國成立後,面人藝術才逐漸登上大雅之堂。至於現在面人藝術的傳承發展情況,他認為經濟狀況仍然是需要重視的問題。「年輕人需要生存、成家立業,如果他在外面工作一個月能賺1.2萬元,從事面人藝術創作只能掙6000元,想要留住人是很難的。」彭小平表示,讓對面人藝術感興趣的年輕人能夠憑此生存,傳承才能持久。

對於初學者,彭小平認為堅持和信心很重要。在第一次接觸面人藝術的時候,捏一個就是成績;等到接下來,你就要和老師、同行的作品對比,學習他人的優點,並進行改進。「當我們對某一事情產生了樂趣,建立了信心,就容易堅持下去。」彭小平同時建議,創作者也要用正確的心態面對創作的高峰和低谷。「你不要因為陷入瓶頸,就對自己產生懷疑,開始懼怕甚至離開藝術行業。」他說,不管當時你的作品多麼難看,只要堅持下去,你的綜合能力、藝術水平就會漸漸得到提高。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丹萍 來源:中國青年報

[ 責編:張悅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