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三十六坊 前天
1911年前後,溫州、寧波與上海之間輪船客運已非常便利。海運的發展讓溫州城變成「甌為海國,市半洋行」的模樣。因此溫州出國留學相對更加方便,人數也就更多。
胡珠生先生《溫州近代史》載,晚近溫州出國留學的學生,民國時期有250多人(永嘉35人,樂清39人,瑞安85人,平陽26人,文成18人,泰順5人,玉環1人,未明縣籍7人),加上晚清,總共386人。
清代溫州人著述約315家586種,大都集中在道光二十年(1840)以後;而1911~1949年,溫州人的著述約238家700多種,大多屬科技、文教等方面著作。這些作者中,相當部分是溫籍留學生。他們 是百年前溫州出現的新型知識分子群體, 有的站在學術頂峰、有的走在時代前列,引領多門學科影響溫州乃至中國發展。
晚清溫籍留學生較多的日本弘文學院
三十六坊君分兩期整理晚清至近代部分溫籍留學生名單,其中晚清留學生情況已於上周五推送。 這個周末,我們來看看民初留學海外的部分溫州學子情況。 因往期常有相關人物專題推送,又囿於資料限制,如有不足之處,請讀者留言補充。
潘懷素:開創一條樂律研究新路子
潘懷素(1894~1978),原名潘茳,字思白。平陽人,少時進測繪學堂學習,20多歲留學日本攻讀法政。 1921年6月在日本留學期間,曾參加郭沫若與成仿吾創 辦的「創造社」。 後留學德國,在柏林大學學習,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潘懷素
潘懷素回國後任《晨報》記者,曾翻譯出版《轉型期的經濟學》《和影子賽跑》等著作,又多年兼任北京、燕京、中山、安徽大學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潘懷素任政務院參事,後致力於中國古代樂律研究,成為我國隋唐燕樂和民間樂律研究專家。 1957年,他的研究專著《敦煌琵琶解讀研究》一書,為研究敦煌曲譜提供了寶貴資料。 經過30多年努力,他發掘和整理出中國式的純正樂律一一二十三不等分純正律。
1983年,在北京召開全國首屆律學學術研討會,專家們認為潘懷素的功績,在於開創了一條律學研究的新路。如今,國內許多這方面的專家,正沿著他的研究方向繼續前進。
伍獻文:開中國海洋科考先河
伍獻文(1900~1985),字顯聞,瑞安人。1918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從瑞安中學畢業,報考南京高等師範農業專修科,成為我國近代著名動物學家秉志的高足。1921年,伍獻文赴任廈門大學動物系助教。1929年,他赴法國留學,在巴黎博物館魚類實驗室羅勒教授指導下,從事魚類研究。1932年,獲巴黎大學科學博士學位。
伍獻文
回國後,伍獻文主持中央研究院國立自然博物館動物學部工作,任研究員兼任巴黎博物館客籍研究員,從事魚類、蠕蟲類、河蟹和蠍類生物研究,發表了《中國沙蟹志略》、《中國之蠍及蠍蛛》等論文。這些都是國內學者研究該類動物的領先之作。 1934年,他發起成立中國動物學會,當選為理事,曾組織相關人員,深入廣西、貴州、雲南等邊遠地區,發現一批未載新物種。 1935年6月至11月,他組織了我國第一次海洋科學綜合考察,對渤海灣及山東半島的海洋及海洋生物進行調查。
1948年,伍獻文當選為首屆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當選中科院學部委員、生物學部委員。此後,他相繼擔任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所長,中科院武漢分院院長等,是我國魚類學和水生物學的奠基人之一。
曾省:著名農業昆蟲學家
曾省(1899~1968),又名曾省之,瑞安人,1917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農業專科畢業,留校任助教。「南高師」改為國立東南大學後,他轉入生物系,在秉志教授指導下,一邊任助教,一邊補習必修課程,完成本科規定學分,於1924年獲學士學位。1929年,經推薦,他得到中華文化基金資助,前往法國里昂大學理學院攻讀昆蟲學、寄生蟲學和真菌學,1931年獲得理學博士。
曾省
1932年,曾省途經莫斯科回國,被聘任為青島大學生物系主任兼教授,並開展海洋生物的研究工作。1934年,前往濟南籌建農學院,並任院長。1935年秋,他接受四川大學任叔永校長之邀出任四川大學農學院院長。1946年擔任漢口商品檢驗局技正,兼湖北省農學院植物病蟲害系主任,後來轉入華中大學,一直在生物系任教授。
1951年,曾省參與籌建中南農業科學研究所,並任副所長兼植物保護系主任,研究員。六年後奉調北京,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負責昆蟲標本室工作,並主持《中國農作物病蟲圖譜》(1-2集)編審工作。
王國松:我國電機工程師學會發起人
王國松(1903~1983),字勁夫,溫州人,1925年畢業於浙江公立工業專門學校(浙江大學前身)電機科,並留校任助教。1930年他赴美國康乃爾大學公費留學並獲電機工程碩士學位,三年後獲哲學博士學位,後擔任浙江大學副校長、代校長等職。
王國松
王國松是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發起人之一,曾擔任浙江省電機動力學會理事長、電力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和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顧問等,還參與編制國家12年科學發展規劃;著有《平行導線的集膚效應》、《不振蕩電路之極大放電率》、《矩形導體的集膚作用》等。
馬星野:中國新聞界泰斗
馬星野(1909~1991),平陽人。新聞學者、中國新聞界泰斗。他原名允偉,讀小學時改名偉,後以「星野」為筆名。1931年,他被派往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深造,1934年5月返國後,擔任多校新聞學教授及 宣傳部新聞事業處處長等重要崗位。
馬星野
抗戰勝利後,馬星野回到南京,出任中央日報社社長。1947年,他被選為新聞界代表,次年出席聯合國首次世界新聞自由會議,會後訪問美各大報社及通訊社。他曾獲韓國漢陽大學法學博士學位、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傑出新聞事業終生服務最高榮譽獎」、巴拿馬共和國一等大綬勳章等,著有《新聞學概論》、《新聞事業史》等10餘種。
張肇騫:為我國植物學建設作出巨大貢獻
張肇騫(1900~1972),號冠超,龍灣人,植物學家。他 1926年畢業於東南大學生物系,1933年赴英國皇家植物園及愛丁堡植物園留學。
張肇騫
1935年回國後,張肇騫歷任廣西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大學等校教授。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代所長。他擅長植物分類學和植物區系研究,對中國華南地區植物學研究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張肇騫精通英、德、法、俄、拉丁文等多種語言,曾翻譯出版了達爾文著的《攀援植物的運動和習性》一書。他一生髮現植物新種75個,新變種7個,新改名植物13個,為我國植物學建設作出巨大貢獻。 1955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成為新中國首批中科院院士。
張更:我國石油地質教育事業創建人
張 更(1896~1982),字演參,瑞安人,1922年考入國立中央大學地學系,1928年畢業後到兩廣地質調查所工作,1929年,調中央研究院地質調查所。期間,他調查了大量金屬和非金屬礦床,寫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論文。1934年,他考入美國哈佛大學,成為世界著名礦床學家林格侖先生的學生。1936年回國,任南京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1941年,任重慶沙坪壩中央大學、重慶大學等校地質系教授兼系主任。
張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歷任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局陝北勘探大隊總地質師、副大隊長,西北石油管理局地質處處長,西北石油地質局副局長等職,親赴生產前線,領導和參加我國西北地區的石油地質勘探工作。1953年,北京石油學院成立,張更參加了建校工作並任地質系主任。他從事教育工作40餘年,是我國石油地質教育事業的創建人之一。
夏鼐:中國現代考古學莫基人
夏鼐(1910~1985),字作銘,水嘉縣城(今溫州鹿城區)人。1935年清華大學畢業後,赴英國倫敦大學留學,師從著名考古學家格蘭威爾教授。求學期間,參加當時代表世界先進水平的英格蘭坦徹斯特地區梅登堡山城遺址、埃及艾爾曼特遺址和巴勒斯坦杜隸爾遺址的考古發掘。
夏鼐
夏鼐從事考古研究工作長達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中國社科院副院長。 先後主持河南輝縣車馬坑遺址、北京定陵、湖南馬王堆漢墓、廣東南越王墓、河南偃師屍鄉溝商城遺址等重要發掘,使中國考古工作取得世界矚目的成就。
夏鼐十分重視國際學術交流,先後接待20多個國家的學者和代表團來華訪問,同時受邀赴法、英、美等10多個國家考察、講學。獲得過中國科學院、英國學術院、德意志考古研究所、義大利遠東研究所通訊院土、瑞典皇家文學歷史考古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人稱「七國院士」。
梅祖芳:中國近現代著名民法學家
梅祖芳(梅仲協,1900~1971),溫州人。中國近現代著名民法學家。早年在北京讀書,後就讀於法國巴黎大學,獲法學碩士學位。1933年後在國立中央大學、政治學校、東吳法學院等校執教,後任台灣大學法學院民法教授,被譽為「民法三傑」之一。
梅祖芳
梅祖芳的著作《民法要義》,1943年重慶初版,後多次重印,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北京)1998年6月新版,收入「二十世紀中華法學文叢」;2004年1月再出修訂版。另一著作《法律論》,1943年重慶初版,1947年再印,收入程波點校《法意發凡——清末民國法理學著述九種》,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吳襄:彌補中國生理學空白
吳襄(1910~1995),生理學家,蒼南人,1934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1946年留學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醫學院生理學系,從事循環生理的研究,獲科學碩士學位。1950年受聘於大連大學,籌建醫學院生理學教研室,1950年起先後任大連大學醫學院生理學教研室主任,遵義醫學院生理學教授,北京市結核病研究所和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的生理學顧問,中國中醫研究院學術委員會院外委員。
吳襄
吳襄在血液、循環、腎臟生理及針灸機制、勞動生理方面研究甚多。他研究了中國人的生理水準,彌補了中國生理學這方面的空白。在中國的生理學教材建設中亦有許多貢獻。他主編的《生理學大綱》自1947年出版以來,先後六次修訂再版,在海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
參考資料:
《溫州近代史》作者 胡珠生
《溫州與海上絲綢之路》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編
《民國溫州著作:量多質精》作者 洪振寧 溫州日報
《最早的官派留學生:晚清留美幼童》 作者:王曉秋
《平陽清末民初留學生名錄》 作者 光明人家
《瑞安歷史名人列傳》編著 馬邦城
《歷代人物與溫州》潘善庚 主編
編 輯 陳 復
美 編 薛 敏