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本好書!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創新文庫

2023-07-26     商務印書館

原標題:4本好書!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創新文庫

《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創新文庫》以學理化形式闡釋黨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實踐創新的歷史性變革與標誌性成果。

今天為大家分享文庫已出版的4本好書。

1.《黃河與中華文明》

葛劍雄 著

葛劍雄老師帶你俯瞰中華文明史中的黃河

聚焦黃河,放眼文明史

一部非常有啟發性、趣味性的的歷史地理專著

在中國歷史上,黃河一直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早在漢代就被尊為「四瀆」(當時認為四條最大的河流,即黃河、長江、淮河、濟水)之宗。黃河一向被稱為哺育中華民族的偉大母親,黃河流域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搖籃。

在距今115萬年前的早更新世晚期,在今天中國的北部出現了一些互不連通的湖盆,並各自形成了獨立的內陸水系。此後,隨著西部高原的抬升,一些河水不再流入湖盆,而是流向地勢低的東方。有的湖盆缺水,甚至斷水,有的被新形成的河流連通,成為河流的一部分。隨著地勢高差的增加,更多的小河匯聚成較大的河,或者沒入了其他河道,或者侵奪了其他河道。水量的增加和流水比降的加大,加劇了對河床的下切和兩岸的侵蝕。在黃土高原,這種侵蝕和奪襲尤其明顯和迅速。歷經105萬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逐漸連通,構成黃河水系的雛形。到10萬年至1萬年前的晚更新世,黃河演變為從河源到入海口貫通的大河。

本書作者為歷史地理領域的專家,多年來一直關注黃河的歷史變遷、地理面貌、文化傳承等,對黃河的周邊地貌有詳細的考察。本書分為八章,集中討論了有關黃河的許多問題,如黃河為什麼被稱為母親河,黃河與中華民族有怎樣的關係,黃河怎樣孕育中華文明,黃河獨特面貌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辦法等。是一部具有開創性的針對黃河的系統歷史地理研究專著,對古代歷史、地理及縱向文化研究有很強的啟發意義。

2.《從考古看中國》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編

了解中國考古學最新成就和古代文明研究的入門書

一百年來,幾代考古學家篳路藍縷

探索中華大地的人類起源

追溯中國文明的起源與發展(展現中國史前文化的輝煌)

補充和豐富了中國歷史的內涵與細節

探索中華大地人類起源,科學回答了「我從哪裡來」。

考古遺址證實距今200萬年前的中華大地已有古人類生活。陝西藍田上陳古人類遺址的古地磁測年為210萬年到130萬年前,著名的藍田遺址最新的測年數據為距今163萬年前。河北陽原馬圈溝遺址測年為距今160萬年,其下文化層的年代可到178萬年至180萬年前。雲南元謀人距今170萬年。上述舊石器時代早期的發現證明,中華大地出現人類的年代確實可以早到距今180萬年乃至200萬年前,證明中華大地是世界上早期古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

本書收入21篇論文(包括序),就當前廣受各界關注的考古學重要課題進行深入探討。全書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多元一體篇」,主題包括:史前文明的起源及其多元一體格局、史前文化的精神世界、山東及其周邊考古學文化的發展、江浙良渚文化的文明成就、商代對海洋資源的利用、三星堆與金沙考古發現所見商周地域文化及其與中原文化的關係、西漢海昏侯墓反映的西漢社會經濟等;第二部分為「史料傳承篇」,集中探討考古發現的文字材料的學術價值,主題包括:120年來甲骨文考釋成就、金文的私人寫作屬性、久已被人忽視的「巴蜀符號」的釋讀、清華簡與睡虎地秦簡的學術價值、絲綢之路上發現的漢簡及其他寫本文獻的學術價值等。

3.《鄉村振興與可持續發展之路》

劉文奎 著

中國扶貧基金會實踐鄉村扶貧的經驗與思考

大涼山、民樂村等典型性鄉村扶貧發展項目剖析

明確回應當今鄉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困境

並提出建設性解決方案

在試錯中總結出的鄉村可持續發展之路

從2000年開始,我和中國扶貧基金會的同事們嘗試探索一條路:通過項目的援助,實現貧困鄉村的可持續發展。二十年來我們紮根西部貧困鄉村,從最初對扶貧漏斗現象的思考入手,不斷試錯,希望找出解決鄉村貧困問題的有效方法。從大涼山的腹地到三江源的源頭,從德陽的漢族村莊到玉樹的藏族村落,從四川的彝家到貴州的苗寨,一路跌跌撞撞,四處求索。其間有迷途的彷徨,失敗的窘迫,也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歷經坎坷失敗,走出了一條鄉村可持續發展之路,這就是本書名字的由來。

本書的特別之處,在於採用敘事性的方式,詳細地記錄了作者近二十年來的探索和嘗試。沒有空談、沒有口號,有的是與村民和基層幹部實際合作才能得到的點滴細節和持續反思。作者把扶貧當作一份普通的工作,不過分抬高,坦誠地描寫了扶貧工作中遭遇的種種問題和取得的各個成果,以說實話,促做實事。

本書第一章為四川大涼山集中投入資源解決貧困鄉村發展的嘗試過程,說明僅僅靠資源的堆砌不足以解決鄉村的持續發展問題,鄉村要持續發展,必須要發展產業項目,就必然要參與市場競爭,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第二章為甘肅民樂村以大涼山項目經驗為基礎,對產業方向與合作社模式的探索。第三章為青海甘達村在基金會的幫助下,以合作社為基礎,動員村莊能人參與,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產業項目,從一個吃不起酸奶的貧困村,變成富裕村的經過。第四章和第五章為根據鄉村固有的資源稟賦,推出的百美村宿項目和善品公社項目。

4.《中國式現代化的智慧與方案:多元現代性視閾下的中國道路研究》

彭國華 著

總結和凝練當代中國的時代精神

概括和歸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哲學內涵

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的現實發展道路,總是深刻地體現和依賴於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在特定歷史階段所形成的時代精神。

從這個意義上說,當代中國哲學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就是總結和凝練當代中國的時代精神,概括和歸納中國道路的哲學內涵,並闡發二者之間的互動關係。

本書作者從多元現代性和中西哲學文化比較的視閾著眼,深入探析中國道路與中國現代性的豐富內涵和獨具特質、中國道路與中國現代性的內在邏輯關係、中國道路與中國現代性的發展前景、中國道路與中國現代性的話語體系建構和國際傳播方式等。此外,作者還在書中提出了「協商理性」和「群己自由」這兩個概念,並將它們作為詮釋中國道路與中國現代性的核心概念與主線。如何從文本與實證、觀念與制度、理論與實踐有機統一的立場出發,對這兩個核心概念做出全面深刻、令人信服的詮釋和說明,也成為了本書探討的重點。

每日一書

《苔蘚森林》

每日一詞

《辭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dc7df5a14e94381f776ee32a084aa9b.html







閱讀非洲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