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念不對中國運動員的名字?科學的解釋來了

2024-08-10     果殼網

巴黎奧運會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不少細心的朋友們在觀看比賽的同時也關注到了一個細節:巴黎奧運會官網運動員介紹頁上線了一個有趣的新功能,各國運動員錄製了自己名字的發音。觀眾點擊網頁上的語音按鈕就可以聽見快速和慢速兩個版本。

運動員馬龍的個人介紹頁面

不少老外在念中國名字時會有奇怪的口音,比如

馬龍:嗎~嘍~

樊振東:胖~成~桶~

王楚欽:王~親~親~

中國人念的外語也有時會帶有口音。那麼怎樣才能準確地完成發音呢?在今天我們的這篇文章就來談談發音的故事!

首先我們來看人為什麼會發出聲音。中學物理知識告訴我們,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我們發出的聲音就是呼氣時來自肺部的氣流帶動聲帶振動產生的。

利用來自肺的空氣發出的聲音我們稱之為肺部氣流音。聲音從聲帶產生之後在喉腔和口腔共同組成的聲道中傳播,聲道對聲音進行調整篩選,最終形成我們聽到的具有特定意義的聲音。

我們說話的時候就是通過改變聲道的形狀來改變我們發出的聲音。實用技巧來啦!

國際音標

如果有一套參考標準告訴我們每個音應該怎麼發,那麼學習發音就會變得容易很多。我們每個人學認字的時候都要學習拼音,剛學英語的時候老師也會教我們拼讀音標。不管是拼音還是音標,都是用符號來標記人的發音。但是問題是,每個音標的發音需要師生之間口口相傳來學習。此外,隨著年齡的增長,你會發現,給漢字注音的符號系統不只有一種,給英語注音的所謂「國際音標」也五花八門。

如果你沒有老師在身邊,或者不認識音標,或者學過的音標和詞典上的音標不一樣怎麼辦?

事實上,人們早就制定了適用於所有語言的音標體系,稱為國際音標(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IPA),這套符號體系根據發音時人的舌位、唇型等因素記錄發音,每個音用唯一的符號標記,理論上可以囊括人類所有可能發出的音。下面讓我們一覽國際音標的風采吧。

我們先來看元音,下面這張圖就是舌面元音舌位圖。

國際音標中的舌面元音舌位圖

這張圖什麼意思呢。你可以看到一個四邊形,四邊形的邊上和內部標有符號,每個標有符號的位置代表的是舌頭的位置。我們可以認為上齶是不動的,且舌頭是自然放鬆地貼在下齶上的,所以這裡舌頭的位置也就反映了嘴巴張開的大小。

比如,你念「啊」這個字,嘴巴張得很大,你發的音就在圖上右下角[a]附近,而如果你念「一」這個字,那麼嘴巴就很小,你發的音就在圖上右上角[i]處。

當然除了張嘴大小之外,舌頭抬起的位置靠前和靠後也被刻畫在了這張圖裡,主要有最上面一行寫的「前、央、後」三個位置。比如,當你發「魚」這個字的元音時,舌頭的位置要比發「烏」這個字的元音時位置靠前。

圓唇與不圓唇是另一個影響發音的因素。成對出現在同一個位置的元音,左邊的表示不圓唇,右邊的表示圓唇。比如「一」和「魚」就分別對應圓唇和不圓唇。當你念「一」時,你會發現你的嘴唇是咧開的,如果不動其它任何地方,只是把嘴唇收成一個圓形,你會發現你竟然念出了「魚」字,對應[y]符號。

元音在發音時氣流幾乎不受任何阻礙,而輔音在發音時氣流要受到種種不同的阻礙。國際音標根據阻礙的形式和阻礙的位置制定的輔音的符號。下面這張表中每一列表示特定的調音部位,每一行表示特定的調音方式。

國際音標中的輔音

我們舉幾個常見的例子,第一行爆發音就是一股氣流衝破阻塞產生的聲音,漢語拼音中的p, t, k就是爆發音;第五行擦音就是氣流通過狹窄空間摩擦產生的聲音,如漢語拼音中的f, s, h等。拍音是指什麼呢,就是舌頭與調音部位接觸一下立刻移開,而近音呢,舌頭只是靠近調音部位。邊音則是指舌尖翹起形成聲道的阻塞, 但舌的兩邊還有氣流流通。

其它的發音讀者們可以根據表中的發音部分的阻礙方式來嘗試一下。

國際音標不只這些,還規定了一些常見的發音組合以及對發音的修飾等,這裡就不展開講啦。

要想掌握外語的發音技巧,我們還需要理解發音的原理。

弦振動

中學物理告訴我們,聲音有響度、音調、音色等特徵。響度與聲音的功率有關,音調反映了聲音的振動頻率,而音色是人們區分不同物體的聲音的重要依據。

從波動的觀點來看,人們日常接觸到的聲音往往是由大量單一頻率的聲音混合而成的,將聲音分解成各種頻率成分的疊加的過程,通常被稱為傅立葉變換。在聲音的成分較為簡單的情況下,聲音的音調反映的是聲波頻率最低的成分的頻率。音色反映的是聲波的頻譜信息(各頻率成分混合時的權重),可以理解為人們對聲波的所有頻率成分的整體感知。

人們主觀感受到的不同字的讀音的區別,其實本質上是音調和音色上的區別,反映了聲波的各頻率成分,攜帶了產生聲波的物體的信息,也就是聲道的形狀。要想理解發音的原理,讓我們從最簡單的情況,弦的橫振動開始。

考慮一個長度為L柔軟的、輕質的均勻弦的自由振動,自由振動的意思是弦在振動的過程中不受外力,人們撥弦的動作使弦開始振動,相當於提供初始條件,之後人不再向弦施加外力,弦進行自由振動。弦在水平方向緊繃,兩端固定,如圖所示。

兩端固定的條件我們稱之為邊界條件。由於兩端固定,弦可能的振動模式就受到了限制,只有弦長等於半波長的整數倍時,這種振動模式才是被允許的,我們將波長最長(頻率最低)的模式稱為基頻,而其它模式的頻率都是基頻的整數倍,我們稱為高次諧波,或者叫泛音。

而如果是這樣的振動則不符合兩端固定的條件,因而是不允許的。

邊界條件要求弦的兩端位移為0,這張圖中弦的端點處位移非零,因此是不允許的

兩端固定的弦振動告訴我們,在一定的邊界條件下,只有特定的振動模式才是允許的,振動模式由系統的參數(比如兩端固定的弦的長度)決定。

聲道中的振動模式

我們從弦振動模型中獲得了關於振動模式的經驗,下面我們將它應用到聲道中去。我們以元音為例,建立下面的數學模型。在這個模型中,我們將聲道視作一個截面恆定、管壁剛性的管。

這是人的嘴巴及周圍結構的側面圖

如圖所示,朝前的方向設為z軸正方向,與之垂直的平面為xy平面。正如一根兩端固定的弦一樣,聲道壁在xy平面內給出了限制。在z方向,聲音產生於聲帶,經過唇齒向外傳播,聲帶和唇齒形成了這根管的邊界。

我們把柔軟的聲道壁和聲帶看成剛性邊界。這是因為肌肉和氣體比起來要結實得多,肌肉的剛性是對聲道中的氣體介質而言的。剛性邊界要求氣體在聲道壁上的宏觀速度為0,經過數學推導可以證明,這個邊界條件等價於氣體的壓強在聲道壁上沿聲道法向的導數為0。而嘴巴向外開口的地方則是柔性壁,也就是開放邊界,氣壓必須永遠是0。

事實上,我們通常發出的聲音並沒有這麼複雜。聲道中聲音的模式可以分解為xy平面內的分量和z方向的分量的乘積。在xy平面內,我們只需要考慮最低頻的振蕩,也就是沒有振蕩,氣壓在xy平面內是常數。而z方向發生的事情類似於上面我們提到的兩端固定的弦振動。

不過z方向的兩端分別是柔性壁和剛性壁,所以我們要求腔長是半波長的半奇數倍,

腔長是半波長的半奇數倍

滿足上面這個關係的頻率我們稱為「共振峰」,代表這個頻率的波可以和聲道發生共振。僅有一個頻率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更高頻的共振峰來確定聲音更精細的特徵。通常情況下,我們需要前三個共振峰來確定一個音。

如果你覺得公式太複雜看不懂,我們來看點具體的,一個成年男性的聲道長度大概為18cm,代入最低頻率的振動模式n=0,得到K=8.72m-1,將聲速c=340m/s代入公式

這個頻率大約就是中央元音[ə]的頻率。

你或許不認識這個音標符號,但是,你一定會發這個音:你只需要完全放鬆口腔,發出類似於「額」的音就對了,這個狀態下,你的聲道也就最接近一個直通的管。

那麼其它的發音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以元音為例。我們在發元音的時候聲道比較通暢,氣流在流出的過程中幾乎不受到任何阻礙,所以將聲道視作一個管的近似是有效的。但是,不同的元音有不同的舌位和唇型,為了更好地刻畫這些形狀,人們常用雙聯管來近似描述人的聲道。

雙聯管由前後兩管拼接而成,前後兩管的長度和直徑是可調參數,不同的參數對應不同的發音。

雙聯管示意圖

雙聯管不同於單管,它的共振條件比較複雜,設l₁ 是雙聯管前段的長度; l₂ 是後段的長度; A₁ 是前段的橫截面積; A₂ 是後段的橫截面積,那麼共振峰對應的頻率滿足

下面這張圖繪製了幾個常見元音的雙聯管參數和前四個共振峰。

幾個常見元音的雙聯管模型和前四個共振峰

我們可以從圖中看到,舌位較低的元音[a]和[æ],是前管粗, 後管細,[y] 和 [i] 有與 [a] 相反的雙管結構,前管細,後管粗。由此得到對立的共振結構模型:[a] 的第一共振峰高,第二共振峰低;[y] 和 [i] 的第一共振峰低,第二共振峰高。圓唇的[y]前部的較長,而不圓唇的[i]前部縮短,這對 F2 和 F3 進行了必要的調節。

總結

至此,我們不僅熟悉了國際音標,還一起探討了聲音背後的科學原理。現在,每當你開口說話,你都會意識到,你不僅僅是在說出文字,你是在利用舌頭、嘴唇、甚至鼻、咽構建諧振腔、激發聲道內空氣的特定振動模式,那些聲音的波動,不僅僅是空氣的振動,更是你大腦和聲帶協同作用的成果。

最後,別忘了,語言是一種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種藝術它應該被享受,被欣賞。無論你是在攻克一個難發音,還是在享受朗讀的樂趣,都要記得,語言學習是一場旅行,記得欣賞沿途的風景

如果你為自己的英語發音困擾,如果你正在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希望本文可以給你一點啟發。願你的每一次語言實踐都充滿樂趣,願你的每一次對話都充滿自信。繼續探索,繼續學習,繼續享受語言帶來的無限可能。

參考文獻

[1]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1999).Handbook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A guide to the use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呂士楠[等]著. 2012. 漢語語音合成 : 原理和技術[M]. 北京:科學出版社

[3]程建春著. 聲學原理(第二版·上卷)[M].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19.

[4]Fant G. 1960. Acoustic Theory of Speech Production. The Hague: Mouton.

[5]杜功煥, 朱哲民, 龔秀芬. 2001. 聲學基礎.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6]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W411B7T4

[7]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4411c7WP

編輯:利有攸往

題圖來源:新華社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中科院物理所(ID:cas-iop),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繫原作者。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a74c0332fdb3f904db7a9eded56ff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