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詠流傳》憑什麼能做六季?

2023-05-16     深度文娛

原標題:《經典詠流傳》憑什麼能做六季?

「五一」假期後,有一個被反覆討論的話題再次引發關註:背經典免門票。其中有一種聲音認為,這是推進文旅融合的有效抓手,其價值更在門票之外。

仔細剖析可以發現,這種觀點實際上強調了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對經典詩詞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如何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有效傳承與發揚,也是近年來各類文化節目所面臨的課題。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要加大傳統文化的宣傳和教育力度,實施中華文化新媒體傳播工程。綜合利用多媒體資源,創新表達方式,大力彰顯中華文化魅力。

而就在2018年2月16日大年初一,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大型音樂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首播,自此開啟了用流行傳唱經典的盛況。今年4月30日,《經典詠流傳·正青春》作為節目第六季正式開播,再度掀起「和詩以歌」的文化熱潮。

一檔聚焦傳統詩詞經典的電視文化節目,究竟憑什麼能做六季?為何能反覆刷新人們的期待?為何行至六季仍敢於喊出「正青春」的口號?回望《經典詠流傳》六季以來的內容和表現,我們或許能從中發現端倪,尋找出深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當代樣本。

專精於詩詞寶庫,就是這麼自信

2017年的《意見》發布之後,社會各界都敏銳察覺到了優秀傳統文化的「東風」,與之相關的產業如雨後春筍冒出,各類文化產品層出不窮,電視文化節目也進入井噴時期,令人眼前一亮的節目不在少數。

然而,時代發展如大浪淘沙,不少節目由於無法持續輸出有價值、有亮點、有深度的內容,露出「驚鴻一面」之後逐漸銷聲匿跡。同時,也有如《經典詠流傳》的優秀作品播出至今,始終保持叫好又叫座的強勁態勢。

有收視數據不難,收穫良好口碑也不鮮見,重點在於如何將這個標準保持下去。回到節目的出發點,《經典詠流傳》做對了一件事,那就是堅守經典詩詞寶庫的陣地,從文化自信中發展出節目自信、創作自信。

留意各個平台上的節目介紹詞條可以發現,《經典詠流傳》給自己的定位始終是「大型音樂文化節目」,這是總台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有力實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詩詞、書畫、工藝、戲曲、武術等多種形態,這些都曾進入電視文化節目的創作視野,卻更多地被當做服務於節目的元素或工具。在《經典詠流傳》的內容體系中,經典詩詞是貫穿始終的主體,節目本身反而是用於傳承詩詞文化的工具。

俗語云「唐詩三百首」,更何況上下五千年歷史,經典詩詞浩如煙海。公開資料顯示,截至第六季開播前,《經典詠流傳》一共傳唱了303首經典詩詞,邀請了338組經典傳唱人,創作了338首經典音樂作品,而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

可以說,源遠流長、取之不盡的優秀傳統文化,讓擺正主客體角色的《經典詠流傳》有了持續創作的底氣,有了守正創新的文化自信。

與時代同頻共振,就是這麼年輕

僅從創作模式上來說,傳統詩詞經典與現代流行的結合的確早已出現,還演化出古風、中國風、戲曲風、京歌等更加細分的領域。

需要注意的是,與這種細分趨勢相伴隨的,是其受眾反而越來越分隔,甚至頗有「畫圈為牢」的意味,執著於辯論誰更好聽、誰的遣詞造句更高級,詩詞經典本身的魅力反而丟失。

由此也不得不發出疑惑,什麼樣的創作才能擔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重任?

與時代同頻共振——這是同樣聚焦於「和詩以歌」的《經典詠流傳》所提供的解答參考。

發展初期,面對眾多電視文化節目的激烈競爭,《經典詠流傳》通過經典傳唱人用流行傳唱經典的方式打響了招牌。經典詩詞的獨特魅力、唱作歌手的實力演唱、鑑賞嘉賓的硬核點評,不僅給當時的文化節目創作生態注入活力,還成為節目延續至今的記憶符號。

發展成熟期,節目嘗試拓寬創作視野、融合傳播手段。在內容上,《經典詠流傳》更強調人、詩、歌三者合一,更多普通人進入經典傳唱人隊伍,不同文明的互融共鑒也進入表達層面。如第二季節目中,來自美國的一對小姐妹用流利的中文演唱《聲律啟蒙》,讓我們看到了優秀文化跨越國界互融、互鑒的成功嘗試,這種開闊的創作格局,是多樣性的世界文化應循之路。而在節目形式上,不僅舞台表現形式更具科技感和美感,還增加了外拍小片和第二現場,以適應短視頻的迅猛發展。

在當前的發展轉型期,《經典詠流傳》進入主題化表達階段,不再單一地展現傳統詩詞文化、展現歌曲創作水平,而是藉助這一形式與時代對話。例如,節目第四季以「獻禮建黨百年,唱響英雄之歌」為主題,聚焦不同時代中的中國英雄、民族精神,唱響慶祝建黨百年的「英雄讚歌」;第五季圍繞「大美中華」的主題,在錦繡山河與人間煙火中傳唱經典,展現美麗中國;第六季以「正青春」為主題,從詩詞經典中匯聚青春力量,從音樂創作中張揚青春活力,讓傳統文化煥發青春魅力。

在不斷自我革新的操作下,「和詩以歌」的內涵始終在變,也讓節目始終保持年輕。對如今的許多觀眾而言,它就像一個觸發機制,想到「和詩以歌」就能想到《經典詠流傳》,想到用經典詩詞來叩問自我、對話時代。

打造「經典IP宇宙」,就是這麼青春

立足於經典詩詞寶庫,跟隨時代的變化與發展進行創作,《經典詠流傳》的創作成果也在不斷豐富,其自身逐漸形成了一個「經典IP」的宇宙,為往後更長久的發展蓄力。

據深度文娛(ID:shenduwenyu)觀察,這個「經典IP宇宙」包含三種表現形式:一是具體的經典詩詞篇目,以及在此基礎上創作的傳唱歌曲;二是圍繞節目發生的各類觀看、討論、評論等傳播熱潮;三是以《經典詠流傳》的節目形式為借鑑,在各青年團體、校園中廣泛開展的經典詩詞學習、傳唱活動。

結合這三種形式,第六季《經典詠流傳·正青春》的主題,實則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初心的回歸。

其一,回歸青春創作力。5月14日第三期節目,9歲的周昭妍和青年歌手胡夏共同歌唱《靜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在春夏之交獨留一份令人心安的恬靜。隨後,來自品鑑團的中國音協流行音樂學會主席付林、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也紛紛提到對童聲演唱和兒童創作的獨特喜愛。

其二,回歸青春吸引力。在深度文娛以往對《經典詠流傳》的觀察中,校園群體是節目最主要的受眾,節目台詞、詩詞篇目、鑑賞點評還被眾多b站up、微博教育領域大V、教育界微信公眾號等作為文本進行反覆研讀。此次主動對話青年群體,是一次更深層次的傳播互動。

其三,回歸青春實踐力。在最新一季的舞台上,上海音樂學院阿卡貝拉社、繡球花小合唱團等經典傳唱人,均是來自校園的青少年代表,文化藝術和美育培養就此走進校園、走近年輕人,傳遞著來自「經典IP宇宙」的一聲迴響:「青年強,則國家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終要落地於青年群體的實踐。

梳理完《經典詠流傳》六季以來的經驗,讓我們再度回到最初的發問,憑什麼這個節目能做六季?或許,節目並未規划過要完成多少季,畢竟經典詩詞寶庫難以窮盡,畢竟時代發展日新月異,畢竟青春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然而,我們能在這個追問中領會到總台對文化節目的思想引領和價值鑑定,發掘出節目本身的「苦心」和「野心」:「和詩以歌」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打造更加豐富的「經典IP宇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bf5811761c8676c52beb6e5681ca0a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