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推出3納米手機晶片,小米15系列搶到首發

2024-10-22     南方都市報

北京時間10月22日,高通發布第四代驍龍8處理器(驍龍8至尊版)。至此,今年3納米高端手機晶片版圖基本成型。

在衡量處理器運行速度的指標上,驍龍8至尊版CPU的主頻高達4.32GHz,成為手機端主頻最高的SoC晶片(系統級晶片),和聯發科、蘋果此前推出的3納米手機處理器拉開差距。聯發科天璣9400的超大核主頻3.62GHz,而蘋果A18 Pro處理器的CPU主頻為4.05GHz。

「處理器性能的領導地位現在又回到安卓生態系統中。」高通CEO安蒙(Cristiano Amon)在發布會上表示。

高通方面宣布,驍龍8至尊版將於未來一段時間內,搭載於榮耀、iQOO、一加OnePlus、OPPO、RealMe(真我)、vivo、小米等手機品牌。小米集團高級副總裁曾學忠在發布會現場透露,小米15系列獲得驍龍8至尊版的全球首發。

號稱「最快的移動端CPU」

核心基準指標上,驍龍8至尊版和上一代相比提升明顯。

作為驍龍8至尊版SoC核心組件的第二代Oryon CPU,由高通2021年收購的晶片初創公司NUVIA開發。這款Oryon CPU採用2顆超級內核搭配4顆性能內核的架構,各自的主頻分別達4.32GHz和3.53GHz,最高主頻與電腦端處理器性能相近。高通稱之為「最快的移動端CPU」。

移動端CPU採用混合架構設計,集成不同類型的核心來實現最優性能和能效。超級內核擁有最高主頻和最大緩存,以運行處理最為複雜的任務,也被稱為「超大核」。性能內核即「大核」,用來處理重負載的應用程式,而有「小核」之稱的效率內核則注重節能,處理較輕負載任務。

高通先前三代的驍龍8處理器,實際上在不斷減少對「小核」的依賴,直至驍龍8至尊版這款Oryon CPU,完全取消了效率內核,成為全大核的架構,意味著性能核心已經能提供性能和功耗的優化組合。

高通給出的參數顯示,第二代Oryon CPU的單核性能和多核性能均提升45%,瀏覽器性能提升62%,能效提升44%。其中,單核性能和多核性能,分別衡量CPU單個內核處理任務的能力,以及CPU多個核心同時處理多個任務的能力。

另外,第二代Oryon CPU的最大總緩存達24MB,高通稱這是「移動行業最大的共享數據緩存」。緩存越大,可以存儲更多的數據和指令,從而提升處理任務的速度。

驍龍8至尊版的各項性能表現。圖:高通公司官網

驍龍8至尊版SoC的其他組件上,Adreno GPU性能和能效均提升40%,通過採用切片(Slice)架構,可以實現更清晰的視覺效果和更流暢的遊戲體驗。

作為大模型端側運行引擎的Hexagon NPU(神經處理單元),在AI性能和能效上均提升45%,支持4k上下文窗口(與大模型理解的上下文信息範圍相關),以及每秒70+的token輸入。

CPU、GPU和NPU能效的提升,也使得SoC整體的功耗節省27%,遊戲時間最多可延長2.5小時。

出貨量大增、價格高漲

驍龍8至尊版採用台積電第二代3納米(N3E)工藝製程打造,製造成本抬升了售價。據天風國際證券分析師郭明錤的近日報告,與第三代驍龍8處理器相比,驍龍8至尊版的平均售價增長約15%至180美元(約合人民幣1281元)。

外界預計,搭載驍龍8至尊版的新款旗艦手機價格將水漲船高。此前,受天璣9400處理器漲價影響,vivo最新款X200系列的起步價上漲300元。(詳見:)

郭明錤還表示,和第三代驍龍8處理器相比,驍龍8至尊版的2024年下半年出貨量將同比增長50%至約900萬顆。出貨量大增,不僅歸因於第四代處理器更長的出貨周期和三星的需求增加,而且受益於中國智慧型手機市場近期的變化,包括中國品牌市場份額提升、高端手機占比提升與手機整體出貨量復甦。

具體來說,在最近一個國慶黃金周中,中國品牌智慧型手機的市場份額達到80%,出貨量同比增長約20%;中國高端智慧型手機市場(4000元以上)的份額預計將從2023年的25-30%,增長至2024年的30-35%;此外,2024年中國智慧型手機的整體出貨量預計同比增長3%。

近幾年,高通在智慧型手機晶片的市場地位不斷受到聯發科的較量。聯發科原本活躍在中低端手機晶片市場,但在2021年推出天璣9000,打入長期由高通占據的高端SoC晶片市場。今年10月9日,聯發科搶在高通新款晶片發布前,率先推出最新款的天璣9400。

自從2020年第三季度首次登頂全球手機晶片市場以來,聯發科長期穩居出貨量首位。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顯示,2024年第二季度,聯發科依然以32%的份額位居第一,高通僅落後一個百分點,蘋果的市場份額為13%居第三。

2023年Q1至2024年Q2,全球手機晶片市場出貨量情況。來源:Counterpoint Research

高通的第二季度份額環比上漲4%,這是因為三星推出Galaxy Fold/Flip 6系列,對第三代驍龍8需求強勁。此外,驍龍700和600系列晶片在中端市場的出貨量也有所增加。

如果從收入維度衡量,高通依然遠遠領先於聯發科。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目前可查詢的最新數據,2024年第一季度,高通的收入份額占整體市場的36%,而聯發科僅為17%。

在高端旗艦機市場,儘管聯發科天璣9400得到vivo、OPPO等手機品牌的認可——OPPO Find X8和vivo X200系列採用,但vivo和OPPO更旗艦的Ultra型號則選擇搭載高通驍龍8系列晶片。

手機廠商造芯影響幾何?

除了聯發科這類通用SoC晶片廠商,高通的潛在市場挑戰還來自手機廠商自身的造芯行動。

雖然OPPO在2023年5月關停旗下哲庫科技公司,放棄自研SoC晶片的路線,但小米卻持續發力。近日北京衛視報道,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總經濟師唐建國披露,小米公司成功流片國內首款3納米手機系統級晶片。

流片是晶片製造的關鍵環節,當晶片設計完成後,交給代工廠小批量試生產進行測試。測試通過,意味著按照現有的晶片設計可以開始大規模生產晶片。

今年1月末,聯發科CEO蔡力行在2023年第四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透露,聯發科正在和小米聯合開發SoC晶片中的數據機組件。小米方面未回應南都有關該款SoC晶片具體細節的詢問。

Counterpoint Research高級分析師白晟昊對南都記者分析,從SoC流片成功,到最終面向消費者的產品,中間需要克服各功能模塊的功能實現、軟硬體協同的調試、功耗優化,以及各種整體層面的測試等挑戰。

白晟昊說,智慧型手機廠商使用自研的SoC晶片,在硬體架構以及軟體系統層面的適配會有更高的自由度,更便於在自己的產品上搭載廠商期待的一些新特性。但有自研SoC,並不代表手機廠商不會再採購來自高通、聯發科的SoC晶片,手機製造商會根據不同的產品定位進行對應的SoC晶片選擇。

另有市場觀點認為,移動端SoC晶片成本上漲也在驅動手機廠商造芯步伐。自研晶片在減少對外部供應商依賴的同時,還能獲得對高通、聯發科等晶片廠商的更高議價權。

采寫:南都記者 楊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aa09d00506d6cf381be311e7c3b970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