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產業名區、產業名縣評價研究「百強」榜單》出爐 全國千億區143個、千億縣58個

2024-08-21     21世紀經濟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繳翼飛 實習生 林潤 北京報道

8月20日,「打造特色產業名城 匯聚高端要素資源」交流研討活動在北京舉行,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宣傳中心工新智庫、「學習強國」學習平台在會上共同發布《2024年產業名區、產業名縣高質量發展評價研究》(以下簡稱「《研究》」)。《研究》顯示,當前產業名區、名縣呈現「頭部引領」的梯隊分布格局,品牌影響力分布區域分化較為明顯。

工新智庫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年底,全國58個「千億縣」以全國1.17%的陸地總面積,貢獻了全國7.39%的GDP,超10%的規上工業企業產值、超7%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其中,長三角地區獨占33個,占全部「千億縣」的56.89%。全國143個「千億區」以全國0.96%的陸地總面積、貢獻了全國20.79%的GDP、超24%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東部地區首次突破90席。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占據25席,以全國0.41%的國土面積,貢獻了全國超6%的GDP,經濟密度高達5.76億元/平方公里。

圖:產業名區評價結果

圖:產業名縣評價結果

根據《研究》顯示,東部地區在我國產業名區、名縣的區域分布上仍然占據較大優勢。評價結果前100位產業名區與前100位產業名縣中,東部地區獨占140席。其中廣東和江蘇在產業名區方面均占21席,產業名區數量並列第一;江蘇省在產業名縣方面獨占23席,產業名縣數量排名第一。

《研究》顯示,我國產業名區、產業名縣呈現「東強中壯西進」的區域分布格局。在評價結果前100位城區和前100位縣域中,東部地區占140席,包括70個城區和70個縣域,總計占比70%。中部地區占36席,包括14個城區和22個縣域,總計占比18%。西部地區占22席, 包括15個城區和7個縣域,總計占比11%。東北地區僅占2席,總計占比1%。

在產業布局方面,東中西部地區也呈現明顯差異。東部地區城區特色產業布局以高新技術產業、先進位造業和金融服務業為主,占比達到35.2%,縣域特色產業以製造業為主導,電子信息、紡織服裝和機械製造最為突出。中部地區城區特色產業則以汽車製造和商貿物流兩大產業最為突出,均占30.8%,縣域特色產業以冶金、紡織、陶瓷等傳統工業為主。西部地區城區特色產業以裝備製造業、特色資源產業為主,縣域特色產業呈現出資源依賴特徵,以能源、棉紡織和食品加工為主,煤炭產業占到西部縣域特色產業的57.1%。

《研究》顯示,在產業品牌影響力方面,評價結果前50位城區普遍優於前50位縣域,廣深地區城區產業品牌影響力普遍優於其他地區,江浙地區縣域產業品牌影響力普遍優於其他地區。

《研究》指出,在產業名區、名縣內部,均形成了各項指標處於絕對領先地位的第一梯隊,與後續梯隊發展程度差距較大。城區第一梯隊產業發展以創新引領力為主導,品牌影響力次之;縣域第一梯隊產業發展則以產業競爭力為主導。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區域經濟室主任、研究員葉振宇表示,當前我國縣域經濟發展仍面臨著產業集聚和轉型升級困難,政策偏向大城市導致要素流失,保供糧、保生態等任務帶來政企負擔等挑戰。未來打造產業名區、名縣,需重視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做好場景創新等舉措,政策制定則應在優化服務、塑造良好發展環境、抓緊區域特色等方面著力,力求實現產業有鏈群、縣城有品質、人才有前途。

著眼實處,葉振宇建議產業名縣、名區發展高標準高起點發展產業園區,推進縣域更新和改造升級,加大優質公共服務的多元供給,吸引農業轉移人口和人才購房落戶,並採取多元舉措減輕地方財政壓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dc8b1a5e6a2528fa548912cfbafe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