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學中構建「新」教學系統?

2022-06-19     外灘教育

原標題:如何在教學中構建「新」教學系統?

看點 在我們的日常中,該以怎樣的思維指導生活和教學呢?`建立立體的系統性思維,不失為一種可靠的思路。圍繞著「備課、教材、學習、課堂、教研、作業、課後、整合、評價、技術、關係以及教師終身學習」這12個目標,下文就對「什麼是學習目標」進行了重新定義和系統性的解讀。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星教師 (ID: new_jiaoshi)

文丨趙桂霞 編丨Lulu

系統思維的建構,無論對我們的生活還是工作,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5月21日,第五屆小學課程周主題峰會開幕,12位教育學者、教學名師圍繞「重新定義學習目標」解構了備課、教材、學習、課堂、教研、作業、課後、整合、評價、技術、關係、教師終身學習12個目標。

下面,是來自本屆峰會的學習引導師趙桂霞校長針對本次分享的立體復盤和系統梳理。

為什麼建構邏輯體

在工作與生活中我發現,當我們的思維停留在點狀的時候,其實是非常痛苦的,因為人們的痛苦點往往來自於只看當下,看不到過去和未來。

當我們從點狀往前走、往回看,形成線性思維的時候,我們就超越了點狀思維的局限。但是,線性思維也不夠,因為它要麼是要麼非,或者要麼上要麼下,這就給大家帶來一種選擇的糾結。只有當把線鋪成面、把面建構體的時候,我們的思維方式才會比原來有了一個很大的推進。

今天我特別想說,立體的系統思維,有助於幫助我們對於一件事物形成系統性、多維度的思考和多元思維,在教育改革創新上,這種立體系統的思考尤其能夠防止我們出現遺漏和問題的偏頗,也防止走彎路。

系統思維的建構,無論對我們的生活還是工作,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學習目標的邏輯體

那麼,「重新定義學習目標」這樣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在系統思維的建構上,到底是怎麼做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學習目標邏輯體的建構邏輯

我們剛才已經梳理了它們的邏輯關係,接下來,我想和大家一起來看看它們之間的點、線、面、體的構成

形成了這樣一個立體意識,我們再來沿面解剖「重新定義」的內涵,對於「重新定義學習目標」這一主題,也就會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深度的掌握。

沿面解剖,「重新定義」

首先,我想用這張圖和大家回答,為什麼要「重新定義」。

回顧中國教育發展的這些年,我們應該能看到:

2001年課程改革之前,我們特彆強調雙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

2001年國家進行第八次課程改革,提出了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有了三維目標,一線老師在探索中找到了落地的方法和途徑,並且收到了很大成效。

2016年9月13日,林崇德教授帶領團隊研發的「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發布,核心素養開始進入學校的理念意識層面,教師在理念意識層面有了,但落地不會實操。

為什麼「三維目標」能夠在一線落地,而核心素養做不到呢?

因為,雙基時代是學科本位,三維目標依然停留在學科本位,而在核心素養要落地的時候回到了人本位。正是因為回到了學生本位的目標要求上來,所以老師沒有一個標準的改變和標準的引領,就不會落地、也無法落地。

核心素養是需要在學習目標里去落地的,新課程方案和標準其實就是在重新定義學習目標,也就是根本解決核心素養落地的問題。

核心素養在學校里落地,也就是學習目標的實現一定是一個系統工程,下面我們從剛剛的建構的學習目標體的6個面來解構「重新定義」的要點。

1、學習目標重新定義

這個話題分享來自北京十一學校一分校的章巍老師,他從案例開始,用一個課時兩位不同老師的教授,讓我們感受到老師教學背後的真實立意直指學習目標。

章巍老師特彆強調:「今天的課堂上應該確立超越知識之上的更為深遠的目標。」這樣的目標怎麼建構?他給出了關於大概念的三個表達:

大概念是課程內容通往核心素養的階梯;

大概念是核心素養楔入具體知識的固定錨點

大概念和核心任務就像一枚硬幣的兩個面

在章老師的表達里清晰地解構了大概念、核心素養之間的關係以及核心素養和核心任務之間的關係,我被這些話深深觸動。

學習目標這個面里還有評價目標,來自北京探月學院社科部負責人張陽老師提供了兩個非常好的實操建議:往上兩層想目標,往下兩層想落地。

往上兩層的第一層是核心素養,再上一層是國家的育人目標, 我們始終要想著上兩層的目標,才能把評價目標找好。我們還要往下兩層想落地,怎麼落?第一找通用量規,第二形成表現性樣本庫。

另外,張老師給我們提供了重新定義評價目標的基本流程:第一步明確學習結果(評價什麼素養目標),第二步選擇通用量規(用什麼工具來評價),第三步建構表現性任務庫。

2、課堂目標重新定義

關於課堂目標,有6位老師奉獻了他們的智慧和探索。課堂的目標取決於課前、課中、課後,也就是備課、關係和作業,而備課又取決於教材和整合。

所以,在課堂目標中我們需要回答6個問題,下面我們拆分來看,6位老師分別給了我們什麼?我們怎麼去理解和建構?

01

何捷老師

何捷老師關於重新定義備課的目標,讓大家牢記一點:過去我們備課是根據教材的內容確定目標,然後確定教學——上課——評價。

他提醒我們不是這樣的,在備課的時候要先想清楚你要達到什麼目標,也就是希望孩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抵達到哪裡,然後你要設計怎麼評價這個目標,再進行學習活動的設計和教學活動的設計。

02

榮維東教授

榮維東教授在重新定義教材的目標中,對這一輪課程標準的重新調整和建構有著獨到的理解,我截取了幾個核心問題:

1.他把課程內容、教材內容、教學內容做了一個區分。

2.他告訴我們目標怎麼制定。

3.他回答了教材、課標、學情與教學目標的關係。

榮教授建議我們,要梳理課程標準的目標體系,到了單元和課文以及課時目標的時候,要帶入教材,把教材的目標和課程標準的目標放在一起去整合使用,就特別便於操作。

03

徐莉老師

徐莉老師回答了重新定義整合的目標,我之所以把它放到前面來,因為這是一個完整的備課系統。

她首先回答整合是指跨學科和超學科的整合、統整、融合、綜合等,另一方面它還包含著目標的整合,有知識的、技能的;有推理的、成果的,還有情感的目標,都要實現融合。

在整合的目標中,大家不要單一地理解為只是跨學科、超學科的整合,其實更多的是在於知識體系的系統建構,橫向的拉通,縱向的穿透,然後把目標融會貫通地去落地。

04

鄭鋼老師

鄭鋼校長提供了重新定義課堂目標的幾個維度,在他看來,我們要從原來單一的知識技能目標走向思維的目標、應用的目標和連結的目標,這就使得我們的課堂有了意義和情感的味道。

另外特別需要提出的是鄭校長提出了應用目標的幾個維度:

單學科的知識和應用到跨學科的知識和應用

可預測的場景的應用

不可預測的場景的應用

這不就是一個人的思維發展的系統嗎?或者是一個台階的遞升嗎?

05

趙桂霞老師

我在關係的目標中,回答的是師生關係和生生關係。

師生關係之間必須是始於平等的,構建一個平等的師生關係你才能構建良好的關係,這種良好的關係在師生關係之間的表達是同頻,如果不能同頻,教育怎麼可能喚醒?

而生生關係始於友善,忠於共進,用一種友善的友情來和諧整個班級、和諧夥伴之間的關係,最後走向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06

劉春生老師

關於作業的目標中,劉春生老師給了我們從作業定位到作業目標到作業功效,以及作業類型的探索和分享,都對我們作業的布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課後目標重新定義

課後目標的分享者是來自天府七中小學部的校長周宏燕, 我們從她的分享中會看到什麼叫課後生活。

課後生活包含課間、延時服務、回家後的其他時間段。在這些時段當中怎麼做?這所學校的回答是用課程統整。

他們在課間時段里做很多遊戲,在延時服務的環節里做了大量的選修課和活動類課程,還在課外時間做一些生活、實踐、立足自我發展的課程。

我特別要補充的一句是:核心素養是「養」出來的。既然是養出來的,它就離不開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課後生活目標的重新定義,值得引起我們老師的高度關注。

4、教研目標重新定義

教研目標是由李海林校長帶來的分享,他回答的是教研要做什麼和怎麼做。

李校長在這次的分享中對教研做了深度的思考,而且非常系統。他拆分了上課、備課、作業、輔導、考試這五個環節,發現有15個教研活動需要我們老師去做。

在新的課程標準和新的課程方案落地實施的過程中,這樣一種教研的跟進就起到了保障新課程改革更好的發展作用。

5、技術目標重新定義

技術的目標分享者是楊曉哲老師, 打開教學系統,楊老師給了三個維度:

一是教學設計維度,必須從素養為本開始;

二是深度學習,也就是課堂學習角度

三是評價角度。

在教學設計角度,技術能夠提供互動性的探究工具;在深度學習角度,技術能夠創設多維度的情境構造;在評價角度,技術能夠跟進個性化的測試。

6、教師終身學習目標重新定義

一名面向未來教育的老師要學什麼?宋萑教授給了我們非常細緻和明確的結構:

學習原理——要理解學生的學習是怎麼發生的,教學設計如何助力學習發生的全程。

循證教學——要理解完整的教學系統,我怎麼會有問題?我的問題來自哪裡?順著這些問題找到自己的證據鏈,構建自己的教學系統。

教學相長——在教學相長中成長自己,這裡的教學相長有應用性實踐,就是你上的每一堂課,也有通過讀書、看名師案例的反思性實踐。

一名終身學習的老師一定是不斷讀書,不斷研究他人,不斷反思自己,不斷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向孩子學習和成長的。這樣的老師才能真正面向未來,成為卓越教師。

一起,向未來!

2022年4月21日,新課程標準和新課程方案正式發布。這次課程標準和課程方案發布的核心點是讓核心素養落地,讓它落到課堂上,讓它生長在孩子身上。

過去,核心素養從理論方面研究出來,但是沒有變成看得見的風景,而這次課程標準就把核心素養變成了內容標準,變成了學業質量的標準,所以變成了「看得到的風景」。

然後,通過我們今天12個目標和維度的解剖,老師們學會實操,便會形成「走得到的景點」。

從新方案和新標準實施的基本原則看,這次的深化改革更多的需要我們教育人自身去發力,因為所有的內容都是我們教育人必須為、應當為、也是可以為的事情。所以在這裡,我特別想說,我們不能停滯不前,必須往前走

因此重新定義學習目標,作為新課程標準、新課程方案落地推行過程中的一個核心話題,一個引領的話題,毫無疑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後我想說的是,作為教育工作者,在當下我們真的是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讓我們肩負起這樣一份責任,一起向未來。

關注外灘教育

發現優質教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ae17962e3f75efa8ff9dfd81ca7ac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