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院+AREP |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古韻風帆,河畔啟航

2024-01-19   櫻花細雨話文字

原標題:中國院+AREP |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古韻風帆,河畔啟航

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築鳥瞰 圖源:央視新聞

崔愷院士手稿左:2018年3月方案徵集階段 右:方案深化、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階段

從北京中心城區向東望去,大運河南岸的城市綠心分外醒目,三大文化建築在城市綠心宜人的綠色背景下,圍繞建設中的「綠心之眼」地鐵換乘站呈C形半包圍布局,隨地勢起伏鋪展開來。步行所及範圍,涵蓋了公交車站、地鐵換乘站和共享自行車站,便捷地連接各處,將數百年漕運所帶來的城市繁榮和其承載的極大的交通便利性續到了今天。

俗話說「先有大運河,再有北京城」,三大文化建築整體規劃以運河文化為基石,結合歷史考證,用景觀水系意向性地恢復清代中前期運河故道遺蹟,使「運河之水」蜿蜒流入城市綠心,串聯三個建築。博物館位於三大建築的最南端,又名「運河之舟」,被景觀水系自然劃分為共享大廳和展陳大樓(主樓)兩部分,共享大廳如同運河上的大木船,展陳大樓則像五片高高揚起的潔白風帆,兩者之間獨特的「水街」設計更是極具開放性,為走進「運河之舟」的公眾展開一幅生動立體、繁榮浪漫的運河文化長卷。古運河上一則則關於「船、帆、水」的故事,在這裡被娓娓道來,顯得沉靜而舒展,含蓄且包容。

清乾隆年間《潞河督運圖》局部,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建築形體生成 AREP / 繪

總平面圖

西立面,左側為共享大廳,右側為展陳大樓 李季 / 攝

「舟楫千里,匯聚成城」,景觀水系在博物館共享大廳和展陳大樓之間穿流而過,形成一條長約270米、寬約20米的休閒水街,它既是永不落幕的室外展場,又可在閉館後成為向城市開放的公共空間。

水街之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朱炳仁打造的3艘巨型銅船陳列其中,船閘、門樓、雨篷、招幌、燈杆、貨箱……精心布置的空間尺度與水景小品,在巨帆天棚掩映之下,將老北京韻味與運河文化融為一體,頗具場景感和代入感,將觀眾和市民迅速帶入漕運碼頭的文化情境之中。

水街兩側,共享大廳和展陳大樓相互映襯,動靜交替,步移景異,光影流轉,隨觀者而動,仿佛兩位歷經風雨的古人依河畔相望,靜觀千年後的參觀者遊歷其間。人們既可在水街徜徉,又可駐足於親水平台,還可在水街兩側的運河書屋、文創商店、咖啡廳等特色空間小憩,體驗具有傳統文化內涵的現代生活。

水街 佰墨建築攝影 / 攝

水街 李季 / 攝

一層平面圖

在文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博物館的功能也在不斷拓展與復合。如今,博物館除了辦展覽,還可以舉行外事接待、學術講座、電影首映、企業年會、時裝發布等許多活動,博物館成為新型社會生活、文化事件的載體,成為「城市公共文化會客廳」。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的設計順應了博物館功能的復合化發展趨勢,共享大廳和展陳大樓既相對獨立又彼此聯繫,實現了自然的動靜分區,既能保證傳統博物館功能所要求的安全、安靜,又能滿足當代博物館多元化服務的需求。

一館分南北,北側的共享大廳猶如巨船,堅實厚重,謙遜質樸,具備禮儀活動、文化體驗、公共服務、社會教育、影片放映等靈活開放功能;南側的展陳大樓形似巨帆,高高揚起,造型舒展,以展覽陳列、文物收藏、科研辦公等功能為主。水街上方,一條晶瑩剔透的空中連廊將兩座建築連接起來,在展陳大樓關閉時,共享大廳還可獨立對外開放,空間更加靈活自由,便於管理運營。

共享大廳 佰墨建築攝影 / 攝

展陳大樓 李季 / 攝

空中連廊 李季 / 攝

地下一層平面圖

二層平面圖

歷史上曾有「大運河上漂來的北京城」這一說法,反映了中華民族古已有之的營城智慧;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在建築形態和材料選擇方面也充分借鑑了「順天時,量地利」的東方智慧,強調建築與環境的交融。

從整體看,共享大廳北側與草坡自然銜接,展陳大樓南側呈綠化退台層層跌落,向森林公園自然過渡;展陳大樓採用國內罕見的梭形柱挑拉結構,打造出「桅杆+風帆」造型的大跨度三維曲面鋼結構屋蓋;建築外立面材質以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和通透的玻璃幕牆為主,既融合於環境,又便於觀賞,還在一定程度上呼應了首都博物館的材料語言。

從局部看,一方面,透光、靈動的銀白色金屬拉伸網與木質艙體突出「船與帆」的寓意;另一方面,建築外牆斑駁自然的深灰色石材表現「城」的概念,象徵因匯聚「運河文化」而兼容並蓄的「北京文化」。展陳大樓最高點局部設有觀光夾層,可俯瞰三大文化建築,並遠眺大運河和北京市新的行政辦公區。

高聳的梭形柱體現桅杆意象 李季 / 攝

展陳大樓立面細節 佰墨建築攝影 / 攝

剖面圖

走進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其內部空間設計處處展現出濃郁的文化氣息。榆木質感的暖色紋理與深沉的石材質感相互映襯,輔助以仿銅材料的修飾,傳達出博物館特有的厚重感。

共享大廳首層大堂內,細密木格柵包裹的一榀榀三角形變截面魚腹式桁架如同一艘艘小船,「船艙」內的燈光如同點點漁火,形成「萬舟駢集」的動人景象;「城」的概念,則藉由輕微色差的深灰色斑駁石牆傳達而出,配合水紋大理石地面,共同體現出「運河上漂來的北京城」主題;尤其局部銅飾面選擇雲雷紋作為底面暗紋,在增加裝飾細節的同時,也與首都博物館形成時空上的對話。

走進展陳大樓二層的集散大廳,映入眼帘的是五片飽滿的風帆造型屋頂,這是國內已知面積最大的一處雙曲面金屬拉伸網吊頂。設計團隊在真實的空間尺度下反覆試驗、對比、推敲,精心設定拉伸網的孔洞大小、朝向、分縫方式,實現了宛若船帆織物般的視覺效果。同時,拉伸網與其上方的玻璃採光頂和金屬屋面共同構成了一個兼具遮陽、透光、排煙、通風等功能的復合屋面構造,實現了視覺效果、文化寓意、使用功能的統一。

共享大廳室內 李季 / 攝

「船」與「城」的對話 佰墨建築攝影 / 攝

展陳大樓室內 李季 / 攝

過去,城市綠心核心地帶曾經是污染嚴重的化工廠,如今卻成為一片生機勃勃的城市森林,在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引領下,北京大運河博物館也特別重視綠色生態技術的應用:

全面執行綠色建築三星級標準,充分利用清潔能源,集中能源站採用燃氣鍋爐和冷水機組調峰的地源熱泵及水蓄冷、蓄熱系統,承擔了整座建築不小於60%熱負荷配置;展陳大樓屋面設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採用與玻璃採光頂相結合的薄膜光電池(碲化鎘)發電技術,兼具遮陽功能;建築外立面採用高性能材料,在部分溫濕度敏感部位採用了帶暖邊隔熱條的三銀Low-E中空夾膠玻璃;注重自然通風和自然採光,室內81%的使用空間至少達到3%的太陽能係數(DF),主要功能區域的84.1%每小時至少實現2倍的空氣更新率……綜合測算,博物館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5000噸。

日照分析 AREP / 繪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是我國北方第一座應用隔震技術的大型博物館,展陳大樓周邊設置了620米長的隔震溝,展陳大樓地下一層下方有1.8萬平米的隔震層,是我國已建成的隔震博物館中隔震區域投影面積最大的。隔震層共設242個隔震支座,包括197個鉛芯疊層鋼板橡膠支座、39個普通疊層鋼板橡膠支座、6個滑板支座,它們將整座展陳大樓托舉起來,使其與大地分離,切斷了地震波的傳播路徑,杜絕地震對館舍、館藏文物、精密儀器的破壞。

此外,展廳配置了高精度恆溫恆濕空調系統,通過CFD模擬科學分布空調末端,打造世界一流文物展示環境;文物庫房配有專用庫房門、風淋系統、高精度攝影設備;重點空間採用高壓細水霧消防系統,能在不損傷文物的前提下及時撲滅火災,又兼顧觀眾和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這些先進技術的集成,充分體現了我國建築行業的科技實力。

隔震層布置

點擊圖片查看更多相關介紹

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已於2023年12月27日向公眾開放,上展文物約6000件,將與首都博物館一東一西配合詮釋好「都」與「城」的關係。首都博物館以「都」為核心,聚焦北京建都史;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則以「城」為核心,將北京城的歷史發展脈絡與大運河文化有機結合,向世界講好大運河故事、北京故事。

項目信息

設計單位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法國AREP設計集團

項目地點 北京市通州區

設計時間 2018-2023年

設計階段 全過程設計

建成時間 2023年

建築面積 99,700平方米

主創設計師 崔愷 Luc NÉOUZE

中國院設計團隊

設計主持 崔愷 景泉 李靜威

結構設計主持 任慶英

建築專業 吳南偉 鄭旭航 王哲寧 黎靚 單立欣 徐松月

結構專業 劉文珽 楊傑 劉翔 李正

暖通專業 汪春華 姚登科 劉燕軍

給排水專業 朱琳 杜江 夏樹威

電氣專業 常立強 李戰贈 肖彥

智能化專業 唐藝 王野 朱敏

總圖專業 鄭愛龍 齊海娟

經濟專業 滕飛 陳欣 周玉婷

室內專業 顧大海 韓文文 王松濤 郭林 張少卿

景觀專業 關午軍 申韜

BIM設計 郭偉峰 馬艷剛

泛光照明設計 黃思平 丁志強

標識設計 安曉波

駐場配合 呂奕瑋 張益銘

AREP設計團隊

姜興興 游馭鯤 孫大亮 David PERERA Pierre GRENIER 李黎 張暢 王紅雲 侯硯 林海 沈晨 梁佐浩 武洋

泛光照明設計合作 北京寧之境照明設計有限責任公司

標識設計合作 北京視野文化有限公司

綠建顧問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林波榮教授團隊

節能顧問 北京構力科技有限公司

幕牆顧問 中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消防顧問 建研防火科技有限公司

聲學顧問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聲學實驗室

實驗室工藝顧問 北京戴納實驗科技有限公司

-End-

編輯 /石潔婷(實習)

校對 / 施鐸

本文由「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法國AREP設計集團」授權觀築發布。

歡迎轉發,禁止以觀築編輯版本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